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洋
微信朋友圈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高振洋
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交流方式日益翻新,傳統的社交媒體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們的精神需要,微信朋友圈這種符合新時代特點的自媒體應運而生。微信朋友圈緊跟時事動態,貼近生活,傳播效率高的特點,使它能夠滿足在校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充分摒棄朋友圈帶來的負面效應,積極發揮其正面影響,因勢利導,積極探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路徑,打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微信朋友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交往中不可替代的平臺,逐步滲透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微信朋友圈是具有民眾化、私人化、自主化特點的自媒體傳播媒介,與大學生熱衷于追求新穎事物、自主性強的心理特質相對應,對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根據遼寧省各高校的數據報告結果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使用率占總的信息交流渠道的95%以上,微信朋友圈儼然成為大學生精神思想的重要輸出方式。
易于接受。微信朋友圈所涵蓋的信息量大,且能夠將一些精要的信息以生動的視角再現出來。這不僅可以解決大學生對于網絡冗余信息的選擇焦慮問題,而且可以激起大學生潛意識中接受外來信息的興趣,喚起圈內群體間的共鳴,從而達到更強的傳播效果。然而正是基于微信朋友圈易于被群體接受的特點,使得負面效應得以泛化。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項事物都好像包含自己的反面”,微信朋友圈在給大學生帶來信息便捷的同時,也夾雜著沒有經過任何內部控制篩選的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導致負面磁場增強。
多維度滲透。從橫向來看,微信朋友圈可以覆蓋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各個領域并且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它可以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相關專業領域,或生活中的一個細節作為切入點,以領域帶動進步,促成在校大學生在對各個領域知識的攝取。從縱向來看,微信朋友圈可以完成自我人格的再塑造,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對自身價值觀念、政治思想、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評估和自我監督。
信息影響性強。大學生在校期間所發生的一些值得關注的重點熱點的話題,通過微信朋友圈的發布和群體之間的相互轉載,可以形成信息的持續關注,被不斷轉載的熱點信息甚至可以引發更為廣泛的社會效應,進而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微信朋友圈是大學生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媒介,是實時信息再現的新型自媒體模式,這種屬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雙重作用。消極作用體現在:首先,會削弱思政教育的主導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能分散朋友圈所帶來的負面風險,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力就會被抵消,甚至被對沖。其次,它會影響思政教育的向心力。大學生對于朋友圈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接受性,再加上朋友圈封閉的傳播環境,就更有利于增強圈內群體對其的認同性,相反偏頗性缺點卻容易被掩蓋,這就會使思政教育向心力作用難以發揮。在校大學生處于人格塑造、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一些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背離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潛在的誘惑性更易與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相融合,影響其精神世界,使其難以形成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聚合力。這些消極影響在客觀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及時祛除大學生精神污垢,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發揮實質性效果。
微信朋友圈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微信朋友圈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其心理狀態的即時反映,這些細節可以折射出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動態。同時微信公眾平臺也為教育者實施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便利條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可以通過朋友圈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心理上隔閡的同時,還可以發現大學生意識層面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其次,其有助于活化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現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重要補充。微信朋友圈中很多資源可以為教育者所利用,為具體教育方法的實施提供新的視角、新的可行性。微信朋友圈具有數據平臺分類清晰,學習生活門類具體化的屬性,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思維定勢,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謀求新出路,微信朋友圈的自身特點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它突破學科故有的局限性,使得教育內容與朋友圈中的各門類內容間的相互整合成為可能。這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傳播的穿透力,活化傳統教育方法的同時,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眼中的影響力。使得在校大學生在關注自身感興趣話題的同時,也能夠保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熱度。
第三,其有利于展開實時追蹤式的全天候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朋友圈使得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接受紅色教育,老師和學生可以通過朋友圈了解彼此的日常動態,這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便于將理論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動的形式再現出來,學生也可以將學習中的困惑表達出來,師生之間不再有時空的局限性,也不存在現實中的身份差異,而是交互式融入的過程,師生之間可以圍繞某一政治話題,或者某一社會現象展開更為深入的探討,大學生對以往刻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感會得到有效緩解,增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
要完善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培養機制。微信朋友圈這一新的自媒體的特殊性,客觀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具備優秀的應變能力;不僅要能緊跟大學生思想脈搏,抓住其成長規律,而且還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深刻的理解;不僅要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進行實時的跟進,而且還能夠對于具體教育方案的制定實施進行科學的把控。同時教育者還要能熟練使用微信朋友圈,掌握其各方面功能,具備很強的相關科學技術應用意識。
微信朋友圈時代,要求教育者要懂得觀察,學會觀察,仔細把握微信朋友圈給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生活習慣、學習行為上帶來的影響,學會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歸納和總結經驗,修補教育過程中各個環節漏洞。教育者要敢于面對微信朋友圈所帶來的大學生思想上的問題,同時學會解決問題。放低教育者姿態,將自身積極投入到關于朋友圈思想政治教育重構的實踐中,與大學生保持零距離互動,深入挖掘可以進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恰當的方式輸送給學生,從而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打造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新型的思政教育者養成機制:第一,建立技術型教育者培訓方案。通過對于新型自媒體技術專項培訓和后期考核評價機制的實施,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夠逐步接受科技,形成科技化的思維習慣,將科技化教學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常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由純理論型向復合型轉變。第二,要善于優化調整思政教育者層級結構。對于理論基礎薄弱,技術上乏力的教師或者輔導員可以調配大學生群體中思想政治覺悟高,技能過硬的學生代表輔以工作,教育者通過與學生代表的深入交流,不僅可以聆聽到學生們的寶貴意見,促進自身各方面能力均衡發展,而且還可以找到工作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謀劃下一步教學計劃。
構建“點對點”的育人政策,注重提升育人效率。身處于輿論環境中的高校大學生,很難做到仔細篩查朋友圈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信息,這就容易使得大學生在形成自身觀念意識的岔路口誤入歧途,形成非理性的道德判斷和多元價值取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要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加強育人指導。積極關注朋友圈中出現的可能會影響大學生道德判斷的熱點事件,將其作為教學中的案例向大學生做重點解讀。要善于求變,不斷完善和形成新的育人框架體系。由于微信朋友圈匯聚了海量博人眼球的信息,勢必造成大學生沉溺其中,失去對課堂學習和身心健康調節的關注度。高校管理部門應該對微信朋友圈給予高度重視,制定具體有效的微信朋友圈思想政治教育方針策略,并及時向基層教育者傳遞,二者要通力配合形成合力?;鶎铀颊逃咭獙⒀芯课⑿排笥讶Ξ斪饕豁椈竟ぷ鱽碜?,對于大學生使用微信過程中存在的如上課時間刷朋友圈等不良習慣給予及時的糾正,使其學會正確使用微信。另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學會正確判斷朋友圈中的信息,不斷增強自身的糾錯能力。
最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微信育人平臺的搭建。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保持與學生思想的一致性,才能保持長久的微信用戶關系。通過個人微信發布實事見解,將一些典型實例以解析注釋的方式發布到微信公眾平臺,使學生群體能夠認清教育實質,從而實現優質教育。
[1]劉社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2.
[2]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