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袖飛 牛利娜
“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的思考
許袖飛 牛利娜
探究優化“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的路徑,對于“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職業態度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針對“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體系的研究不深入、體系不完善的現狀,應努力構建政府、高校、社會和自身“四位一體”的“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養體系。
“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價值觀
“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職業生涯順利開展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青年面臨的選擇有很多,關鍵是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選擇。“90后”大學生是當今時代最活躍的群體,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找準當前“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存在的問題,探究優化“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的路徑,對于“9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職業態度,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探究“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的培育,是因為其對當前大學生職業規劃及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的培育現狀
“90后”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的年代,有著相對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與此同時科技知識信息迅猛發展,因而“90后”大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90后”大學生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帶著時代的烙印,價值趨向多元化,但取向功利化、物質化;就業規劃意識強烈,卻缺乏執行力;競爭意識強烈,抗挫能力卻較差。一方面,“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呈現價值追求多樣化。從城市到鄉鎮,從國內到國外,職業類別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職業選擇的自主意識不斷加強。另一方面,“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存在一定的誤區。在面對職業選擇與就業時,抗挫折能力較差,缺乏以動態眼光看待職業的能力。
2.“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的重要性
職業態度培育是一個由膚淺趨向深刻、由幻想趨向現實的發展變化過程,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擇業態度和擇業方式。“90后”大學生正處于職業態度培育成熟階段的早期,處在職業社會邊緣地帶,但已開始向職業社會過渡,進行著低層次的職業選擇。加強對“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有利于高校教育、學生就業與社會進步和需求的和諧統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職業觀。
“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的開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礙因素,這些阻礙因素表現為高校、社會、家庭和學生未能構成有機整體。只有準確分析這些阻礙因素,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到“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養的有效路徑。
1.政府在“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教育上的不到位
從國家層面來看,如果政府無法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不能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那么就會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甚至無業可就的局面。具體而言,如果各級政府不實施積極的就業措施和政策來促進和引導“90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態度及就業觀,努力清除阻礙廣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各種因素,那么就會導致學生形成畸形的價值觀,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埋下隱患,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2.高校在“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教育上的不合理
當前高等院校職業態度培育定位不甚明朗,對職業態度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一方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高等院校忽視對“90后”大學生行為習慣、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培育。高等院校在職業規劃教育方面缺乏系統性,僅根據要求組織幾場就業講座、開展幾場模擬招聘會。另一方面,多數高校都有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職業選擇提供幫助,但是滯后于當前面臨的實際狀況。
3.社會對“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的不良影響
當前,就業競爭激烈,某些方面的競爭存在不公平性現象,夾帶一些社會不良文化的傳播,社會關系、家庭背景的競爭,包含利益關系的選擇。這種社會生態環境的影響迅速擴大并被或少或多夸大,在大學生中傳播迅速。一方面,社會生態環境致使部分“90后”大學生政治信仰模糊和思想混亂。“90后”大學生價值觀受到沖擊,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意識模糊,缺乏基本的公民素養。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社會生活方式和不良文化的,導致部分“90后”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出現偏差甚至道德淪喪。
4.“90后”大學生自身對職業態度認識缺乏
“90后”大學生在擇業、求職過程中,呈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職業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約束,對職業的福利、報酬、待遇、社會聲望等現實利益的考慮過多,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形成強烈反差。同時,“90后”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往往忽視擇業的個性化和差異性等問題,普遍存在攀比、求全、從眾等心理,不能對自己的價值觀念、知識技能、性格、興趣等方面進行深入客觀地分析,過高估計自身的優勢和長處,對自身的劣勢和短處認識不足,對自身缺乏全面的整體的理性認識。
