牛 康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淺談《刑事訴訟法》修改對公安工作的要求
牛 康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目前,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格局的變化帶來了大量的社會問題,但是人民內部矛盾仍然是占絕大多數的,嚴重的暴力犯罪僅占少數,隨著《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給公安機關工作帶來影響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繼續沿用傳統偵查模式就會使一些案件因為缺乏必要有效的證據而導致犯罪嫌疑人逃脫法律對其的制裁。
刑事訴訟法;修改實施;工作要求
1.1 工作業務量將明顯增加
新刑事訴訟法對證據種類的描述由原來的“證據有下列七種”改為“證據包括”八種但不局限于八種。因此,公安機關刑事技術人員對證據的收集范圍更廣,收集證據的內容更多,工作業務量將一定程度增加。再者,新刑事訴訟法對相關人民警察必須出庭作證的規定,將使得相關的刑事技術人員必須抽出一定的工作時間參加出庭作證和學習與出庭作證相關的業務知識。
1.2 人身安全環境發生變化
對于負責物證勘驗和檢驗鑒定的刑事技術員人員出庭作證,必然會涉及一些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尤其是對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毒品犯罪等惡性案件的出庭作證,往往會使得出庭作證的刑事技術人員及其家屬的身份和住所等信息泄露,受到一定的傷害或者威脅。
1.3 刑事訴訟法中強制措施的修改對刑偵工作的影響
修改實施后的刑事訴訟法立足于我國司法工作的現狀,在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種強制措施方面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完善和修改。這些強制措施的采用與刑偵工作的開展以及當事人的利益保障密切相關。例如: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之間有不同適用條件,同時強化這兩種措施的剛性有利于避免強制措施的亂用,維護被執行人的正當權益。除此之外,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更加注重人權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偵查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提升了偵查機關同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能力和水平,使刑偵工作更加規范。
2.1 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刑訴法第二條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并將這一原則貫徹刑訴法始終,說明修改后的刑訴法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并重。犯罪嫌疑有權委托辯護人的時間改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辯護制度改革、強制措施完善、證據制度改革等都是加強人權保障的具體制度和措施,豐富了刑事訴訟活動中人權保障的內容。這就要求偵查人員應當以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訴訟活動,認識到犯罪嫌疑人在訴訟中的主體地位,在證據的收集和強制措施的適用過程中,尊重并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2.2 建立公安機關取保候審執行的內部監督機制
除了外部監督,在公安機關內部應當設立取保候審執行監督機構,可以由公安機關的法制部門擔負這一職能,對取保候審的執行工作進行監督,法制部門通過抽查及定期檢查的方式,對取保候審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有效監控,督促公安機關在取保候審中的監管職責履行到位。另外,執行機關也應當主動定期向監督機構報告被取保候審人的執行情況,以便于取保候審執行監督機構充分掌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的動態。并對取保候審的執行工作建立考核獎懲機制,以督促公安機關工作人員切實擔負起取保候審執行職責。
2.3 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力度越來越大
(1)起訴限期更長。將原告起訴期限從過去的三個月延長到“六個月”。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同時新增了最長起訴期限,即“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前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上述規定給了原告更多的時間提起訴訟,更有利于公民尋求法律救濟。
(2)起訴方式更便捷。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注明日期的書面憑證,并告知對方當事人。該規定體現了訴訟便民原則,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特別是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告幫助較大。
(3)法院立案更規范。變立案審查制度為立案登記制,將過去對實體要件的立案審查變為形式要件的立案登記。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并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對于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后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這些規定,將有助于改變過去法院壓案不立的局面。
2.4 刑事訴訟中證據制度的改革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非法實物證據采用相對排除原則,非法言詞證據采用絕對排除原則,這一規則的確立要求公安機關在收集證據時重視程序的規范性,保證收集證據手段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而刑事訴訟法中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的確立則要求公安機關改變傳統的以口供為中心的偵查辦案模式,面對偵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零口供案件,應當大力提高偵查水平,強化偵查技術和能力。刑事訴訟法規定了新的證據種類,將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一種。
[1]張桂霞.論公安刑事執法工作如何應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05:105-108.
[2]陸棟.淺論《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律師權利的修改——從公安機關做好偵查工作的角度[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2,06: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