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 300071)
?
【民俗語言文化】
察隻子·變復·偶語解證
楊 琳
(南開大學文學院,天津 300071)
“察隻子”“變復”“偶語”是古籍中的三個疑難詞,前人釋說不一。本文認為“察”的本字當為“差”,“差只”義為無匹配的一只;“復”有消除義,“變復”義為災變消除;“偶”有會合、會聚的意思,“偶語”的確切含義是“私下聚在一起談論不宜公開的問題”,“偶語”還有名詞的用法,指風言風語的話。
察隻子;變復;偶語
察隻子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四部叢刊》本)卷三:“班行李質,人才魁岸磊落,甚偉。徽廟朝欲求一人相稱者為對,無可儷,當時同列目為察隻子。京師俚語謂無對者為察隻。”《漢語大詞典》:“察隻,宋代方言。當世無雙,獨一無二之意。”釋義正確,但理據不明。
劉瑞明解釋說:“今陜甘方言仍有此詞,但可用于兩種情況。一是把本屬另一對的一物錯配到此一對,如一只男鞋和一只女鞋或號碼不同的兩只鞋作為一雙裝盒出售。兩只同向的如兩只左手手套之類也如此稱說。一種是把這錯配的任何一只也如此稱說。據這種用法和實際口音,詞宜記寫為‘岔只子’。‘岔’即失去原序而差錯之義。錯配的一對又可稱為‘岔合班’‘調只子’。”[1]這是認為“察只子”因岔錯而得名。
雷漢卿解釋說:“今青海樂都縣方言中把成對的東西丟了其中一個或成群的動物落單叫‘[‘a44]只子’。如襪子丟了一只可以說‘之(這)雙襪子成哈[‘a44]只子了,再(另外)的一只阿蒙(怎么)都找不著了’;羊群中一只羊落單了可以說‘再的羊阿里(哪里)去了哈沒(不)知道,那個黑羊成哈[‘a44]只子了’。總之,任意一對成雙的物件不能配對都可以說‘成了[‘a44]只子’。……從詞義來看,[‘a44]當是‘分開’的意思,字可厘定為‘叉’(chà),即分岔。可見‘[‘a44]只子’就是與主體分開落單了的那一只(個)。”[2]這是認為“察只子”因分離而得名。
以上兩解中應以差錯說為是。“察”的本字當為“差”。《說文》:“差,也。左不相值也。”段玉裁注:“,各本作貳;左,各本作差;今正。者,之假借字。《心部》曰:‘,失當也。’失當即所謂不相值也。”“不相值”即不相當、不匹配。“差只”義為無匹配的一只。這是針對成雙作對的事物而言的,故稱“無對者為察只”。“察只”加上詞尾“子”構成名物詞。今天的一些方言中仍有該詞,劉、雷二文所揭即是。又許寶華、宮田一郎:“差只子,不是原配的一對物品。中原官話。新疆吐魯番。蘭銀官話。新疆烏魯木齊:這個筷子是個差只子,一個長一個短| 你把腳上看一下,咋穿咧個差只子鞋?”[3]
北京話中有“差配兒”的說法。陳剛:“chàpèr差配兒同‘差碑兒’。”“chàbēr差碑兒兩個不是原來的一對。| 一只藍襪子,一只灰的,差了碑兒了。| 這兩根兒筷子是差碑兒的,一長一短。| 差碑兒鞋。〇差輩兒。”[4]“差配兒”應該是原型,“差碑兒”“差輩兒”都是“差配兒”的音轉。四川方言中有“差巴子”的說法。李榮:“差巴子,萬榮。(顏色、樣式等)不成一雙的;不成一體的:襪子穿差了啦,一只紅的,一只白的,成差巴子啦。”[5]這些說法都可與“察只子”相比證。
變復
“變復”一詞最早見于漢代。《漢書·五行志》:“故政不可不慎也,務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此推日食之占,循變復之要也。”“變復”之義,唐代以來學者遞有訓釋,頗為參差。《后漢書·楊賜傳》:“《周書》曰:‘天子見怪則修德,諸侯見怪則修政,卿大夫見怪則修職,士庶人見怪則修身。’唯陛下慎經典之誡,圖變復之道。”李賢注:“謂變改而銷復之。”又《樊英傳》:“英既善術,朝廷每有災異,詔輒下問變復之效,所言多驗。”李賢注:“變災異復于常也。”前訓中“銷”即消除,“復”為何義則仍不明。后訓中以“復”為恢復。又《郎顗傳》:“臣伏見光祿大夫江夏黃瓊,耽樂道術,清亮自然,被褐懷寶,含味經籍,又果于從政,明達變復。”李賢注:“言明于變異消復之術也。”前兩訓中以“變”為動詞改變,此處又釋為名詞變異。同一人作注而前后不一,知其胸無定識,隨文作解而已。《資治通鑒》卷四十九《漢紀·孝安皇帝上·永初三年》:“三月,京師大饑,民相食。壬辰,公卿詣闕謝,詔務思變復,以助不逮。”胡三省注:“變,改也,改過以復于善也。”李賢釋“變”為改變災異,胡三省則釋為改正自身過錯,二說又有別。《論衡·感虛》:“變復之家曰:‘人君秋賞則溫,夏罰則寒,寒不累時則霜不降,溫不兼日則冰不釋。”黃暉《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三國志·蜀志·劉焉傳》注:陳壽《益部耆舊傳》曰:‘董扶資游、復(夏之誤)之德,述孔氏之風,內懷焦、董消復之術。’《魏志·高堂隆傳》,隆對曰:‘圣主覩災責躬,退而修德,以消復之。’《會稽典錄》(《類聚》一百):‘郡遭大旱,夏香諫曰:自古先圣畏懼天異,必思變復,以濟民命。’《明雩篇》:‘旱久不雨,禱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禍,此變復也。’據此,可知其義矣。”鄭文《論衡析詁》(巴蜀書社1999)也引了兩則典籍“變復”用例后,說“從中可解其義”。兩人均無明訓,讀者難知其義究作何解。《漢語大詞典》解釋說:“古時主張‘天人感應’的儒生提倡以祭祀祈禱來消除禍,恢復正常,謂之‘變復’。”解“復”為恢復,“變”為何義則未言。
