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余秋雨怎樣“賣瓜”

2016-03-16 19:31:59唐小林
文學自由談 2016年6期
關鍵詞:小說

□唐小林

余秋雨怎樣“賣瓜”

□唐小林

在中國文壇,不時都會有人搗鼓出一些花樣翻新的新名詞來忽悠讀者,使某些原本并沒有多大名氣的作家,在一夜之間暴得大名,諸如“下半身寫作”“鄉村哲學家”“新紅顏寫作”“原生態寫作”等等。曾經有一段時間,余秋雨那些硬傷迭出、矯情無比的散文被包裝成“文化大散文”之后,居然就像時髦的商品一樣,迅速成為讀者哄搶的香餑餑,一時之間,洛陽紙貴,跟風者如過江之鯽。

記得《文學自由談》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公開聲明:“我們本打算不再刊發牽涉余氏的文稿,因各方彼此的論點、論據,均已翻不出新的花樣。”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余秋雨的作秀和炒作,非但從未消停,而且早已超出了編輯先生和眾多讀者的想象力,其王婆賣瓜的“絕技”和見縫插針,吹噓自己的“釘子精神”,鬼見了或許都會害怕。有鑒于此,筆者懇請《文學自由談》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再來談一談余秋雨;我保證今后在這一話題上堅決“封筆”,絕不出爾反爾。

在《何謂文化》一書中,余秋雨自我標榜說:“如果你到辭典、書籍中尋找‘文化’的定義,一定會頭痛。從英國學者泰勒開始,這樣的定義已出現兩百多個。那兩百多個定義,每一個都相當長,我敢擔保,你們即使硬著頭皮全部看完,還是搞不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將世界上的文化學者們個個都糟蹋得就像飯桶一樣之后,他頗為自負地說:“我的定義可能是全世界最簡短的——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由此,一幕幕“賣瓜”“好戲”,便拉開了大幕。

余秋雨宣稱,早在十多年前考察歐洲的時候,他就判定西班牙、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四國會是“貧困國家”,每年必須接受歐盟的援助;其中,他又判定希臘社會已經“走向疲憊、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結果被現代文明所遺落”。與此同時,他還判定,歐洲很多富裕國家社會福利的實際費用,是一個難以控制的無底洞,直接導致赤字增加和通貨膨脹。在《何謂文化》中,余秋雨不僅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文化大師和有遠見卓識的經濟超人,而且還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為了全人類的文化事業,不惜深入到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和恐怖分子斗智斗勇,“砍頭只當風吹帽”的孤膽英雄:“二十世紀末,最后那個冬天。我考察人類古文明四萬公里,已由中東抵達南亞、中亞之間。處處槍口,步步恐怖,生命懸于一線……幾個持槍的男人走近了我們。那是這里的黑幫組織。”在用驚險小說的筆法,描寫了自己驚天動地的一番壯舉之后,他又用戲劇筆法,再一次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在“文革”中冒著生命危險,與“四人幫”進行殊死搏斗的英雄,仿佛這就是為人類的文化而生,并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

據我所知,這里所謂“處處槍口,步步恐怖,生命懸于一線”的文化考察行動,事實上并非如此“步步驚心”,它只不過是某電視臺制作的一檔電視節目。一路上,余秋雨跟著電視臺的越野車,每天奔波十幾個小時——如此走馬觀花地考察,我們還能指望從他的文章中得到什么“干貨”嗎?

常識告訴我們,如果某個國家或地區有可能危及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有關部門都會通過電視臺等載體提醒人們,不要到那里去。如果此次考察之旅真的像書中所說的那樣險象環生,我們就不禁懷疑:電視臺怎么如此冷血,拿“大師”一行人的生命來開玩笑,讓其“命懸一線”?

