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鑫
大數據技術對當代大學生主體行為方式的影響
田茂鑫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其已經為世人所知道,并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里表現得尤為凸出,本文以技術價值的二重性為著力點,探討大數據技術對當代大學生主體行為方式的影響。
技術;價值二重性;行為方式;大數據
大數據一詞對今天人們來說,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20世紀80年代,以歐美為首的國家開始研究和探討大數據技術,其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最初我們覺得很新穎,然而,我們卻并不知道,它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當你需要銀行卡刷卡結賬,需要在網上購買東西時,其實都是它在起作用。對于大學來說,現在的大數據技術的影響更為徹底,吃飯網上點外賣、出行叫滴滴或者Uber,甚至包括購買衣服、電器等,無一不是首先考慮通過網絡來解決。在看似一切都很自然的情況下,一門新的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諸多變化,從而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哲學上將技術作為討論的重點并不是現在的特例,而是從很早開始便一直在進行著,本文以技術價值的二重性為切入點,對大數據技術進行哲學思辨,淺析大數據技術對當代大學生主體行為方式的影響。
大數據價值的二重性,主要是指大數據技術作為一門新興技術,其價值擁有善與惡的區別,擁有正向與負向的雙重屬性。在馬克思的技術觀看來,“馬克思認為技術實質上是人類在生產勞動中所掌握的各種活動手段。”技術價值的二重性是主體從其利益和需求出發,對技術現實價值的正負向實現的評價,技術價值是技術潛在價值與現實價值的統一,只有技術的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才能滿足主體的需求并對主體產生正面或負面的效應。因此,對于大學生主體而言,技術潛在的正負面價值是可以預測的,這也引出大數據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行為方式的影響的相關問題研究。
大數據技術可以稱為是一種具有變革社會作用的革命性技術。與此同時,雖然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對社會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不能忽視大數據技術負向價值的客觀存在。在技術化生存的今天,大數據技術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大數據技術的諸多負向價值問題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并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數據技術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迫使我們必須理性地思考大數據技術負面價值的成因,并正確地引導和抉擇技術的價值取向,有效防范和弱化大數據技術應用所帶來的負面價值。大數據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通過自身的正向價值與負向價值,體現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在自然生態層面,大數據技術可謂是一種熵增較小的“綠色技術”,超越了以往的“耗能型”技術。但是,由于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產生了大量的電子垃圾,并且現在已經發展為困擾世界各國的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在社會關系層面,大數據技術引起了經濟領域、商務領域的大變革,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在政府層面,大數據技術也發展成為推動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巨大力量。在人本層面,借助大數據技術,人類的認識能力得以提高、倫理觀念得以提升、審美意識得以升華、身心健康得以完善。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也給人類的認識能力、倫理觀念、審美意識、身心健康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
通過對大數據技術價值的二重性的理性認識,本文試著探討大數據技術對大學生主體行為方式的具體影響。辯證地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對大學生主體行為方式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兩個方面。
在積極影響方面,筆者認為,大數據給大學生群體帶來諸多便利。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大數據能啟發人們沿著因果關系,追尋下去,從而達到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數據關系。雖然因果關系觀念只是樸素的觀念,來源于人的活動的有限的時空,與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有關,但是,從對象世界抽象出來的事物同構關系,再按照同樣的條件,在時間中復制得到同樣的結果,那么這就是被證實的、可靠的。即使全知全能和絕對真理只能在無窮無盡的認識過程中期待,人類還是依靠數字,使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絕對的真理。在這樣的認識下,數據被人們應用,給人們帶來無與倫比的便利,依托互聯網的聯系,人們的衣食住行,統統都能在大數據的海洋里得以實現。大學生這一高知識群體對此更是深有感悟,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了他們的溝通行為、交流行為以及學習行為。在溝通行為方面,大學生與家人、朋友,甚至戀人的溝通,都因著大數據的到來,變得更加直接。比如,通過一個電話或者即時通訊,雙方就可大致了解彼此兩地之間的氣候,在溝通時,便會主動提及冷時注意保暖,熱時別喝太涼的水等等。在交流行為方面,大學生之間的話題變得更加寬泛。現在的大學生可以自由暢談許多話題,因為這在數據爆炸的社會已經變得很普遍。在學習方面,大數據對大學生的影響很明顯,如今信息知識碎片化對大學生這個主要以學習為第一天職的群體來說,專業知識之間的間隙變得越來越模糊,一個學習哲學的同學可以和一個學習核電專業的同學的交流本專業的知識,或者一個學習法律專業的同學可以和一個學習歷史專業的同學相互暢聊,這些種種都是大數據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當然,這些都是大數據技術正向價值的實現,只有其正向價值的實現,才能真正對大學生的行為方式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是符合邏輯的。
技術觀的另一面便是負向價值的影響,對于這個“惡”的一面,全社會都是普遍關注的,而且許多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旨在規避或消解大數據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是一個心智和認知還處在開發之中的特殊群體。大數據對當代大學生主體行為方式的消極影響表現在諸多方面,問題也比較尖銳深刻。截至目前,全球擁有互聯網用戶數已達到30億;RFID標簽在2005年的保有量僅有13億個,但是到2010年這個數字超過了300億;2006年資本市場的數據比2003年增長了17.5倍;目前新浪微博上每天上傳的微博數超過2億條;Facebook每天處理100TB的數據;世界氣象中心積累了220TB的web數據,9PB其他類型的數據......在這眾多數據中,大學生產生的數據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也為側面了解大學生的行為方式提供了大量素材與例證。多年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對大數據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家都知道大數據的4“V”特點,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里這樣講述大數據的4個特點的,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這個觀點也一直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之所以要在這里提及,是因為這些特點決定了大數據在當今社會的話語權,甚至有說法“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財富與權力”,雖然這句話尚不準確,但不難看出,大數據的重要程度。大數據就像一個潘多拉魔盒,針對大學生主體,這個潘多拉魔盒的魔力仿佛更大,在放大大學生欲望的同時,也令大學生的行為方式發生了眾多變化,比如上課手機始終不離手,睡覺前也要先看看手機,出門旅行吃飯照相也會在朋友圈里秀一秀,用他們的話說是為了刷存在感。大數據時代下,人們的欲望之門仿佛被無限放大,大學生們在網上買東西,出現了“剁手族”,在微博上聊天出現了“段子手”,在各大網頁上瀏覽不健康的信息內容等等,從而導致大學生們出現了各種消極表現,這是值得大家正視與反思的。
雖然本文對大數據對當代大學生主體行為方式影響的探討還存在諸多不足,但就文中所談到的部分問題,應該得到人們的正視。在積極影響方面,應大力支持與推廣,在消極影響方面,國家、社會、學校及個人應從中總結經驗,并學會反思,國家應制定相應制度以盡力規避與消解大數據技術應用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社會與學校應積極去引導大學生對大數據的認知;對于大學生個體而言,應該更加多地注重于學習,樹立正確的數據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在大數據對當代大學生主體行為方式的影響問題的研究上,還有諸多問題值得反思。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只有樹立正確的數據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才能真正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變化。
[1]陳凡,毛牧然.論網絡技術的價值二重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王浩.大數據時代下的思維方式變革[M].上海:東華大學,2015.
[3]張富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國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