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孟憲紅
社會工作介入困難職工幫扶服務的方法及困境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孟憲紅
社會工作是一項專門的助人服務,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專業方法對困難人群進行幫助,使其達到解決問題和挖掘自身潛力的目的。社會工作的服務范圍比較廣泛,對工會推行的“困難職工幫扶服務”,社會工作也可依靠自身的理念和價值,對其進行更加專業的介入。社會工作在介入困難職工幫扶服務的過程中,有獨特的專業方法,同時也可能面臨一些現實的困境,下面就這兩個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為弱勢群體,困難職工因其面臨各種問題,有可能成為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一般來說,困難職工有以下幾類: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職工;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但因下崗失業、重大疾病、子女教育、意外災難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職工;因遭受各類災害、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的職工。無論哪種類型的職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需要有人幫助。從社會工作專業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困難職工的幫扶服務:
(一)引入社會工作中“助人自助”的理念
社會工作專業價值中的“助人自助”,具體說就是在助人過程中,結合內外資源幫助案主發揮潛能,適應社會,最終達至自我超越,使案主從“由人助”轉向“自助”。這種助人自助的專業特征可以概括為: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幫助困難人群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助人自助”理念的一種體現。同時,在幫助困難人群渡過難關的過程中社工的專業價值也將獲得提升,這是“助人自助”理念的另一種體現。助人自助是基于尊重、真誠和同理這些基本職業操守的,尊重是溝通的前提,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理念,社工才能在助人的過程中游刃有余。
如果將“助人自助”的理念引入困難職工幫扶服務,我們關注的將不僅僅是困難職工當前的問題解決沒有,而且更加關注他們有沒有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社會工作者始終相信,人是有潛能的。在幫助困難職工解決當前困難的同時,也要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善于去鼓勵困難職工,發現他們的優勢,給予支持,達到個人的增能和成長。這樣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就可以用已經獲得的經驗和方法自己去解決,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幫助身邊其他有困難的人,用生命影響生命。這是真正的幫助一個人,即讓他獲得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賴外界支持。另一方面,如果幫助服務對象獲得了自助的能力,也可以減輕工作人員的壓力,使工作人員以更加充裕的時間和飽滿的精神去服務更有需要的人,這同樣也達到了助人自助的目的。
(二)引入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等專業工作方法
個案工作是由專業社會工作者運用有關人與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巧為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或情感方面的支持與服務,目的在于幫助個人和家庭降低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良好福利狀態。個案工作包含不同的理論模式,如心理社會模式、危機介入模式和行為治療模式等。對于困難職工來說,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如身患重病、生活困難、子女就學難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勢必會影響到職工的心理狀態和工作態度,進而影響到工作效率,因此一定要給予重視并加以處理。如果是物質方面的困難,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支持,但不能忽視由物質困難帶來的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問題。在這里,可以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對遇到困難的職工給予支持和幫助,同時結合個案工作中的不同工作模式,使困難職工獲得個人和家庭的成長。
小組工作則是通過有目的的團體經驗分享,協助個人增進集體和社會功能,以及更有效地處理個人或團體的問題。小組按照不同的目的,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果從小組的目標來劃分,小組可以分為成長小組、治療小組、支持小組、興趣小組等等。通過小組工作,可以促使個人借助集體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問題,共同思考,團結協助。在團隊協作中,可以使處于困境中的個人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懷和集體的溫暖。在困難職工幫扶服務中,必定有一些職工會遇到相同或類似的問題,但由于自身原因或工作壓力無處訴說,久而久之,負面情緒積聚在心,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這時如果由社會工作者組織,形成一個支持小組,組員在遵守保密原則的前提下,相互支持、鼓勵,勢必會達到促進個人成長的目的。
(三)建立有本土特色的困難職工幫扶社會工作
困難職工幫扶服務開展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一套相應的制度體系,并且服務了眾多的困難職工,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同。然而,從我國對社會工作的分類來看,困難職工幫扶服務屬于實際社會工作,不屬于專業意義上的社會工作,但從某些方面看,卻帶有專業社會工作的特征。社會工作的目的是助人,而困難職工幫扶同樣也是為了助人,相同的初衷可以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在社會工作日益發展壯大的今天,完全可以吸納專業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困難職工幫扶社會工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
1.工作人員“社工化”
工作人員“社工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在競聘幫扶工作人員時,可以有意選擇社會工作者(獲得職業資格證書者)擔任某些職位,這樣,工作人員本身就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有社會工作價值觀做指導,能夠遵守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按照專業標準去開展幫扶工作;另一方面,是指對原有工作人員進行社會工作專業培訓,使其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巧,然后通過專業考試,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再繼續聘用。通過這兩種方式,使困難職工幫扶服務的服務主體更加具有專業性,能夠在利他主義指導下,達到幫助服務對象的目的。
2.工作方法“專業化”
對于目前幫扶工作的開展來說,工作方法“專業化”是指可以在原有工作方法(如直接疏導法,調解方法、做思想工作等)的基礎上,加入一些社會工作方法,比如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和社會工作行政等。工作方法“專業化”并不意味著要拋棄原有的工作方法,而是在現有基礎上,加入一些更有效、更專業的方法,目的都是使幫扶工作更好地發揮作用,體現幫扶工作的中國特色和本土性。
3.工作理念“利他化”和“平等化”
困難職工作為弱勢群體,已經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身心俱疲,如果在尋求幫助的時候,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甚至被誤會,會更加惡化他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一定要具備利他主義的精神,平等地去看待服務對象,把他當作和我們一樣的“人”來對待,給予尊重和理解,對其進行接納和支持,這樣才會使困難職工有改變的愿望和決心,也才能真正實現助人的目的。
當前,盡管社會工作在中國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甚至有學者認為社會工作的“春天”已經到了,但在目前階段,專業社會工作能夠介入困難職工幫扶服務還是受到一定制約的。這表現在:
(一)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準入問題
社會工作者以職業社工的身份進入工會幫扶系統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專業社會工作者不能進入工會系統,不能進入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工作,那么建立專業化的有中國特色的困難職工幫扶社會工作是無從談起的。因此,新形勢下,需要建立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準入制度,為社會工作者進入困難職工幫扶領域工作提供政策和制度依據。
(二)社會工作者的編制及薪酬問題
如果社會工作者可以進入工會系統,進入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工作的話,又涉及到編制問題。在中國目前單位體制下,社會工作者屬于哪一類工作人員,崗位職責是什么,都需要相關部門給予思考。另外,還涉及到薪酬待遇的問題,社會保險問題等等,也要相關部門加以重視。
(三)原有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和接受問題
目前階段,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可程度并不高,社會工作還沒有達到社會大多數人熟知的狀態,因此原有幫扶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可程度如何?他們是否接受社會工作專業的理念、方法和態度?是否會存在排斥心理?另外,如果專業社會工作者以職業身份進入幫扶中心工作,不知原有工作人員是否會接受這部分人,他們會以怎樣的心態與之相處?這些都是未知的問題。因此,需要在引入社會工作者進入幫扶中心工作之前做大量的調研工作,為社會工作者順利進入幫扶領域鋪平道路。
綜上,專業社會工作介入困難職工幫扶服務是有一定現實意義和基礎的,不過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給予充分的重視,能夠從立法上加強,進而更好的服務困難職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