為了顯示自己是一位文學的通才,余秋雨不但絲毫沒有像前些年信誓旦旦宣稱的那樣真正封筆,而是恨不得多有幾支筆,若干條寫作生產線同時開工。2014年12月,被某媒體譽為“當代巨匠”的余秋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冰河》,在新聞媒體一陣緊鑼密鼓的鼓噪中熱鬧登場。在這本小說的封底,我看到了這樣一串赫然醒目的文字:“這部作品,也可以看成我們夫妻倆在絕境中的悲劇性堅持。但是,故事還是美好的,甚至故事里邊沒有一個壞人、惡人。由此可見,我們的創作并非是對自己處境的直接回答。真正的藝術,永遠不是自衛的劍戟。”打開小說,余秋雨在自序中寫道:“我在文學創作上,被讀者熟悉的是散文,被觀眾熟悉的是戲劇。我的讀者和我的觀眾交叉很少,因此需要向讀者作一點說明。我先后為妻子……創作過幾個劇本,每次演出都很成功,在境內外創造過很多項最高票房記錄……在那些難忘的夜晚,我一次次在劇場的門廳里長時間站立,一邊看著場內座無虛席,一邊看著場外人潮洶涌,充分感受到一個戲劇創作者的滿足。這種滿足,即使把我那么多出了名的散文書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啊。”

像這樣大秀自己和妻子的才華、恩愛,為妻子大唱贊歌的描述,與《冰河》究竟有著什么非寫不可的必然聯系,我從小說中絲毫看不出來。妻子的戲即便演得再好,又有什么必要非得要拿到《冰河》這部小說的自序里來說不可呢?這或許又是一次與小說毫無關聯的激情歌唱。

余秋雨在該書的自序中強調說:“所謂‘故事’,其實也就是小說。在這里標為‘故事’,是想顯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和劇本之間的關系。”說了這些,余秋雨似乎覺得讀者很可能都是“瓜娃子”,仍然看不懂這部小說究竟高明在哪里,于是又在“題記”中喋喋不休地說:“我用無限的嘮叨,讓一個象征結構披上了通俗情節的外套,而且,隨手取用了中國古代的衣料。”我原本以為,在這樣一番嘮叨之后,該直接進入小說了吧,但是,且慢!在《冰河》的第一節,他似乎還是對他的讀者不放心,再一次走向前臺,就像那些在街頭“熱情”拉客、“耐心”講解的商品推銷員一樣,多此一舉地告訴讀者說:“一部小說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吸引最粗心的讀者,關鍵在前兩頁。因此,很多作家常常以強刺激的場面開頭,再繞個圈子說回去。這部小說不這么做,一上來就平鋪直敘。如果有些讀者不想看下去了,那就應該離開,我鞠躬相送。只因為故事發生在古代,不能不把背景交代一下。交代總是枯燥的,而枯燥又常常掩蓋著精彩。但又不能交代得太多,以免讓留下來的讀者從藝術的云層跌落到歷史的泥灘。”

如果一部小說寫得很糟,就沒有哪個讀者傻到了還要一直堅持讀下去的地步。這里我們來看一看《冰河》開篇中的這樣一段描寫:

地點在中國南方,那里有一條河,穿越很多密林、峭壁、險灘,卻依然潔凈。人們還沒有靠近河岸,能聞到一股強大的生命氣息。

在中國古代,大家信奉“父母在,不遠游”的儒家倫理,國家又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在河流上很少有遠行的船只,永遠是波闊浪靜、人跡杳然。

千百年來,朝野推崇的遠行,僅是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

這樣干癟枯澀的文字,最多只能說是無需文采的電視劇腳本或絮叨的議論文字,無論如何都很難與小說掛上鉤。從這短短的一段文字里,我們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大師”的文史家底。“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原話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做子女的就盡量不要到遠處游歷,而是要照顧好身邊的父母;但如果因為特殊情況要去遠方,就一定要首先安頓好自己的父母,然后才能出行。此外,這里的“波闊浪靜”,完全是一個臆造的,且自相矛盾的偽“成語”。在漢語中,“波”的本意是“水面振蕩起伏的運動”,如波詭云譎、波濤洶涌等;“浪”,即是“大波”。既然波都“闊”了,浪怎么可能會“靜”呢?而古代的河流之所以人跡杳然,“禍根”原來是儒家倫理!——這真讓我們既恍然大悟,又茫然大惑:難道三峽激流險灘上的巨浪,會因為無人行船而停息嗎?

