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競賽式研究性學習的幾點反思
王芳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研究性學習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競賽式的研究性學習卻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問題,這必然要求我們從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及選題范圍、研究形式、組隊形式、時間要求等方面進行反思。
思想政治理論課 研究性學習 競賽 反思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1]。它以建構主義等教育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方法的多樣性與學習情境的開放性。相較傳統教學方式,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主動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師生觀,注重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方式。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領域的實踐表明,其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強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2015~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連續舉辦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競賽,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在全省高校迅速推開。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的一種形式,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然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實踐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師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心態比較被動;研究報告復制粘貼現象嚴重,質量不高;教師精力有限,只能對極少數學生進行有效輔導,等等,種種問題讓我們不得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進行反思。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具有積極意義,但競賽式的研究性學習易走入“唯競賽”的誤區,導致“為競賽而學習”,使研究性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也有一定收獲,但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收獲有限且僅局限于少數學生。究其原因,這與研究性學習的競賽形式不無關系。競賽的組織必然受到人力、物力、財力等種種因素的限制,當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即要求每班提交三份研究性學習報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就會優選三組報告重點輔導,甚至直接指定某三組參加研究性學習,對其他學生則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事實上,對于教師而言,每個教師所帶班級約為8個左右,每班重點輔導三組都是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因此便出現了每個教師只能在輔導的小組中再次擇優輔導兩到三組的現象。這種狀況必然導致研究性學習實際上只面向少數學生,因研究性學習而受益者只是極少數。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對于國家、高校、教師等各個主體都具有重要價值。就國家層面而言,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事關意識形態工作大局,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高校層面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升;就教師而言,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然而,除卻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對于國家、社會、高校、教師等主體的價值,學生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關注的最重要主體,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有獲得感,應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最重要的價值所在。而且,這種獲得感不應局限于少數學生,而應盡可能惠及絕大多數學生。每個學生學有所得,才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實效性的最重要指標,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的一切具體措施應圍繞“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這一目的展開。
1.選題范圍。競賽形式的研究性學習必然要限定研究范圍,競賽劃定的研究范圍一般以社會熱點、教學重點為主要考慮因素,對學校專業特點、工作重點、學生關注點等則有所忽視,以致選題無法兼顧社會熱點、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部,不利于在眾多因素中找出契合點,不利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從筆者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看,部分學生找到了具有較大研究價值且自身比較感興趣的主題,卻因不在競賽范圍之內,教師也無法給予精心指導而放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了提高效率,一般由教師將競賽主題分解細化然后發布給學生,學生在命題中選擇。這種教師破題、命題作文的方式由于缺少與學生共同探討的過程,讓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研究性學習選題確定的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師生共同探討找到課程內容、社會熱點與學生實際等諸多因素契合的選題,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讓學生以研究性學習主體的角色參與其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其研究熱情,讓學生學有所獲。
2.研究形式。目前湖南省推行的研究性學習是課題式研究,研究性學習最終的成果需形成一份5000字以內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報告包含選題的意義與價值、學術界研究現狀、研究成果、該主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研究設想、研究中的收獲五個部分。這種課題式研究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思維方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據實踐情況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由于思辨能力普遍較差,理論性較強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有較大難度,研究性學習競賽要求的5000字以內的研究性學習報告讓許多學生望而生畏,進而挫傷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出現了大面積抄襲復制的現象。
開展研究性學習沒有固定的模式,具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實效性,采取刻板劃一的格式化要求反而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筆者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有些學生將其調查研究的過程制作成了視頻,效果非常好,卻因不符合競賽要求而被淘汰。因此,不拘一格,根據學生特點選擇適合的研究形式才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取得實效。
3.組隊形式。研究性學習是學習主體根據自身興趣和發現的問題而進行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學習小組應該是有共同興趣和對問題有共同研究傾向的主體的自由組合,學習小組人數的確定應該以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效能為原則[2]。然而,當前湖南省高校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以5人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且小組成員不可跨班。這種做法旨在消除優差兩極分化現象,對于強化整體學習效果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組隊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同班5人小組的硬性規定致使許多學習小組勉強成隊,小組成員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態度不盡一致,不利于調動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實踐表明,有些小組選題很好,部分隊員積極性較高,但因隊員不團結半途而廢。
組建研究小組的關鍵應是確定主導研究核心成員,再由核心成員自主組建團隊,而且,有些問題的研究完全可以由個人單獨完成。因此,研究性學習不應拘泥于團隊成員的人數,而應靈活組隊,確保團隊效能最大化。
4.研究時間。競賽形式的研究性學習必然有時間的限制,比如湖南省高校推行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競賽從發布通知到最后的決賽時間總共約為兩個月,具體落實到每個高校,從動員師生到組織校級初賽、復賽、決賽,總時間約為50天,期間開展研究的時間則只有30天左右,且學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時間只是其業余時間,學習質量也因時間有限無法得到保證。實踐標明,許多選題需要開展實證調查方可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但因時間不允許而只能做文獻研究。
研究性學習應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時間不足容易導致學習當中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只有從研究時間上給予充足保障,讓學生深入社會、親身實踐,才可學有所獲。
[1]薛林軍.我國研究性學習發展歷程研究[D].河北大學,2010:3.
[2]王錫軍.高職思政課研究性學習的“三宜三忌”[J].文史博覽(理論),2015(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