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艷(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吉林長春130021)
?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方法探討
于光艷
(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吉林長春130021)
摘要: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主干課程,具有科學性、社會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等特點。目前,我國的職業病危害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需要預防醫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合理的多元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加深學生對職業病危害的認識,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他們以后從事職業衛生服務型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本文從理論課教學、實驗課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出發,針對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的多個環節,對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預防醫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方法
注:本文系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教學改革項目(B2014B026)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的主干課程,用以識別、評價、預測和控制不良的勞動條件對職業人群健康的影響,具有科學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等特點[1]。隨著全球性衛生改革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師一言堂講授模式已經很難切實提高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應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培養應用型、創新型、開拓型人才,是現代化教育改革和發展中不斷探索的重要問題。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研究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改善勞動條件,創造安全、衛生和高效的作業環境,提高職業生命質量,保護勞動者健康,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學科。其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不但包括職業生理學、職業心理學、職業毒理學、職業功效學等,還包括臨床醫學相關學科知識。傳統理論教學方式以知識為本位,將教學內容劃分為掌握、熟悉和了解幾部分,以重點突出、難點講清為標準[2],通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講。雖然教師為豐富教學內容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往往由于內容多且雜,學生印象不深,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合理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力爭改變傳統一言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問題能力。(1)利用網絡資源下載相關錄像、多媒體課件,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如講解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接觸機會時,可以播放工人從事作業的音像材料,啟發學生分析該作業中存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并探討控制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2)適時設計情景,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如講解生產性毒物中鉛、汞、苯、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農藥時,可以根據相關案例模擬臨床就診情況,提出與案例有關的問題,由學生解答,促進其綜合運用知識及解決問題能力。(3)讓學生自己選擇已發生的某一職業中毒事件,在課堂上講述,并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方法,由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并形成專題小論文,以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因此,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傳統的實驗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3],教師將實驗原理、實驗步驟、注意事項等詳細灌輸給學生,學生在實驗室進行操作即可。教學內容通常缺乏連續性和綜合性,學生只是單純模仿,難以發揮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合理應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改變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1)設置情景模擬實驗,即通過有針對性的仿真情景設計,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如進行空氣鉛濃度、粉塵分散度測定時,可以將實驗室模擬成職業現場,由學生對現場的鉛煙、粉塵等進行采樣、測定、分析;進行尿中馬尿酸、全血膽堿酯酶的測定時,可以模擬職業作業者的生物樣本(血、尿等),設計不同濃度的樣本供學生測定,并根據測定結果進行診斷和治療,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如進行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定時,可以組織學生到相關工作場所進行實地監測,分析、測定數據的同時了解防護設備的使用情況,最后形成綜合性評價報告;組織學生參觀衛生監督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衛生防疫機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職業衛生學調查等實踐性內容。此外,重視基地實習,聘請負責任、有經驗的專業教師帶教,引導學生切實完成相關基地工作。(3)提倡創新性實驗。教師可以根據當前職業衛生的熱點問題,設計若干選題方向,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查閱文獻,自行設計實驗并實施,最后撰寫論文,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綜合能力。
考核模式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4],包括課內/課外、筆試/口試、開卷/閉卷等多種形式。傳統的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考核模式以期末記憶性閉卷考試為主,學生學習被動,自主學習能力不強,難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缺乏創新及能動性。因此,有必要對傳統考核模式進行改革,選取既能檢查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發揮創新潛能的考核方式,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學科,這就決定了學生最后的考核成績應該包括理論考核和實驗考核兩部分。具體如下:(1)適應理論課教學模式,將期末一次性考試變為平時的研究。考核內容包括平時成績、課堂討論成績和專題論文成績,其比例可以為理論課成績的20%、30%和50%。專題論文由學生自由選題,針對某一職業中毒事件進行分析評價,撰寫論文。(2)適應實驗課教學模式,將單一的實驗報告考核方式變為綜合考核方式。考核內容包括情景模擬實驗報告成績、職業衛生調研報告成績和創新性實驗論文成績,其比例可以為實驗課成績的25%、25%和50%。創新性實驗可根據當前職業衛生的熱點問題,在開學初由教師擬定若干選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可獨立進行,也可合作進行。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查找資料,自行設計實驗并撰寫實驗提綱,最后在學期末利用2~3周時間完成實驗方案的實施、小結、論文撰寫等。通過創新性實驗,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性衛生改革不斷深入,作為預防醫學的主干學科,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育任重而道遠。如何培養出專業知識扎實、實踐技能強、具有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的新世紀職業衛生服務型人才,是每一名專業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育理念,采取多元化、綜合性教育模式,以體現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從而更好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程淑群.有關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6,5 (4):302-303.
[2]韋霄.PBL教學法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中應用的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5):638-639.
[3]瞿建華,江俊康,陳剛,等.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交通醫學,2012,26(2):201-202.
[4]張璟,王文軍,張春之,等.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1):174.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