“父母在,不遠游”,僅僅是孔子的一種理想和主張,但在古代的中國,人們為了生存,或者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去遠游的人,可以說比比皆是。漢武帝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此次出使雖未達到目的,但張騫卻藉此了解到了西域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地理和風俗等情況。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訪問了西域許多地區,西域各族政權也派人隨漢使來到漢朝答謝,從此,漢朝同西域往來頻繁,西域的音樂、舞蹈藝術,和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農作物相繼傳入內地。倘若張騫所在的使團,真的像余秋雨所理解的那樣“不遠游”的話,中國古代的歷史,將會失去多么輝煌的一頁。

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的司馬遷,為了撰寫《史記》,從12歲就開始到全國各地游學考察。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先后南至湖南、浙江,東到山東的曲阜,以及安徽、河南的許多地方。明代的徐霞客,一生“遠游”,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他22歲正式出游,臨行前,頭戴著母親為他特意縫制的“遠游冠”,肩挑著行李,離開了家鄉。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遠大的抱負,直到54歲逝世,徐霞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他歷經30年的考察和艱難跋涉,終于撰寫出了60萬字的名著《徐霞客游記》。

且不說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江上遠游,事實上,中國古代的河流,不但不像余秋雨所說,很少有遠行的船只,有時遠行船只的數量之龐大,可說是非常驚人的。1405年(明永樂三年)7月11日,鄭和奉明成祖命,率領由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由今天江蘇太倉東瀏河鎮的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訪問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聯系。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鄭和一共遠航七次,每次人數都在27000人以上。如此眾多的人員遠游,余秋雨究竟憑什么說,中國古代的河流上很少有遠行的船只,甚至人跡杳然呢?寫歷史小說,既不懂得歷史,又不懂得小說創作的方法,對此,我們也只能“呵呵”了。

將小說寫得如此不靠譜,又缺乏藝術性,我們不能不懷疑作者是否懂得小說創作的藝術規律,是否把小說和故事混為一談。在余秋雨看來,“所謂‘故事’,其實也就是小說”。若果如此,倒不如直接將《冰河》稱之為“故事”。在我看來,即使是講故事,倘若能講好,也非常不錯;問題是,你不能把自己當成幼兒園的阿姨,把讀者當成了三四歲的小朋友。

我們來看看《冰河》所講述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的南方,一個叫孟河的鄉村女子,在“淑女鄉試”中,經過三輪篩選,終于從眾多的應試者中脫穎而出。為此,身為“誥命夫人”的戚太太和胡太太便決定借此東風,舉行一次“時裝秀”,將年輕時最喜愛卻又不敢穿的服裝裙袍各選十套,讓孟河一次次穿上亮相。一時間,臺下爆發出一陣陣激動的呼聲,觀眾們終于看到了自己夢想中的女神。臺下觀看的婦人們吃醋似的防范著丈夫向孟河投去灼熱的目光,而她們的目光卻比丈夫更加灼熱。據一位算命先生說,從那天起,兩府之內的大批公子、才子、浪蕩子,全都成了把孟河經常掛在嘴邊的傻子。傻子們為了找人替自己說媒,把兩府之內350多個媒婆家的門檻都快要踩平了,但幾乎所有的媒婆都找不到孟河。

