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先秦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之特征論析

2016-03-16 16:42:24王長順
文化學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儒家價值

王長順

(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

【文化哲學】

先秦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之特征論析

王長順

(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生命倫理指的是作為生命個體的人,其在由生到死的生命過程所應當遵循踐行的原則和觀念。先秦時期,儒家哲學有著豐富的生命倫理思想,具有明顯的特征。一是生命態度的多重性。先秦儒家既“尊生”“貴生”,強調人生命的重要;也承認生命必然會終結;然而,又不主張輕易放棄生命。二是道德生命的至上性。先秦儒家重視道德生命,將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又以“仁”“禮”“義”等為原則,用道德生命對自然生命進行引導、教化、約束和限制,充分體現了道德生命的至高無上。三是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先秦儒家以功業、道德、留名來等精神生命的永恒實現對自然生命的超越。四是生命價值的提升性。先秦儒家認為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是一個由“內圣”到“外王”的實現過程,也是由己及人、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的提升過程。

先秦;儒家;生命倫理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關于生命的思考始終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正如傅佩榮先生所說“凡是有生之物,在時間過程中,必然走向滅亡。誰能從存在與虛無的兩極中,把握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誰就是萬物之靈。”[1]人類必然要思考生與死等生命問題,才不愧為“萬物之靈”。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作為最重要學說之一的儒家思想,其生命倫理觀念顯現出一定的特征。

先秦時期,“倫理”最早是指事物的條理。《禮記·樂記》*《禮記》傳為西漢人戴圣所編,主要內容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故文中將其看作是記載先秦儒家思想的典籍。:“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2]對此,鄭玄注:“倫,猶類也。理,分也。”[3]因此,所謂“倫理”,就是按類作以分別。在漢代,“倫理”一詞的意義已經發展為“人倫之理”。賈誼在《新書·時變》中說:“商君違禮義,棄倫理。”后來,“倫理”詞意又有發展,《朱子語類》有:“正家之道在于正倫理,篤恩義。”這里的“倫理”指“人倫道德”之理。明代謝镋在《四喜記·泥金報捷》中說:“弟先兄倫理非宜。”此處“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所應遵循的準則和規則。那么,“生命倫理”就是對待生命的原則。因此,本文所謂的“生命倫理”,與醫藥學、生命科學中的“生命倫理”不同,指的是作為生命個體的人,其在由生到死的生命過程所應當遵循踐行的原則和觀念。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哲學中豐富的生命倫理思想,具有著明顯的特征。

一、生命態度的多重性

人對待生命的觀念就是生命態度。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生命的態度具有多重性的特征。這種多重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先秦儒家的生命態度首先表現為十分重視生命。《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意思是說自然界生生不息,關鍵在于一個“生”字。所以說,自然界的偉大就在于孕育和創造萬事萬物,“生命”之“生”非常重要。正如梁漱溟先生說:“這一個‘生’字是最重要的觀念,知道這個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話,孔家沒有別的,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地去生發。他以為宇宙總是向前生發的,萬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與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滿了生意春氣。”[5]正基于此,先秦儒家非常重視人之“生”。《荀子·王制》也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6]。”在這里,荀子把人與世間其他事物相比,人不僅僅有“生”,而且既有“知”,又有“義”,人的生命是最為珍貴的。又有《論語·先進》云:“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7]強調生存的意義。《論語·鄉黨》也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8]孔子“貴人賤馬”,對人生命極為關注。《禮記?中庸》認為,天下之“至誠”在于“能盡其性”,能“盡性”的話,從而“盡人性”“盡物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9]作為有生命理性的人,在宇宙萬物中是最為尊貴的。

其次,先秦儒家生命態度還表現為承認死亡的必然。儒家認為“死亡”是人生命的必然現象。《論語·雍也》記載,伯牛這個有德行的人卻患上了絕癥,孔子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0]在他看來這是“命”。《論語·顏淵》中還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11]對此,朱熹在《論語集注》闡釋道:“命”稟于有生之初,并不能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也不能因人的意志而變化,只能“順受而己。”就是說人的“死生”之“命”受自然力的制約,而并不能隨著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12](《論語·顏淵》)意謂如果不取信于民,國家必然不能治理好,就如同人都會死亡一樣成為必然。盡管表達的是關于誠信的重要性,但也說明人生命的逝去和死亡就是一種必然。所以,生命實質上就是一個由“生”到“死”的過程。《荀子·禮論》:“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懼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13]生命應當有完整的過程和意義。

