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萍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語言與文化】
從地域文化視角看甘肅七個世界文化遺產的翻譯
何艷萍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甘肅地域文化資源豐富,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嘉峪關部分)、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玉門關遺址等7處世界文化遺產更是甘肅悠久文化的精髓。本文從地域文化視角探討甘肅七個世界文化遺產的翻譯,以期讓甘肅獨特的地域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甘肅;地域文化;世界文化遺產;翻譯
隨著全球化腳步進一步加快,國際間的交流和聯系也日益密切。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歸根結底是不同文化的融合與碰撞。薩莫瓦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在人類發展長河中所積累的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行為規范、態度、等級、宗教、時空觀念、社會角色以及社會關系等的總和。[1]在這個意義上講,地域文化則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歷史沿革和精神觀念的結晶,是一個地區的寶貴資源與財富,是該地區人民在漫漫人類發展歲月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的總匯。[2]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其歷史文化資源豐度位列全國第五。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甘肅省為全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目前,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嘉峪關部分)、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玉門關遺址等7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七處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不僅提升了甘肅文化的知名度,同時也為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和甘肅文化大省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甘肅省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七處世界文化遺產更是甘肅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國際社會了解并關注甘肅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徑。如何將這些資源發揚光大,讓其走出甘肅,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翻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眾所周知,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還涉及不同文化、不同傳統、不同風俗甚至不同思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甘肅世界文化遺產的翻譯也一樣,這些文化符號背后隱喻的是本地域獨有的社會文化內容。在翻譯轉換的過程中,需要從“文化持有者”的內部視角出發,從細節入手,注重文化間異同的比較,要結合詳實的歷史資料對有關的文化術語進行理解和意義闡釋,不斷挖掘這些地域文化術語的深刻內涵,對其文化認知規則和核心價值觀進行跨文化深度闡釋和描寫,從而實現有效的跨文化傳播。[3]
(一)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遺址,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關于敦煌莫高窟的翻譯常見的有:“Dunhuang Mogao Grottoes”和“Dunhuang Mogao Caves”。“cave”一般指地質上的洞穴,而“grotto”可指巖洞,也可指人工的洞穴,石窟。對比敦煌莫高窟人工開鑿的特點,顯然第一種翻譯更為貼切。
(二)萬里長城(嘉峪關部分)
嘉峪關長城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嘉峪關長城的翻譯版本較多,如“Jiayuguan Great Wall”“Jiayu Pass of Great wall”“Jiayuguan Pass of Great Wall”等。由于嘉峪關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因此在翻譯時保留“隘口”即“pass”這一特點的翻譯比較可取。此外,“嘉峪關”這個通用名詞已經專有化,因此將其翻譯為“Jiayuguan Pass of Great Wall”等更為恰當。
(三)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麥積山石窟的翻譯主要有“Maijishan Grottoes”和“Maiji Mountain Grottoes”兩種。前者翻譯的依據是通用名詞專有化的英譯法。即地名中通用名已專門化的,音譯與專有名詞連寫。因此,第一種翻譯較第二種來說更符合麥積山這個專有名詞的概念。
(四)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于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后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4]炳靈寺石窟的翻譯主要有“Bingling Monastery Grottoes”和“Bingling Temple Grottoes”兩種。其中,“temple”較“monastery”而言,多用于佛教,強調供奉、上香的地方。由于炳靈寺石窟是一座佛教石窟,因此用“temple”更恰當。
(五)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遺址位于瓜州縣鎖陽城鎮,亦稱“瓜州古城”“苦峪城”,是集古城址、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鎖陽城”是一個地名,因當地的“鎖陽”而命名。[5]因此,將“鎖陽城遺址”翻譯為“Suoyang City site”更為合適。
(六)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甜水井東南2公里吊泉溝口西側,為一座規模較大、封閉式塢堡建筑群體。目前,常見的懸泉置遺址的翻譯有“Xuanquanzhi site”和“Site of Xuanquan Posthouse”兩種。第一種沿用了翻譯中常見的音譯法,雖沒有錯誤,但沒有體現該遺址的歷史文化韻味,而后者的翻譯將“置”翻譯為“posthouse”,即“驛站,驛館”,更契合“懸泉置”的歷史沿革和作用。相傳,懸泉置遺址西漢武帝時稱“懸泉亭”,昭帝時期改稱“懸泉置”。東漢后期又改稱“懸泉郵”,唐以后復稱“懸泉驛”,無論名稱如何改變,其主要功能仍是傳遞各種郵件和信息,迎送過往使者、官吏、公務人員和外國賓客的運輸服務設施。因此,筆者傾向于后者。
(七)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玉門關遺址的英譯使用較多的有“Site of Yumenguan Pass”“Site of Yumen Gate”和“Site of Jade Gate Pass”三種。其中,“Site of Yumenguan Pass”的翻譯沿用了通用名詞專有化的翻譯方法,從翻譯技巧方面而言是可取的。而“Site of Yumen Gate”中的“gate”一詞通常指校園、公園、工廠、城市或庭院等的大門,通常有墻無頂,因此在此處不是很恰當。“Site of Jade Gate Pass”的翻譯體現了玉門關遺址的歷史。相傳,著名的“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因此,第三種翻譯更能體現玉門關遺址的歷史文化,值得采用。
甘肅七個世界文化遺址是甘肅地域文化的縮影,是讓世界了解甘肅、認識甘肅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翻譯時,不能因為目的語中沒有相應文化元素而簡單音譯,而是首先要研讀該詞條所對應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因素,然后進行轉換,以達到促進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
[1]薩莫瓦.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57.
[2]何雪蓮.從地域文化視角看旅游景點的翻譯——以衢州景點為例[J].海外英語,2014,(10):6-8.
[3]金萍.全球化語境下地方性知識的跨文化傳播[J].社會縱橫,2014,(7):165-168.
[4]炳靈寺石窟[EB/OL].(2016-03-21)[2016-07-26].http://baike.baidu.com/view/70929.htm.
[5]鎖陽城遺址[EB/OL].(2016-04-13)[2016-7-26].http://baike.baidu.com/view/9474150.htm.
【責任編輯:王 崇】
H315.9
A
1673-7725(2016)10-0188-03
2016-08-05
本文系甘肅省高校科研項目“甘肅地域文化產業化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3-267)的研究成果。
何艷萍(1985-),女,甘肅天水人,講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