孟河和母親從小生活在河邊的一個小山村里。父親在她出生那年坐船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一去整整二十年,再也沒有回來。就在一個多月前,孟河的母親因病去世,孤身一人的孟河,便決定女扮男裝,搭上考生們進京的船,踏上了去京城尋父的路途。途中突遇大雪,船只被冰封在河中,前后無援,眾人遭遇著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在絕境中,船上的考生金河深夜鑿冰救人,并因此凍傷,無法趕考。孟河為了報答金河的救命之恩,大膽地冒名為金河代考,卻中了狀元,從而與金河產生了一段撲朔迷離的愛情故事……

作者在描寫這些船上的考生時,采用的完全是兔媽媽給兔寶寶講故事的方式。他告訴讀者,這些考生,除了“男一號”英雄人物金河外,其余的考生在大雪即將冰封河面時,個個都顯得獐頭鼠目,且心理陰暗。他們有的長得略似松鼠,有的略似公雞,有的略似睡貓,有的略似綿羊……總而言之,就沒有一個長得像人的。船上所有的考生都對金河投來了疑惑的目光。如此臉譜化的描寫,讓人看到,作者在寫作時的思維,似乎還停留在幾十年前。不僅如此,作者甚至在小說中還大發議論說:“迅速卷起的輿情,轉眼之間已經由這群年輕文人完成得嚴絲密縫的 ‘互證互認’。他們得出了肯定不二的結論:金河是歹徒,而且是固寨盜匪集團的引路人。這種快捷的‘互證互認’,是中國文人的集體本能。”看到這樣的議論,我不禁在心里暗自發問:我這讀的是小說嗎?這分明就是余秋雨在其“文化大散文”中,對所謂的“小人”進行的一以貫之的抨擊嘛。

作者甚至還在小說中直接當起了“賣瓜”的“王婆”,居然公開宣稱自己的小說 “正因為精彩,讀者就有了想象的動力和空間”,“這個故事說到這里又遇到了特別精彩的情節,精彩得能讓很多作家都會妙筆生花,能讓很多讀者都會參與構思”。看到這里,我真感到難為情:我如此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道世界上真有喜歡臨水自照的納西塞斯(Narcissus,希臘神話里的美少年)啊!

《冰河》的要害還在于,余秋雨既缺乏生活常識,又缺乏文化常識。想想看吧,孟河把父親二十年前留在家里的衣服往身上一穿,自己拿把剪刀將秀發一剪,試著用男人的嗓門發音,再學著男人走路,就真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像男人了?整個河面上都結滿了厚厚的冰,僅憑金河的一把斧子,居然就能夠在半夜里鑿開堅冰,開出一條航道,使船上的士子們如期抵達京城趕考?作者應該知道,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都有一套嚴格的考核和選拔制度。所有考生,都必須經過鄉試、會試,會試初試合格后,還要經過嚴格的復試,然后才能進入殿試,而殿試則是由皇帝親自主試。就連李商隱、蒲松齡、龔自珍這樣著名的文人,在參加科舉考試時,都曾多次名落孫山。而孟河這樣一個鄉村女子,既沒有專門學寫過八股文,又不會做試帖詩,連鄉試這樣最基本的考試都沒有參加過的人,居然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直接考上了狀元——這豈不是劉寶瑞相聲《連升三級》里的張好古?

小說是一種虛構的藝術形式,但小說的虛構,絕不等同于胡編濫造。在另一部小說《空島》的題記中,余秋雨說:“我用歷史紀實的筆調,寫了一部懸疑推理小說。但是,聰明的讀者很快看出來了,紀實和懸疑都不是目的,而是推向一個‘意義的彼岸’。”這種敘述,無異于港臺影視中屢屢出現的“本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懸疑小說是一種具有神秘特性的推理文學,它可以喚起人們的本能,刺激人們的好奇心。優秀的懸疑小說,往往都具有疑竇叢生、懸念迭起、情節曲折、驚險刺激這樣一些必備的要素。但我在讀《空島》時,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無論如何也看不出究竟“懸疑”在何處,推的是什么理。