今謂“變”當訓災變,“復”為消除之義,“變復”義為災變消除。“變”之災變義典籍習見,無庸贅言。“復”之消除義則迄無明訓,應略加論證。
《漢書·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顏師古注:“復者,除其賦役也。”因古注有此明訓,所以古漢語字詞典“復”下一般都列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義項,其實這是復的消除義的語境義,復的消除義并不限于賦稅徭役。《論衡·感虛》:“凡變復之道所以能相感動者,以物類也。有寒則復之以溫,溫復(又)解之以寒。”此“復”“解”對文義同,“有寒則復之以溫”是說拿溫暖去消除寒冷。《后漢書·鮑昱傳》:“建初元年大旱,谷貴,肅宗召昱問曰:‘旱既太甚,將何以消復災眚?’”《三國志·魏志·和洽傳》:“自春夏以來,民窮于役,農業有廢,百姓囂然,時風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復之術,莫大于節儉。”“消復”并消除之義。《漢語大詞典》中解釋說:“消復,謂消除災變,恢復正常。”以“復”為恢復,這是采用了元代胡三省的說法。《資治通鑒》卷四十六《漢紀三十八·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元年》:“上問司徒鮑昱:‘何以消復旱災?’”胡三省注:“消復者,消去災異而復其常。”又卷五十七《漢紀四十九·孝靈皇帝上之下·光和元年》:“秋七月壬子,青虹見玉堂后殿庭中,詔召光祿大夫楊賜等詣金商門,問以災異及消復之術。”胡三省注:“消復者,消變而復其常也。”典籍中另有“消災復異”的說法。如《后漢書·五行志六》李賢注引馬融上書曰:“消災復異,宜在今日。”《三國志·魏志·張臶傳》:“太和中,詔求隱學之士能消災復異者,郡累上臶,發遣,老病不行。”劉百順認為“復異”義同“消災”,而非恢復正常。[6]所言甚是。由此可知,“消復”為同義連文。
《論衡·明雩》云:“為水旱者,陰陽之氣也。滿六合難得盡祀,故修壇設位,敬恭祈求,效事社之義,復災變之道也。推生事死,推人事鬼,……冀復災變之虧,獲鄷穰之報。”“復災變”即“變復”之變文,謂消除災變,可知解“變”為改變之誤。
總之,“變復”的正確解釋應該是:變,災變;復,消除;謂消除災變。“祭祀祈禱”云云均屬蛇足。《后漢書·安帝紀》:“三月,京師大饑,民相食。壬辰,公卿詣闕謝。詔曰:‘朕以幼沖奉承鴻業,不能宣流風化,而感逆陰陽,至令百姓饑荒,更相噉食,永懷悼嘆,若墜淵水。咎在朕躬,非群司之責而過自貶引,重朝廷之不德,其務思變復,以助不逮。”云“務思變復”,不言祭祀祈禱。《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孔子曰:‘災者,修類應行,精祲相感,以戒人君。’是以圣主覩災責躬,退而修徳,以消復之。”此謂帝王當修德以消災,也與祭祀祈禱無關。另外,字詞典中“復”的“免除徭役或賦稅”義項應概括為“消除、免除”,無須涉及消除的對象。
偶語
“偶語”一詞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又《高祖本紀》:“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偶語”是秦王朝制定的一種罪名,說明秦代已有這個詞。那么,“偶語”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呢?《高祖本紀》中裴骃集解引東漢應劭曰:“秦禁民聚語。偶,對也。”這是說“偶語”的意思是“聚語”,“偶”取相對或成雙作對之義。《漢語大詞典》“偶”下云:“指兩人相聚或并立。參見‘偶語’‘偶耕’。”“偶語”條下釋為“相聚議論或竊竊私語”。《辭海》(1999年版):“偶語,相對私語。”“耦語,相對密語。”照此解釋,“偶語”指的是兩人私下交談。但文獻用例表明,“偶語”并不限于兩人。《漢書·張良傳》:“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爭功而不決,未得行封。上居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數人偶語。”說“數人偶語”,可見不止兩人。《隋書·后妃傳·煬帝蕭皇后傳》:“后人復白后曰:‘宿衛者往往偶語謀反。’”宮廷宿衛人員很多,“偶語”也不可能僅指兩人聚語。“偶語”也可以說成“偶言”。漢荀悅《漢紀·孝哀皇帝紀下》:“父子兄弟橫蒙拔擢,賞賜空竭帑藏,萬民喧嘩,偶言道路,誠不當天心也。”萬民“偶言”,當然不可能只有兩人談論一種情況。所以把“偶”理解為“相對或成雙作對”是講不通的。
