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鮮紅
(浙江萬里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重溫經典,演繹劇本
——《大學語文》開展文學話劇表演活動札記
彭鮮紅
(浙江萬里學院,浙江寧波315100)
大學語文教學處于尷尬境地,“變則立,不變則廢”已成為教師的共識。在推進合作性學習的大背景下,我校《大學語文》開展“重溫經典,演繹劇本”的文學養育活動,通過學生讀—思—編—演,開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的多層面評價,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大學語文合作性教學教學模式
《大學語文》教學地位曾經到了邊緣化,近幾年在有識之士的不斷呼吁下,作為母語教育的大學語文教學逐漸重視。“在培養大學生謀生本領、專業情感、科學精神、思想方法、溝通能力、合作能力、人脈資源、健體能力及培養現代文化人格之前,大學生首先必須具備說和寫的能力,必須能夠用口語語言和文字語言準確、簡練、流暢、清晰、充分、周密地表達自己要表達的一切”[1]。作為一門通識課,這是大學語文的天職與使命。
《大學語文》有兩個教學方向:一種是沿襲中學語文的篇目式教學的路子(國文),以文學作品為主,很少顧及寫作;另一種采用應用文寫作教學,很少或完全不用精讀的范文。兩種模式都有弊端。
隨著中學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素質教育深入發展,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語言文字能力得到了提高。若大學繼續采用篇目式教學,名家名篇都已做了介紹,部分學生通過課外讀物自學,大學里再進行篇目式講析,容易理解成一般賞析課,學生認為可上可不上,不加重視。第二條路,雖然培養了一定的應用寫作能力,但其他能力,例如:閱讀、演說等能力得不到提高。比如,部分學生回答問題就表現出手足無措,面紅耳赤,聲音顫抖,細若游絲,結結巴巴,甚至語無倫次等。
我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定在:誦讀(閱讀名篇)、演說(職場溝通交流能力)和財經應用文寫作能力,注重培養三方面能力。
近幾年,我校在教學模式上推行合作性教學改革方案。概括地說,合作性的教就是基于問題或項目進行的教學方式,要求由主講教師與幾名指導教師組成團隊分工合作,進行課程教學、主持小班討論,注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學習慣[2]。
合作性學是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培養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習慣,充分發言和表現自己,從而強化學生的進取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體性人格的人。
在推進合作性學習的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組嘗試開展“重溫經典,演繹劇本”的合作性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重溫經典,展示文學素養及表演才華的舞臺,讓學生在演繹、欣賞文學劇的同時,關注社會、發現生活、體悟人生,培養誦讀與演說能力,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教師講,學生聽,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如何讓學生領悟課文,獲得知識,教師必須擺脫純知識教學的束縛,以導學、精講為主,讓學生自學,深入課文,理解作品。對于語文教學中的經典篇目,可以開展演繹劇本的合作性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對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當然演繹文學劇本是合作性教學實踐,不同于藝術院校表演系的表演,是專業的藝術表演。
文學劇的特點是以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可以當做文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即“情境設置”。具體做法如下:
先給學生明確任務,劇本要求:劇目可以取自于語文教材中和篇目,也可適當“放大”,如投射到歷史題材,或關照現實生活,或從其他文學體式改編均可;選材的主題要思想正確,內容健康向上,趣味純正;以話劇為主,獨幕劇、多幕劇也可;要求戲劇結構合理、沖突集中,人物性格鮮明,有幕場,適于演出。
小組內部需對編劇、導演、主角、配角、服裝(大學社團借)、道具(自制)、音控(配樂)等各項環節進行合理分配。要求做到:聲音響亮,吐字清晰;感情投入,表情生動;動作合理,表現到位;時間控制合理,服裝、道具、音樂運用恰當等。
其實,現在許多學生有智能手機,拍攝或配音等多媒體的技術應用較頻繁。學生對此活動是較感興趣的。
接下來是學生參與的一系列環節活動,具體如下:
讀:按選材找到相關文本,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作品閱讀。學習小組是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合作伙伴,我們經過實踐,建議演繹劇本的小組6至10人為宜,如果少于6人學生就會覺得任務重,角色難以分工完成,如果超過10人,個別學生事不關己,渾水摸魚,搭便車,不親歷演繹,沒有達到合作教學目的。當然選擇小組的同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小組成員之間性格和知識能力的互補。在“讀”的環節中,學習成員間要求互相提出問題,其他成員回答,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思:這是文本的深層閱讀,需要“潛心會本文”,“鉆進去”,“披文以入情”,反思、追問、存疑、釋惑,甚至要與篇目中的角色同喜怒哀樂,產生情感共鳴。要思考這篇文本通過怎樣的故事情節,描寫了什么典型人物形象,什么樣的人物人性和人物命運,這里需要讀者對人性和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總之,要求各小組學生以文本細讀作支撐,和文本“交談”,提高對作品的理解能力。語文閱讀不只是課文重點語句的認讀,經典名篇的閱讀更重要的是人文熏陶。
編:從文本中“跳出來”,改編文學劇,這一環節需要教師加強指導。指導學生的“編”,既可以忠實課文中的人物和情節,又可以根據主題需要和表演需要增添人物,增刪情節,如續編故事等。鼓勵各小組不拘泥于課本,展開想象,大膽創新,大膽構思。指導學生文學劇對話不只是規范化的文學語言,還可以通俗易懂,以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便于觀眾接受。如果經改編的劇本能傳達出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那便是一種超越書本的創造活動。
演:小組學生排練自己改編的劇目,人人參與,人人體驗,群策群力。從設計PPT中的背景,從親手制作道具,從借適合職業的服裝到主次要演員安排等,在“演”的實踐中,小組成員互相切磋、互挑毛病、互相鼓勵、設計裝扮、互相促進。同學們通過一次次排練和演出,加深了對原作的認識,更深刻地詮釋了篇目。“演”的環節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表現自我熱情,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能力。
在教師點評之前,我們的做法是先學生自評、小組互評。
1.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要求注重以下環節:
尊重他人:是否認真聆聽他人闡述,理性、客觀地對待不同意見,是否認知并感謝他人的貢獻。
交流技巧:是否向組內成員闡述自己的見解,找出自己和他人有誤解的地方,并嘗試解決。
責任完成:是否積極查找相關學習資源,對資源進行鑒別與評價,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小組指定的任務,是否對自己和團體學習結果負責。
自我認知:是否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如何彌補缺點與不足的方法,面對他人公正的負面評價而不過度自衛或責怪他人,對合理的建議能加以評論,是否每次有進步等。
2.小組互評
按參與分擔任務的貢獻度加以評價,指標主要是考查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是否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愿望,注重合作學習,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體會,展示自己的風采。在團隊中是否經常與同學討論,并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等。
3.教師點評
教師在安排學生匯演或在課堂上交流后,要對學生的表演進行現場點評與總結。
量化的指標:可以結合劇本方面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結構、戲劇語言方面評級,并結合舞臺方面的吐詞是否清晰、表現是否生動、時間控制、服裝和道具的配合等環節進行考評。
此外,根據學生個體專題、小組的不同表現設立精神層面獎。例如:最佳表演獎、最新創意獎、同心協力獎等。要充分肯定學生出色的表演,并以此為契機開展文學誦讀的美育活動。
許多學校有MOODLE等平臺輔助課堂教學。當學生的文學話劇表演環節完成后,把他們的表演照片、視頻花絮等上傳到MOODLE平臺上,這項活動最受學生喜愛,學生非常關注自己的“舞臺形象”,其他班的學生也會來“圍觀”,以此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
“重溫經典,演繹劇本”,學生參加文學劇的演出,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深入把握文學劇中的人物性格。通過學習任務的分工合作,融洽學生之間的關系,增強小組團隊的凝聚力。
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再加上觀眾又是“自家人”(參加演出的是自己熟悉的同學),臺上演得認真,臺下看得投入,語文課堂上不時傳來歡聲笑語,這種合作性教學方式有助于發掘學生的表演才能和參與意識,能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而且能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質和欣賞高雅藝術的能力。
[1]白延慶.大學語文教程:中國當代文學選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2.
[2]李斌.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錯位”實驗[N].中國青年報,2012-07-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