在《空島》的“引子”里,余秋雨寫道:“這座小竹橋有年頭了,扎竹的篾條已經松脫。有一處,眼看就要掉下來,不知道前面一個過橋的人是什么時候過的,腳下有沒有感覺。這次過橋的是一個紫衣男子,走路很有樣子。仔細一看,那樣子在于他的身材。這種身材一般稱為‘衣架’,不管什么服裝穿上去都能挺拔起來。正是這挺拔勁兒,他才走了一半,竹橋就斷了。或者說,篾條完全松脫。紫衣架一下子掉進水里,喝了幾口泥水。”在這個非常靜僻,走了一個時辰都見不到人的地方,“紫衣架”(“衣架”這樣時髦的流行語,也“穿越”回歷史了)就像吃錯了藥,有路的地方不走,卻偏偏要往這座破竹橋上走。但讀到這里,我心里一點都不著急,因為我知道,小說才剛剛開始;倘若這時“紫衣架”就被淹死了,小說就沒法寫下去。果然,就像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一樣,就在“紫衣架”絕望的最后一刻,一支硬梆梆的竹竿毫無來由地捅到了他的肩膀,一個灰影女子猶如“猴子請來的救兵”一樣從天而降,不經意地出現在了他的生命中——這像極了某些影視劇中反復出現的場景:劊子手舉起屠刀行刑的一剎那,一準兒有人騎著快馬飛奔而來,大聲高喊“刀下留人”。這樣吊詭的描寫,難道也稱得上是“歷史紀實的筆調”?

書商們如此介紹 《空島》:“故事起源于和珅對財富的追逐,他想把中國最大的海盜——王直的寶藏收入囊中。多番尋訪之后,黑衣人何求,朝著目標之一,揚州趙府的藏書樓——海葉閣出發了。自此,秀才岑乙、黑衣人何求、趙府主人之女趙南、趙南的侍女小絲、藏書樓的諸位長老和揚州城里的老老少少,毫不相干的人們命運彼此牽連,連同海葉閣、梓園、輔仁書院這些傳統文化的象征之地一起,卷入小石激起的千層巨浪之中,經受著種種考驗。”但讀完小說,筆者根本就無法理解,這樣平鋪直敘,毫無懸念,令人常常笑場的小說,怎么配得上“懸疑”“推理”這樣的稱號?

余秋雨寫小說的時候,經常在思維上產生一種怪異的錯位。他常常把小說當成了他的“文化大散文”,動輒就在小說中大發議論:“這里呈現出了很多中國文人的特殊功能,那就是只要聽到任何可以整人的風聲,便發揮瘋狂的想象力,在一些文字細節間生拉硬扯,羅織別人的罪名。明、清兩代的‘文字獄’,就是這樣張羅起來的。一旦形成,很難反駁。因此,任何攻擊者也不必承擔責任。這就形成了滋生‘文化鷹犬’的機制,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基因。”“人,一個活生生的人,真是天地大秘。不能用善、惡、是、非、忠、奸、真、偽這些概念分割窮盡,因此也不能用愛、恨、情、仇、親、疏、笑、罵這些態度表達干凈。”“這是一個極為心酸的問題,幾乎每個中國城市都知道答案。凡是過于出色的人,如不消失,就會消滅。”與其說,余秋雨這是在寫小說,倒不如說這是在用“小說”的形式,來一吐心中的塊壘。這些念茲在茲的文字,總是讓人想起在散文《歷史的暗角》中,余秋雨對“小人”的憤怒抨擊。如此的小說,最多只能稱為余秋雨散文的“改寫版”和“加長版”。在我看來,與其將《空島》稱為“懸疑小說”,倒不如稱為“戾氣小說”更為貼切。無論是在其散文,還是在其小說中,都始終充滿著一股看誰都不順眼,誰都眼紅自己的戾氣。