第三,先秦儒家又主張盡力避免死亡。盡管儒家認為人生命的死亡是一種必然,但不提倡無謂死亡。《論語·述而》記載,孔子對顏淵說,能為世所用,就積極入世;如果不能為世所用,就隱身而退。隨后,他在回答子路問如果統率三軍,會跟誰同去的問題時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14]如果空手與老虎搏斗,或者不假借外物而過河,這種不計后果的無謂死亡,孔子不會贊同。《孟子·盡心上》也說“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15]《孟子·離婁下》還說“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16]也就是說人要盡可能避免死亡。儒家還主張不要因固守禮法而傷及或貽誤生命。《孟子·離婁上》中記載淳于髡與孟子的一段對話,淳于髡說,“男女授受不親”是“禮”的要求,但是,如果嫂子掉進水里,小叔子能不能用手以援救,孟子就明確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17]不因遵“禮”而失去生命。

第四,先秦儒家認為人的人自然生命之欲是與生俱來的。人既是社會的存在,又有著自然屬性,而自然之欲乃是人生命的基礎,所以《孟子·告子上》說,“食色性也。”[18]《荀子·王霸》也說,“口好味”而“臭味莫美”,“耳好聲”而“聲樂莫大”,“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婦女莫眾”,“體好佚”而“安重閑靜莫愉”,“心好利而谷祿莫厚焉。”[19]由此可見,嗜欲是人的本性,那么,面對這么多的嗜欲,人又該怎樣面對呢?先秦儒家認為,惡需要約束,沒有約束的欲望必然導致罪惡。因此,《荀子·性惡》認為,就人的本性來說,“性惡”而“善偽”。如果對人生性好利的本性不加限制,就會“爭奪生而辭讓亡”;如果對“疾惡”的本性不加限制,就會“殘賊生而忠信亡”;如果對“耳目之欲”“好聲色”不加限制,就會“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如果一味地“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就會“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只有用“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來加以規范和約束,才能“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20]在這里,荀子認為如果人們對惡的嗜欲聽之任之,就必然會使社會混亂,只有以“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來制約,才能使天下“歸于治”。

總的說來,先秦儒家既“尊生”“貴生”,強調人生命的重要;又承認生命結束的必然性;然而,又不主張輕易放棄生命。可見,先秦儒家對待生命存在的態度是多重的。另外,先秦儒家承認生命存在的本性之欲,又要求對生命之欲加以引導和制約,體現生命的社會性。這里既有對生命自然屬性的認同,又有對生命社會性的期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先秦儒家生命態度也是多重的。

二、道德生命的至上性

就生命本質而言,人的生命與世間其他生命相比,其最為根本的區別就在于人有“精神”活動。因此,人的生命價值乃是自然生命價值和精神生命價值的總和。先秦儒家強調精神生命價值,突出道德生命的至高無上。

首先,儒家認為人的道德生命重于自然生命。在先秦儒家看來,人的自然生命的確值得尊重,然而,道德生命比自然生命更重要,在自然生命與道德生命發生沖突時,應選擇道德生命。《孟子·告子上》用“魚”與“熊掌”所欲而不可兼得,來比擬“生”與“義”之“不可兼得”,認為對此應當“舍生而取義”。進而,面對“生”與“死”“二者不可兼得”“之欲”,如果為了“甚于”“生”的“義”,為了“甚于”“死”的“惡”,就要“舍生”而“就死”[21]。說明作為道德生命的“道義”比人的自然生命更加珍貴。

孔子將道德生命置于最高的地位,提出“朝聞道,夕可死矣”[22](《論語·里仁》)。為了仁義之“道”,可以舍生忘死。在孔子看來,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就在于對“仁道”的不懈追求與弘揚,為了“仁道”,甚至可以放棄生命。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23](《論語·泰伯》)還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24](《論語·衛靈公》)《孟子·盡心上》提出:“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25](《孟子·盡心上》)人為了堅持道義,應該視死如歸。