“90后”大學生的職業態度培育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90后”大學生職業生涯成功的前提。針對“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育體系的研究不深入、體系不完善的現狀,應努力構建政府、高校、社會和自身“四位一體”的“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培養體系。
1.推進政府完善職業培養體系
黨的十八大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3]“90后”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代,黨和政府應重視“90后”大學生的擇業與就業,對其加以引導。
⑴從宏觀角度出發,各級政府應努力完善和調整經濟結構,加強市場建設并規范市場行為。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政府應適時出臺相關的就業政策,對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各級政府有能力也有義務來承擔推進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的職責。政府要根據所掌握的資源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努力清除阻礙學生順利就業的各種因素,用積極的就業措施和政策來引導和促進“90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態度及就業觀。
⑵從微觀角度出發,政府不僅要制定各種各樣的就業政策,而且還要加強政策宣傳的力度,改進宣傳的方式,創新各種宣傳途徑,以中國夢為指導,加強廣大在校生與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導廣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各級政府應建立一個良好的創業就業指導體系,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就業崗前培訓,引導大學生樹立準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
2.加快高校的職業課程改革
⑴“兩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90后”大學生職業態度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這一主陣地,創新方式,為學生進行職業分析和規劃,以使學生明確職業方向。同時,高校應在開設的形勢政策課程中,針對當前就業形勢加強就業形勢教育,使學生了解社會就業形勢,冷靜分析自身現狀,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
⑵高校的職業規劃課既是培養“90后”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就業指導課的授課內容和課程設置上要加大職業態度培育內容,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積累就業技巧與就業知識,加大擇業技能的訓練,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同時通過職業意向測評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自身的就業取向。進而使廣大學生充分了解和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準確把握自身職業態度。
3.強化社會主體的責任意識
⑴用人單位應使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并存。“90后”大學生行動力強、富有創新意識,但其尚處于過渡到成人階段的發展過程當中,很大程度上依賴家庭,對社會缺乏比較深入的了解,結合大學生在社會實踐和實習求職當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合力,給予大學生支持和幫助,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具體來講,就是用人單位應創造機會,給大學生創業和就業方面提供指導,創造適合大學生實踐和就業的機會,從而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將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⑵各行各業的公司企業應當注重文化上注重對大學生的吸引與指導。為了“90后”大學生畢業時能夠更好地擇業與就業,公司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為大學生設置相應崗位,通過實踐活動訓練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使其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發現自身缺陷,根據社會的需求來明確將來努力和奮斗的方向,從而準確定位,擺正自己的職業態度,使自己的職業態度與社會實際相統一。
4.激勵“90后”大學生加強自身學習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4]大學生應當構建起明確的自我認知及自我角色定位,明確職業規劃。“90后”大學生應充分發揮自我主體性作用,加強自身健全人格和積極情感的培養,加深對自我教育意義的認識,使潛在自我、現實自我、理想自我三者協調轉化,以培養對學習的主動性。
⑴“90后”大學生必須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準確了解與把握自己,持續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逐漸養成成熟的職業規劃意識,從而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90后”大學生需要明確就業是一個動態過程,正確地處理個人志向與社會責任的關系,把個人潛能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同時應從心理、生理等方面進行充分的自我認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促進自我塑造與調整,更好地發掘自我潛能,促進自身職業發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⑵“90后”大學生應提高自身創新和創業的能力。“90后”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既要認真扎實學習、掌握更多知識,又要投身創新創業、提高實踐能力。[5]一方面,要有創新和創業的思想。加強自律,敢為人先,勇于進取,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扎實學好自己的專業課。對自己所學專業內容要做到了然于胸,只有系統完整地掌握專業知識,才能在實踐中運用自如。
⑶“90后”大學生應樹立危機意識。近些年高等教育飛速發展,大眾教育社會已然來臨。畢業生人數的增長高于發展的需求,大學生就業已由“賣方市場”轉到“買方市場”,并且就業方式也由國家分配轉為雙向選擇,就業環境更加緊迫,競爭更加激烈。因此,大學生應具有危機意識,以使自己能夠面對社會發生的變化,從而樹立積極健康的職業態度。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 3/0505/c1024-21366181.html.
[2]答全明,白生君.師范院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態度研究[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12).
[3]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2-30.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0-01.
[5]李克強.大學生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力軍.[EB/OL]http://finance.qq.com/a/2015102 0/043723.htm.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