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秩嘉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
【文化哲學】
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性
許秩嘉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馬克思主義是誕生于西方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系統思想理論,儒家思想是我國封建時代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傳入我國之后,之所以能迅速得到知識精英的認同并廣為社會大眾接受,根本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觀念與儒家思想有較高的契合性,本文即淺析兩者的統一關系。
儒家思想;馬克思主義;契合性;世界觀;精神
儒家思想濫觴于春秋,繁榮于漢唐,鼎盛于宋明,在我國古代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有深刻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作為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以及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自誕生以來,就以其科學性、深刻性、戰斗性鼓舞著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斗爭,直到今天都是黨和社會進步的指導思想。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的統一性研究,既是我國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新煥發生命力的客觀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持續中國化并深入社會人心的實踐要求。
馬克思主義持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意識產生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反作用于物質的能動作用。馬克思對唯心主義世界觀批判充分體現在《神圣家族》中,在書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一切問題,要能夠給予回答,就必須把它們從正常的人類理智的形式變為思辨理性的形式,并把現實問題變為思辨問題”。[1]對此,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批判說,黑格爾的哲學理論完全把世界“頭足倒置起來了”,只是在“頭腦中”消滅了一切界限。在此,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義世界觀將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關系顛倒的謬誤。
同樣,我國的儒家思想也是唯物主義的,如《論語·述而》曰:“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中還有諸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等明確表明孔子基本世界觀的言論。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超越了同時代的思想家,以鮮明的樸素唯物主義的精神關注、思考現實社會治理和人生的根本問題。而中國的另外兩大思想——佛家和道家,都有比較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中華民族所選擇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天然地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創造了肥沃的土壤。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因此其高度重視人的地位和價值,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思想特征。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還說:“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一條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馬克思高揚人的主體性,旗幟鮮明滴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高度肯定的人本身的目的性。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對人的異化的批判同樣體現了人本主義的精神。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指出:“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2]
儒家思想氣質也可以歸入人本主義,儒家思想在社會治理層面強調“仁政”,在社會倫理層面強調“禮樂教化”,在社會道德規范和個人修養層面強調“仁恕”,這些觀念都是以人為核心,高度重視人的存在和發展。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尚書》載:“民惟邦本,本固君寧。”儒家的重民、利民、惠民思想都體現出了人本主義的精神。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立者,不僅具有人本主義思想,還在現實社會中積極實踐,他推行的平民教育打破了貴族階層對文化知識的壟斷,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觀無不體現了其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導向。
馬克思主義的最高追求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詳細、完整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他寫道:“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是每個社會個體的高度、自由、全面發展,同時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分工和階級完全消滅,每個人都能自覺地發揮自己的價值,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按需分配。[3]
我國儒家思想的社會理想與共產主義有相似之處,即追求“天下大同”,《禮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社會和諧,人人安居樂業,個人思想覺悟解放等方面,都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一致。
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前的圣賢所提出的思想觀念及其體現的基本精神,與19世紀西方的思想巨人所提出的解放全人類的理論學說不謀而合,一方面表面了中華民族傳統智慧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性、深刻性、普世性。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也將在這種契合、融合不斷深化的歷史進程中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輝。
[1]李松昱.理論與實踐、知與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儒家思想比較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6.
[2]張允熠.馬克思主義與儒學人性論合議[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4):180-187.
[3]孫鐵騎.論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當代融通[J].理論探討,2013,(4):50-55.
【責任編輯:周 丹】
G05
A
1673-7725(2016)10-0167-02
2016-08-05
許秩嘉(1991-),男,黑龍江孫吳人,主要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