其次,用道德生命約束和限制自然生命欲望。如前文所述,儒家肯定生命欲望的自然屬性,但要用道德生命來限制和約束自然生命之“欲”。荀子認為,人性之惡需要用“師法”得以修正,天下有“禮義”才能得以“治”,就如同“枸木”通過“烝矯”才能直;“鈍金”通過“礱厲”才能鋒利。如果沒有“師法”遵從,人們的行為“則偏險而不正”;沒有“禮義”限制,“則悖亂而不治”,圣王之所以“起禮義,制法度”,目的是為了“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只有這樣,才能“皆出于治,合于道。”[26](《荀子·性惡》)所以,欲望應當限制。當然,這種道德生命對自然生命之欲的約束有著一定的方式和途徑,那就是道德理性。

理性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判斷、分析、推理的能力,也指人們處理問題時能夠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來考慮的態度。人不僅有理性,更為重要的是,人有道德理性。在先秦儒家看來,這種道德理性就是“禮”。《禮記·曲禮上》中說,“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27]他們還認為,只有“禮”的規范,才能“成”“道德仁義”,“備”“教訓正俗”,“決”“分爭辨訟”,“定”“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親”“宦學事師”,“行威嚴”以“班朝治軍,蒞官行法”,“誠”“祠祭祀,供給鬼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人才能與“飛鳥”“禽獸”相區別。所以,“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28]與世間其他生命相比,人是有理性的生命,就應當受理性的規范和制約,按照理性來行事。

由此可見,人自然生命之欲要用道德理性制約和限制。更何況人的自然生命的“惡”有著向“善”的可能,因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基于此,就更應當用道德理性完善人的生命,完善生命的途徑和方式就是“仁”“禮”“義”。首先,先秦儒家把“仁”作為首要的、最為基本的道德要求。《國語·晉語》云:“愛親之謂仁。”《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29]孔子認為,“仁”之本在于“孝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仁”就是指“泛愛眾”。所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就是要用“仁”心對待天下所有的人。孔子要求要做到“仁”,就應當按照“恭、寬、信、敏、惠”[30](《論語·陽貨》)去行事。仁的道德要求已經成為完善人生命的必經之途。其次,先秦儒家認為要通過“禮”來完成道德生命對自然生命之制約。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只有這樣,才能“天下歸仁”。要達到“仁”的境界,只能“為仁由己”。而且要做到“仁”,人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等都應當遵循“禮”的要求。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為人處世應當遵從“禮”,把“禮”作為行為準則。荀子認為,“欲”是人與生俱來的,“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這種“欲求”無限制膨脹,“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為此,先王“制禮儀以分之,以養人之欲”,從而“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31](《荀子·禮論》)“禮”就是為了避免爭亂。儒家就是通過“禮”來調節人之“欲望”,維護社會秩序,避免社會陷入混亂狀態。“禮”的目的就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32](《禮記·曲禮上》)。由此,“禮”成了一切社會行為的規范和標準。儒家認為,只有“禮”才能“節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達到“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33](《禮記·哀公問》)的境地。說明“禮”的社會功能非常重要,所以作為君子應當踐行。此外,禮能夠明貴賤,乃是“天地之序”,有了“天地之序”,才能“群物皆別。”[34](《禮記·樂記》)從社會層面來看,只有尊“禮”,才能“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35](《禮記·禮運》)由此,可以說“禮”就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規范。

在儒家看來,先王制禮作樂,就是為了制約人之“惡”。因為,在“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的情況下,“物至而人化物”,人就會被“物化”,以致“滅天理而窮人欲”。這樣一來,人則“有悖逆詐偽之心”,社會就出現“淫泆作亂之事”,以至于“強者協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致使天下大亂,所以“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36](《禮記·樂記》)因此,“禮”就是為了防“亂”。另外,“禮”還能使民“富而不驕”,“貧而不約”,“貴不慊于上”,這樣的話就“亂益亡。”[37](《禮記·坊記》)《禮記·論禮》:“夫禮所以制中也。”人因外界誘惑所產生的欲望,如不加以制約,就會發生混亂,而禮的作用,就在于限制人的欲望,減少禍亂。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禮儀不僅是一種動作、姿態,也不僅是一種制度,而且它所象征的是一種秩序,保證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是人對于禮儀的敬畏和尊重,而對禮儀的敬畏和尊重又依托著人的道德和倫理的自覺,沒有這套禮儀,個人的道德無從寄寓和表現,社會的秩序也無法得到確認和遵守。”[38]生命道德理性對自然生命之欲的制約能夠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

