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聰,周喜漢,胡高裕,黃贊松(.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百色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研究生院,廣西百色533000)
?
地方高校“雙創型”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曹聰1,周喜漢1,胡高裕1,黃贊松2*
(1.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百色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研究生院,廣西百色533000)
摘要:介紹創業創新教育內涵及其與高校大學生的緊密關系,在仔細剖析高校“雙創型”教育模式的主要缺陷后,提出以完善教育體系為基礎、以社會職業需求為依據、以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為特征的高校“雙創型”教育模式。
關鍵詞: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育模式
注:本文系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2011年項目(2011JGA087)
創業教育指通過對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和創業能力的開發和提高,使學生具備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及心理素質[1]。創業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精神,讓其學會整合資源,在社會中捕捉商機,并把商機轉變為盈利手段。創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可以激發大學生的進取心、事業心和開拓精神。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教育,能使其善于并有意識地獲得新知識、接觸新事物、具備新思想、使用新方法,并將創新付諸實踐[2]。創新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包括意識、思維、情感、人格方面的創新。創業創新教育(簡稱“雙創型”教育)是當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2.1“雙創型”教育被忽視
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自身資源不足,在創業創新教育上投入的資金和精力有限。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是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的直接體現。就統計數據來看,全球大學生平均創業成功率是20%,但在我國,廣東省是1%,河北省僅為0.3%,就連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僅為4%。《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5%,與2011屆持平,與2010屆(1.2%)相比略有上升。一方面,教師意識不到“雙創型”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習慣沿用原有教學方法,導致高校創業創新教育成效低,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下。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忙于應付考試,沒有意識到需要提高自身創業創新能力。學校、教師、學生對創業創新教育的忽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2.2“雙創型”教育主體專業性不強
現今地方高校創業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度低,無法融入學校教學體系,創業創新教育不夠深入。從教學角度分析,教師始終堅守知識傳播的角色,“雙創型”教育倡導的質疑精神、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得不到重視,學生自我意識和主動精神被嚴重弱化。對于大學生而言,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雖然其受教育程度很高,但視野狹隘、思維單一,創業創新意識不足、能力低下。只有接受專業教育,才能從心理到行動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因此,我國“雙創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使教育主體更專業化,是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
2.3“雙創型”教育保障體系尚未完善
國外“雙創型”教育起步較早,經驗豐富,一些具有權威性的“雙創型”教育教材已被開發出來,教學手段和教學評估體系也已系統化。我國“雙創型”教育起步晚,尚未引起社會重視,目前沒有形成權威的教材,政府也沒有完善“雙創型”教育保障體系,這極大地阻礙了地方高校“雙創型”教育的發展。創業創新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提供更多教學資源,還需要企業提供資金幫助,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但目前各個層面的支持力度都還遠遠不能滿足“雙創型”教育的發展需求。
2.4忽視“雙創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不少地方高校將專業競賽作為“雙創型”教育的重點,但競賽中并沒有將創業能力、創新意識培養與崗位技能需要接軌。很多教師把實現就業和創業利益最大化作為“雙創型”教育的核心,把“雙創型”教育簡單定義為“商業教育”;而參加創業實踐的大學生急于尋找獲得商業利益機會,重視創業經營,輕視基礎理論和知識學習[3]。我國“雙創型”教育通常以就業為導向,但這種功利性較強的教育理念難以為“雙創型”教育提供強大的可持續發展動力,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得不到發展。若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可持續發展動力,就必須將創業創新教育作為一個戰略性目標加以規劃。
“雙創型”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不是創新型教育與創業型教育的簡單疊加,也有別于培養創業型人才,是以創業創新教育為基礎培養出來的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復合型人才[4]。
3.1“雙創型”教育要以完善教育體系為基礎
地方高校要把創業創新理念高度融合到專業教育中,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與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培養相結合[5]。“雙創型”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創業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需要科學、系統的創業創新課程體系,構建系統且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是保證“雙創型”教育成效的重要措施。
3.2“雙創型”教育要以職業需求為依據
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培養重點是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方法能力、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是職業能力的主要內容。在3~5年的培養過程中,大學生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掌握要與創業能力、創新意識培養同步進行。基本和核心專業能力是“雙創型”人才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和技能創新能力是方法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團隊組織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是社會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學生在校期間創業創新能力培養,而大學生個性發展在培養過程中至關重要,應盡量做到因材施教。
