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長勝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教學部,貴州 畢節 551700)
大學生創業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的思考
向長勝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教學部,貴州畢節551700)
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加。國家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支持高校畢業生以創業帶動就業,因此創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創業教育教學資源不足,推行創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現狀后,從創業教育課程內容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具有一定交叉重合相似性分析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并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創業教育教學內容設計進行探討。
創業教育法律基礎教學設計
近年來由于高校年年擴招,致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增大。國家為了穩定就業推動經濟社會增長,適時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同時要求各高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但由于一些高校教育資源的限制,致使已推行近十四年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分析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后,就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融入創業教育內容進行探討,期望在現有教學課程資源基礎上最大限度實施創業教育,增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效果,引導更多學生走向自主創業道路。
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素質和創造性思維人才為目標,不僅以培育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而是面向全社會,針對哪些準備創業、已經創業和成功創業的群體,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和創業能力鍛煉的教育。本文主要討論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即196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和紐約大學開設了具有創業教育內容的MBA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教育在美國興起。到今天,我國各高校的創業教育活動已經成為社會的關注焦點。大學生創業教育已被有關政府部門提到相當重要的地位,并從戰略高度給予重視。
教育部2002年決定清華大學等九所高校開展創業教育試點起至今,有關部門已多次發文要求重視和推行創新創業教育。2010年,教育部制定發布《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2012年,教育部制定發布 《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 (試行)》,要求高校全面開展實施創業教育,各高校要求創造條件,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程,并發布“創業基礎”課的教學大綱。2015年,國務院制定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從國家層面要求所有高校均應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截止2016年7月初,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出臺了各自省份的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這說明從國家層面上各級政府部門都非常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開展。但從麥可思研究院2009年起連續八年研究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大學本專科畢業生自主創業學生占畢業本專科學生總人數比例[2008屆(1.0%)2009屆(1.2%)、2010屆(1.5%)、2011屆(1.6%)、2012屆(2.0%)、2013屆(2.3%)、2014屆(2.9%)、2015屆(3.0%)]看,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人很少,這說明我國開展的創業教育對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有重要影響,但遠沒有達到我們期望實施創業教育的理想目標。主要原因是創業教育政策落實不到位致使一些高校教學資源不足開展創業教育和學生受傳統就業觀影響不首選創業等,如我國沒有設置創業教育教師職稱系列,致使很多高校的專業教師不愿意走創業教育這一學科方向,高校缺乏創業教育實踐教學資源,同時即使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大部分學生有創業意愿,畢業時只要能順利就業首選就業。結合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實際,筆者認為在高校現有課程資源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是比較可行的,如創業教育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教學相融合。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履行著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職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專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須公共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涉及大學生創業內容有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第五章第二節“職業道德”,第六章至第八章法律部分等。這些課程內容一方面體現了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體現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本課程的創業教育資源優勢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目前一些高校都沒有條件對全校學生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的情況下,把創業教育內容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中,使學生在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后,能獲得豐富創新創業知識。
1.培養大學生創業理想。
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 《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大學畢業生創業的主要動因是“理想就是成為創業者”、“有好的創業項目”,這說明選擇自主創業的大部分大學生都有崇高的創業理想,屬于機會型創業居多,生存型創業偏少。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廣大青年學生樹立崇高的創業理想目標。通過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第二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的教學,特別對一些成功創業案例教學的分析,使同學們對創業理想、創業信念有明確的認識,樹立同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相一致的崇高創業理想,同時通過對創業成功人士創業艱辛歷程的分析了解,使同學認清創業理想實現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要有勇于面對創業失敗的健康心理素質。
2.塑造大學生的創業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業價值觀既有一般價值觀的特點,又有其自身獨特內涵,是指具有創業期待、創業潛能并以一定社會責任感、國家使命感等要素結合而成的較為穩定的創業價值取向。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理論教學過程中,在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第五章“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高尚品格”的講解中可增加艱苦奮斗創新精神,奉獻社會責任使命感、身心健康、人際交往和諧、團隊合作、誠信經營、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知識,塑造大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創業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3.培育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相關數據表明,2012屆大學畢業生畢業時創業比例為2%,創業三年后,還在繼續創業的約為1%。實際上2012屆大學畢業時選擇創業的學生中三年后還在創業的比例為42.2%,2012屆的創業三年存活率增長為47.8%。這說明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很低,其中有很大部分學生創業失敗是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缺乏導致。因此,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第六章至第八章法律部分的大學生在創業活動中所需的法律知識教學,使正在創業或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作用、運行規律,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法治體系內涵,掌握創業中所需的如《公司法》、《合同法》、《刑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實體法律法規和處理創業企業經營中常發生的民事、刑事法律糾紛所需的《民事訴訟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刑事訴訟法》等程序法律法規知識,引導幫助大學生在我國法律規定框架范圍內,正確行使創業企業享有的法律權利,履行創業企業承擔的納稅等法律義務,從而樹立正確依法創業的權利義務觀念,增強大學生的創業企業經營法律風險防范意識。
要想創業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達到良好教學實效,不單要設計好二者融合的教學內容,還要加強現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師隊伍的創業理論和創業實踐教育培訓,符合創業教育師資標準。同時還要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學方法,按照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加強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原有實踐教學項目進行改進,使之符合培養創業人才所需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要求,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創業品質。
[1]蔣龍成,苗凱.大學生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路徑探究[J].決策與信息,2012(4).
[2]唐麗,袁延生,王雄偉.“中國夢”視野下大學生創業價值觀研究[J].價值工程2014(30).
[3]王向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與大學生的創業教育[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4]彭金玉.創業教育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路徑[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5]創業理想成大學生創業首要原因——2013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狀況分析中國人才2014年15期
[6]張靚怡.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分析及防范[J].改革與開放,2015年(5).
[7]麥可思研究院編.《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8]麥可思研究院編.《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