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午報社副社長 高 軍
?
紙媒在供給側改革中深掘價值鏈
□ 勞動午報社副社長高軍
自2015年11月以來,一個經濟新名詞——供給側改革,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政府各項重要會議上。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在以后的短短八天內,中央五次提到供給側改革,明確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
供給側改革,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結構上的優化調整來緩解經濟社會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全面提升各方面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簡而言之就是充分尊重市場的主觀能動性,釋放企業活力、提高供給產品的質量和水準,以此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進經濟增值提效。多年來我們在經濟發展中側重于需求側,靠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但這已不再適合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供給側改革是通過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將資源要素從過剩的產能中釋放出來,以實現與需求之間的平衡。
新聞傳媒業作為文化產業參與國民經濟核算,是國民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些年的高速發展,正逐漸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經濟改革的思路應在新聞傳媒業的變化與發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新聞產業也應推行供給側改革。
報紙的訂閱量是衡量受眾對新聞信息產品有效需求的重要指標,從 2014年的數據來看,全國報紙總印數463.9億份,同比降低3.8%;總印張 1922.3億張,同比降低8.4%;46家報刊出版集團中有17家營業利潤出現虧損,這種趨勢變化顯示,人民群眾的新聞需求依然強勢存在,受眾的需求并沒有疲軟,問題出在新聞信息產品供需錯位,傳統落后的新聞信息生產方式和產品形態已被時代和受眾否定,受眾需要新聞產品不斷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呈現出來。新聞產業的發展要堅持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淘汰落后新聞產能,優化新聞產品供給結構,通過新供給創造出全新的新聞平臺,產生新的交互模式,再以新的交互模式為動力,倒逼新聞平臺的轉型升級。
2015年1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放軍報社視察時,通過軍報微博微信發布平臺向全體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祝賀新年。總書記對新媒體的建設和發展高度重視,在視察時強調,“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要求宣傳的重點要從傳統媒體轉移到新媒體,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傳統媒體拓展新媒體已成為一種新常態,很多重大新聞和即時新聞都是通過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平臺第一時間向公眾推送,傳統媒體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形成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媒體融合發展需要“供給側改革”,需要從提供服務的源頭抓起,培植有影響力、公眾信用度高的優質媒體,讓融合后的媒體更適合社會發展需求,更能滿足群眾的需要。
隊伍建設做加法。報社目前主要依靠專業化、組織化的采編隊伍完成新聞素材的收集,這種工作方式的弊端在于人力的短缺無法滿足新聞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隨著媒介移動化、網絡化、交互化程度不斷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早已不再受地域和空間的限制,而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聲者”的全民傳播時代。在科學配置報社內部現有崗位、最大限度挖掘人才、吸收人才的同時,應大力倡導“會員記者”的自媒體形態,每一位工會會員都是我們的采編記者,他們隨時可以提供高效海量的一線新聞素材,蘊含著強大的新聞生產效率。如果能將“會員記者”納入報社新聞生產的勞動力供給管道,發掘潛在新聞產能,勢必能夠實現報社新聞生產供給側環境機制的完善與健全。
運營成本做減法。在報社的實際運營上,貫徹“互聯網-”的思路,減掉與最終受眾直接溝通的障礙,減掉中間環節的加價,減掉多余的組織架構,減掉可以外部化的低效內部行政手段。成本是傳統媒體的重擔,只有輕便精干的媒體組織才能變得更加靈活,從而有機會穿過互聯網的窄門。
技術應用做乘法。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4G通信等新技術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種形態,粘合新聞傳播和社交網絡兩個平臺,創新內容制作方式,優化新聞采編流程,提高信息傳輸效率,加強傳受互動力度,實現全媒體信息傳播,建立“一云多媒”的管理、傳播體系,將優質新聞內容與線上服務推送到多種電子終端,更好地發揮技術要素在新聞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媒體的新聞信息產品供給體系。
考評方式做除法。人力資源已成為決定媒體成功運作、推動媒體發展、提高業績的核心資產,科學合理的績效管理制度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個人潛力,將個人的工作能力轉化為工作業績,讓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對職工工作客觀、公正、科學化的評估,既可以引導職工走向正確的個人發展道路,又可以促進報社實現長遠的發展目標。打破現有的薪酬考核機制,字數的多寡和文章篇數只能反映記者的“忙活”程度,而不能反映內容的價值。即使引入質量評價標準和社會影響力維度,但由于其標準無法量化,大多人依據主編的好惡和對影響力的主觀感知而給出稿酬標準。而我們服務的對象---受眾,反而不是給內容好壞打分的評委。施行新的績效考核方式,按照崗位職責與特點,設定詳細的考評項目、工作項目、質量要求及評分等級,合理規劃并評估每一個人的全面的工作情況。
在媒體融合的今天,報社發展必須要創造融合發展新模式,有效整合各種媒介資源與生產要素,讓勞動力、技術、資本等創造新聞產能的源泉充分涌動,把新媒體的互聯互通性和傳統媒體的可靠性、穩定性合二為一,使新聞生產得到極大釋放,調動一切資源和力量實現新聞產業的供給側改革,使報社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交流·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