3.3“雙創型”教育要以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為特征
創業創新能力培養主要通過教學方式、培訓環節、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4個環節開展,需要在教學全過程進行創業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業創新方法引導。高校要實施“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基礎,立足于職業所需的專業能力、職業技術、行業特性,在滿足學校和企業發展需求的同時,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6]。開展“雙創型”教育能提升專業教育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影響力,重塑專業教育文化價值觀,是更高級階段的專業教育。
4.1制定適合“雙創型”人才成長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教務處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計劃;合理整合課程使學生加強基礎、強化能力、注重素質、發展個性;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加強實踐教學,突出臨床技能培養。以點帶面深化改革,在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設立教改班,開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學習為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整合等改革研究,注重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
4.2在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設置上體現“雙創型”教育特色
學校培養的是精于醫術、誠于人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質量應用型醫學人才。學科專業定位是繼續強化醫療類優勢學科專業群,著力打造醫學診斷、公共衛生與環境醫學特色學科專業群,積極拓展護理與康復類、藥學類、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專業群,形成醫學與管理學、文學等相關學科專業協調發展格局,體現“雙創型”教育特色。
4.3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滿足“雙創型”人才發展要求
學校積極引導和鼓勵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倡導應用引導式、交互式、問題式等教學模式,開展多種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導入、問題引導、興趣啟發、討論互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7]。
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的課程有口腔科學、醫用化學,采用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學法的課程有藥理學實驗課等;采用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的課程有生理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兒科學等;采用Sandwich教學法的課程有病理生理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和外科護理學等。學生普遍反映這些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與科學思維能力[8]。
4.4重視課外文化活動建設,培養“雙創型”人才
重視和支持大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建設,開展科普活動、科技講座、專業技能競賽等,鼓勵學生課外研學,并根據《學校課程獎勵學分管理暫行辦法》對在科技制作、科技創作、科技比賽和各類學科競賽獲獎者、省級以上競賽參賽者、發明專利發表學術論文者給予課外學分獎勵,最高獎勵5.5學分。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使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4.5開展導師制活動,培養“雙創型”人才
我院自2002年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以來,共有2 048名學生參與了導師課題研究和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申報等活動。導師制模式下學生熟悉文獻檢索、問卷調查和實驗設計,能獨立完成項目實驗、撰寫科技論文。由輔導員、班主任、班主任助理以及本科生導師共同組成多導師團隊,從入學開始在學業、生活、心理、科研、就業、考研等方面指導學生。特別是參加導師組科研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近5年,我校本科生共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項目48項、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項目160項、校級科研立項課題314項;共發表科技論文154篇,其中國外期刊2篇、中文核心期刊21篇。
在“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地方高校將與行業、企業建立合作機制,形成符合時代和社會要求的教育模式,構建校企包容共建、互利共贏體系。在專業教學中增設創新教育課程,加大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構建專業創業創新教育體系。同時,通過開展創新工作室、研究項目和其他以學生為主導的開放性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理論和實踐知識,將創業精神和專業能力遷移到工作和學習中,增強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戴涵莘.高職院校“雙創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 (8):97-98.
[2]王賢芳,孟克.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之重構[J].教育教學論壇,2012(2):118-120.
[3]謝小萌,孫偉,戰弋.中美高校素質、創新、創業教育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比較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8(12):105-107.
[4]孫曉梅.試論大學生創業基地的功能及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20-122.
[5]徐輝.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評價標準[J].江蘇高教,2009(6):107-108.
[6]陳月波.基于“雙創”能力提升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J].職教通訊,2014(17):21-23.
[7]應煥桃.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7(18):8-9.
[8]倪光輝.大學生就業藍皮書發布[N].人民日報,2010-06-03.
(*通訊作者:黃贊松)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