先秦儒家認為,“義”也是道德生命限制自然生命之欲應當遵循的價值原則。所以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39](《論語·里仁》)君子之道也在于“使民義”,要求君子“行己恭”“事上敬”“養民惠”“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40]說明人們做事要符合“義”的要求。為此,“仁”是使人之“不忍”而“達之于其所忍”,“義”就是使人之“不為”而“達之于其所為”,如果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41](《孟子·盡心下》)因此,“義”在規范人們行為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把“尚勇”時是否以“義”行事作為衡量君子的標準。孔子認為“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42]儒家認為,行“義”應當是行“仁”之正路。《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43]又曰:“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44](《孟子·盡心上》)只有遵從“義”,才能達到“仁”的道德境界。孟子認為,“仁”“義”能夠“利吾國”“利吾家”“利吾身”。所以“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人不應當只從私利出發,而應當堅守社會道義,才能使國家安寧。

總之,先秦儒家重視道德生命,將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同時,以“仁”“禮”“義”等為原則,用道德生命對自然生命進行引導、教化、約束和限制,充分體現了道德生命的至高無上。

三、自然生命的超越性

先秦時期,儒家承認自然生命的結束乃是一種必然,但是仍然有著對生命永恒的期待。如前文所述,先秦儒家貴生重生,卻也意識到人終究難免一死,然而,道德生命的選擇和踐行,用精神道德生命的永恒來實現對自然生命的超越。因為,“人以其自然屬性來說,生命總會終了,走向死亡。但是,人又具有社會屬性,這就決定了人的生命的社會屬性。”[45]在這個意義上,人的生命能夠在后代復活,這種復活,“指的就是生命的延續性,即入世進取、奮發有為精神在后代的張揚與延續。”[46]那么,怎樣才能使生命永恒呢?那就是用道德生命的踐行實現對自然生命的超越。古人認為人之不朽,應當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47](《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的三重境界,不能把所謂的“世祿”視為“不朽”,真正的不朽乃是“立德”“立功”“立言”,才能實現到的生命對于自然生命的超越以達永恒。另外,人要讓道德生命得以延續,就要“留名后世”。因此,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48](《論語·衛靈公》)作為君子,未能留名后世乃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他們期待的乃是生命價值的死而不朽。孔子把齊景公與伯夷、叔齊相比,認為“有馬千駟”的齊景公,“死之日,民無得而稱”,“餓于首陽之下”的伯夷、叔齊,“民到于今稱之。”[49](《論語·季氏》)伯夷、叔齊與齊景公相比,其德行高尚,被后人稱頌,這就是“贏得生前身后名”,從而實現生命的永恒。孟子也主張要像舜那樣留名后世,君子所“憂”應當是“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50](《孟子·離婁下》)君子所憂慮的是能否像舜一樣留名于后世而達到不朽,只有“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51](《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建功立業以實現不朽,以功業、留名實現生命的永恒和對自然生命的超越。

四、生命價值的提升性

就哲學層面而言,價值就是客體能夠滿足主題需要的一種效應關系。所以,人的生命價值也就表現為人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關系,包括價值追求、價值目標、價值標準、價值選擇等。

先秦儒家認為,人的生命可以通過修己的磨練和自律,以提高道德修養,當自我價值實現的時候,就要讓自己的生命價值更為光大,實現從自身,再到社會的價值提升。首先,儒家強調“修身”以實現自我提升。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52](《孟子·離婁上》)《荀子·修身》:“以修身自名,則名配堯禹。”[53]孔子在其“仁”和“禮”的思想之中,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孔子還認為,要成為君子,就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54](《論語·憲問》)所以,君子先要修身,再通過“修己”以“安人”,進而以“安百姓”,生命價值由內而外,由小到大,逐漸提升。