“偶”有會合、會聚的意思。《爾雅·釋詁上》:“偶,合也。”王充《論衡·逢遇》:“夫以賢事賢君,君欲為治,臣以賢才輔之,趨舍偶合,其遇固宜。”“趨舍偶合”是說志趣相合。杜甫《述懷》:“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宋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甫復自料必有得全其性命者,雖盡室獲保全,其生亦無得相偶聚,必至于東西散徙也。”唐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十一《答徐州時溥書》:“彼東海廬江,偶聚奸惡,異端斯起。”宋陳藻《樂軒集》卷五《惜別賦并序》:“漁溪諸友,丱角相從,或相識乍離乍合。今歲偶聚,向時未生或初生者長成。”這些都是“偶”有會聚義的例證,惜各詞典都失收此義。“偶語”之偶應為會聚之義。宋司馬光《言王廣淵札子》:“臣伏見新除王廣淵直集賢院,外廷之人無不怪惑,偶語族談,莫知其故。”宋佚名編《宋朝大詔令集》卷一百九十六《政事·增賞訓戒鼓惑邪說御筆手詔》(大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憸巧輕儇之徒,構造無根之語,鼓惑邪說,傾動中外,或播傳遷責臣僚,或橫議興易政事,或妄意更革,或詐稱差除,其說多端,朝更夕改,以致搢紳惶惑,不安厥位,立則聚談,行則耦語。”這兩例中“偶(耦)”與“族”(《莊子·在宥》“云氣不待族而雨”成玄英疏:“族,聚也。”)“聚”對文,亦可見其義為聚。所以“偶語”的含義是“聚在一起談論”,并不限于兩人。
除了秦始皇外,后世一些當權者也禁止人們“偶語”。如《晉書·石季龍載記上》:“于是立私論之條,偶語之律,聽吏告其君,奴告其主,威刑日濫,公卿已下,朝會以目,吉兇之問,自此而絕。”《南史·賊臣傳·侯景傳》:“又禁人偶語,不許大酺,有犯則刑及外族。”“偶語”既被法規所禁止,如果其含義只是“聚在一起談論”的話,豈不是意味著不許人們說話?事實上法規禁止的主要不是聚談這種方式,而是聚談的內容。“偶語”涉及的內容往往是指政治問題,是不能或不宜在公開場合下談論的,所以“偶語”一般發生在私密的氛圍或隨便的場合,因而帶有竊竊私語的特點。《隋書·觀德王雄傳》:“楊玄感之反也,玄感弟玄縱自帝所逃赴其兄,路逢綝。綝避人偶語久之。”“偶語”內容不想讓別人知道,故避人而談。唐杜牧《樊川集·上門下崔相公書》:“相公殿一家僮,馳入萬眾,無不手垂目瞪,露刃弦弓,偶語腹非,或離或伍。”“偶語”與“腹非”并舉。《莊子·庚桑楚》:“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唐成玄英疏:“竊竊,平章偶語也。……今細碎百姓偶語平章,方欲禮我為賢,尊我為主,便是物之標杓,豈曰棲隠者乎?”“竊竊”也作“切切”,是個象聲詞,指細小的聲響,如白居易《琵琶行》“小弦切切如私語”。成玄英用“偶語”釋“竊竊”,體現了“偶語”私密的特點。所以“偶語”的確切含義應該是“私下聚在一起談論不宜公開的問題”。
此外,“偶語”還有名詞的用法,指風言風語的話。《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三國魏如淳注:“街談巷說,其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今世亦謂偶語為稗。”如淳說三國時期把“偶語”叫稗,稗即道聽途說、風言風語的話。當世人釋當時語,應可據信。但文獻未見用例。
[1]劉瑞明.唐宋筆記詞語小識[J].貴州大學學報,1997,(4).
[2]雷漢卿.近代俗語詞雜考[J].漢語史研究集刊,2006,(9).
[3]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4469.
[4]陳剛.北京方言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1.27.
[5]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本[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2855.
[6]劉百順.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札記[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11-12.
【責任編輯:王 崇】
H136
A
1673-7725(2016)10-0043-04
2016-10-17
楊琳(1961-),男,甘肅臨夏人,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文獻學、民俗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