更為蹊蹺的是,余秋雨筆下的歷史,就像當今某些“修舊如舊”的所謂文化遺存一樣,到處都暴露出一種人工打扮的痕跡。除了故事的虛假,還有一些與當時的歷史“十三不靠”的時髦詞匯,如:“好了,我是玩笑。不管怎么說,從今天起,我們三個多了一個同事,很高興。”“豈敢豈敢,我只是學生,可能連當你的學生也沒有資格。”這樣的對話,分明就像是一杯索然寡味的白開水,要歷史沒歷史,要文化沒文化,要文采沒文采,要趣味沒趣味。我真不知道,這樣的口水話,究竟是哪門子的歷史小說?又如:“師爺知道事情已經解決,又順著剛才的話輕松問了一句:‘對了,你們書院的老板是誰?’”在中國的歷史上,書院的負責人何時有“老板”這樣的稱謂?將書院的負責人稱為“老板”,堪稱是一大“發明”。為此,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和穿越能力。

再如:“前些天一直在猜那群人的身份,怎么也猜不著,現在至少出現了一種可能。這個島算是開發了,鄰近小島上的人來打工非常正常,穿一色的服裝,是便于雇主辨認和相互辨認。”看了小說中這段描寫,我相信許多讀者都會笑噴。在小說中,清代乾嘉年間,不但已經開始了“改革開放”,到處都在搞開發,而且還出現了“空島”這樣人潮涌動、經濟發達的“特區”。“打工”一詞,最早是改革開放以后,從香港傳入大陸的。隨著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發展,一些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離土離鄉,來到南方發展,由此出現了浩浩蕩蕩的打工大軍。在余秋雨筆下的清代,不僅出現了“臨時工”、“首席”和“裝修”這樣非常時髦的熱詞,小說中的人物,仿佛也都是從現在委派到清代去的。總而言之,許多改革開放之后才出現的詞匯,都一股腦扎堆跑到這部“歷史紀實”小說中來了。

我尤其不理解的是,許多低級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余秋雨的作品中出現,如:“岑乙突然有點感動,這宅院五百多年,那么多戰亂,不僅沒有坍塌,居然還書翰山集、文氣充棟,真不容易。他抬頭看到圍墻外的其他屋頂,想揚州實在神奇。遠的不說,就算唐代詩人把‘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當作最高貴的夢想,那就一千多年了。這么多年,揚州還是揚州,趙府還是趙府,高貴還是高貴,其間堅韌勁頭,從何而來?”

作者或許不知道“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究竟出自何處。它出自南朝宋人殷蕓的《小說》,而并非其所說的唐代:“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資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這里的揚州,并非指今天的揚州,而是用來代指古代的南京。殷蕓寫《小說》時候的揚州,叫做“吳州”。歷史上的揚州,名稱曾有過多次改變。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揚州屬淮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揚州為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廣陵郡復改揚州。唐朝末年,江淮大亂。昭宗天復二年(902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立吳國,以江都為國都,改揚州為江都府。937年,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為國都,以揚州為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為揚州。哪里像余秋雨所說的,一千多年了,揚州還是揚州?

看來,余秋雨在“題記”中所說的“我用歷史紀實的筆調,寫了一部懸疑推理小說”,只不過是一種商業廣告似的“忽悠”。

《花山村的紅五星》

李秀兒著,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原本平靜無波的生活,卻被突如其來的紅軍打破。從一座叫作花山的小村莊,牽扯出了長達幾十年的蕩氣回腸的傳奇。小小紅軍墓的隱秘,三代守墓人的悲歡,更能觸碰到你內心深處那根柔軟的弦。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啪啪网| 在线色综合|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a级毛片免费播放|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久久免费成人|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91 九色视频丝袜|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99精品影院|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人妻21p大胆|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99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精品人妻AV区|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www亚洲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www.youjizz.com久久|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swag国产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午夜日b视频|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热99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日本www| 综合天天色|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日本| 夜夜拍夜夜爽|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