先秦儒家認為,人的情感乃是生命倫理規范的發端和萌芽。修身就要從情感的約束開始。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55](《孟子·公孫丑上》)這四種情感乃是“仁”“義”“禮”“智”“四德”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經過不斷地錘煉和修養,可以發展為“仁”“義”“禮”“智”“四德”。再把這種生命的自我修為發揚光大,就能在社會活動中實現社會價值。如《孟子·公孫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56]所以,在社會治理中,由“仁心”推行“仁政”,就能夠實現“天下太平”。荀子則認為,在個人修身方面,通過“禮”來約束人性之“惡”,就能達到道德之極。《荀子·勸學》:“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57]如果再擴而大之,又能夠致“天下之極”,實現社會價值。《荀子·解蔽》:“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58]就能夠達到由“內”而外的“內圣外王”。《禮記·大學》認為,生命價值的提升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自身價值的實現。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59]生命的價值實現首先從“格物”“致知”開始,就是要知曉為人,暢達事理。[60]其次是“誠意”,就是要“毋自欺”“自謙”“必慎其獨也。”[61](《禮記·大學》)作為道德主體,人應當真實地面對自我,真誠地表達情感,還要自覺地約束自己。為此,就要做到“慎獨”。《禮記·大學》要求人們要“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62]在自己獨處的時候也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

作為生命個體,“正心”就是要在為人處世、道德修養的時候做到意志堅定,以求端正己心,不因外事、外物而影響道德修為。《禮記·大學》認為“修身”在“正心”,要做到“正心”就要身無所“忿懥”、無所“恐懼”、無所“好樂”、無所“憂患”,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63]

要實現“修身”,還應當避免“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等的影響和干擾。《禮記·大學》:“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64]因為這些都會影響人在處事時做到“中正”,所以要修身以克己。至此,從“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再到“修身”,這一提升過程,就是個體生命自我價值不斷提升并實現的過程。

《大學》所論生命價值的第二個層次是社會價值的實現。首先是“齊家”與“治國”。君子要做到“孝以事君”,“悌以事長”,“慈以事眾”,才能“齊家”,在此基礎上實現“治國”[65]。就是說,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有著必然的聯系,“孝親”與“忠君”,“事兄”與“事長”,“慈愛”與“事眾”能夠相對應。因此,《禮記·大學》又有:“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66]

其次,是“治其國”與“平天下”。要“治其國”與“平天下”,就是要遵循“絜矩之道”。使“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67](《禮記·大學》)不僅如此,為人處事還應當對待上下、前后、左右之時都要遵從規矩,以達“絜矩之道。”[68](《禮記·大學》)做到內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從而處理好各種關系。到這里,從“齊家”到“治國”,再到“平天下”,就完成了生命價值第二個層次的提升,即生命社會價值的實現。

由之,先秦儒家認為,人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現生命價值。這樣一來,就有了身、家、國、天下的同構遞進關系,從而形成一個由“內圣”到“外王”的實現過程,也是一個由己及人、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的提升過程。

[1]傅佩榮.西方哲學與人生(第一卷)·心靈的曙光·緒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2.

[2][9][27][28][32][33][34][35][36][37][58][60][61][62][63][64][65][66][67][68]禮記.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A].北京:中華書局,1980.

[3]鄭玄.禮記·樂記注.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A].北京:中華書局,1980.

[4][7][8][10][11][12][14][22][23][24][29][30][39][40][42][48][49]論語.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A].北京:中華書局,2006.

[5]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26-127.

[6][13][19][20][26][31][53][56][57]荀子.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A].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16][17][18][21][25][41][43][44][50][51][52][54][55]孟子.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A].北京:中華書局,2006.

[38]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93.

[45][46]張新科.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9-250.250.

[47]左傳.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A].北京:中華書局,1980.1979.

[59]薛曉萍.先秦儒家道德價值思想及其現代啟示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18.

【責任編輯:王 崇】

B222

A

1673-7725(2016)11-0150-07

2016-09-17

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唐前文學‘英雄’的書寫、接受與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4BZW090)的研究成果。

王長順(1969-),男,陜西乾縣人,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儒家價值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代秩序的追問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91无码网站| 亚洲天堂啪啪| 国产精品性|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导航在线|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在线啪| 五月天在线网站| 亚洲一级色|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色悠久久久| 国产va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综合网站| 一本综合久久| 六月婷婷综合|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毛片|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a级片|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久久成人18免费| 日韩123欧美字幕|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内视频精品|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www.91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色网站|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二区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色综合五月婷婷|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美女免费黄网站|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