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火星救援》剛剛上映郡幾天,我的朋友圈里有人發了條動態:原來看《星際穿越》覺得愛和親情是無敵的,而看了這電影才發現,現實情況下可能只有植物學家才能在極端環境下好好活下去。我當時深表震驚,什么時候生命科學領域下的一個專業被人這樣的高度評價過?
抱著極大的好奇心,我也去貢獻了—把票房,同行的另—學生物的朋友在觀影結束后卻表示她餓了,興沖沖地跑去夜宵攤子上買了一碗烤±豆吃。說真的,我確實也有點餓,但是男主角作為一名飛上了宇宙的植物學家,用盡十八般武藝在火星生存了那么久,最后驚險回歸地球的劇情,居然還沒有多少bug,真的很讓學生物的我覺得硬氣。
尤其是2015這一年里,發生了太多和生物休戚相關的大事,前有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有崔永元掀起的轉基因爭論,生命科學專業—通常而言的生物專業——這個—直被捧卻始終不太火熱的高精尖專業到底在千什么?它是就業道路上的雞肋還是剔骨岡?而它又有怎樣一個未來呢?
1 興趣像ATP,是維持生命的直接來源
高中時,我的理綜是最不靠譜的一門,尤其物理化學,只能靠生物不丟分來撐總分,有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就是越畏懼的東西越逃避,而越擅長的東西卻也越有興趣,那時候生物于我而言簡直就是手到擒來。我尤其喜歡做實驗,感覺顯微鏡下的微小世界充滿著巨大的吸引力,還會時刻關注一些生物方面的新動態來擴充自己增加自信。所以在大學專業的選擇上,我可以說是毫不猶豫地定下了生物或是農業方向。進入大學后相比起被調劑到生物專業的同學,我們這些自動請纓者自然充滿了熱情和動力。對生物的興趣和熱愛對于今后漫漫長路著實重要,有一句很傷感的生物三行情書是這樣說的,我們是分開的A和T,一直等待氫鍵將我們相連,而后才知,你原是為了另一條母鏈而生。雖然這話沒多少學術含量,但比喻得很恰當,生命科學專業沒有興趣支撐很難堅持下去,因為它是以探索為前提的,充滿各種未知和不可抗力,發現新的東西不是轉發幾條錦鯉就OK的,如果心里不愛生物,生物也必然不會單戀你。
2 綜合能力像DNA,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和生命機能運作
生命科學專業是需要大量的基礎學科為學習基礎的,大一一開始,我們就被要求完成各種化學課程,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有些院校甚至還召喚出了神獸級別的課程——物理化學,這些都學完才會開始生物化學的旅程。更不用說關于數學的學習了,不論高等數學還是線性代數。生物作為理科綜合中最為偏向文科的一門學科,對概率論的要求還很高,因為生命科學專業下設的專業課程中有一門遺傳學,它就時刻需要計算概率、合適度、偏差值等。除了這些我還有工程制圖的必修課,記得有個同學原來有過這樣一段充滿黑暗的腦洞:終于懂了我這個學生物的為什么要學C語言、工圖神馬的了,學工圖是為設計牢固的豬圈,學計算機是為了設計自動投食系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以后的養豬事業打下基礎。真是叫人手動揮淚。
在經歷了大一一年五花八門基礎學科的洗禮之后,學生物的我們開啟了更為艱苦卓絕的專業課苦旅: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通通都要學;還有各類針對性選修課:生物專業英語、細胞信號轉導、分子遺傳學進展、寄生蟲學、生物化學進展等,每一門課程都要閱讀無數全英文文獻,需要寫出文獻推薦總結,如此一來四六級考試都是浮云了啊。之前提到的那個吃烤土豆的朋友在期末考試復習的時候就發出了這樣無聲的哀嚎:世界上怎么有這么多的酶??!植物??!動物??!微生物??!寶寶心里發毛??!可是就是這樣的壓力下才會逼迫自己吸收更多的知識,潛移默化中,對生命科學就有了廣度和深度上的雙向積累,除了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觀,還在蛋白質、DNA、RNA這些領域中,有旁人不所涉略的特殊愛好,當我們的原動力和能動平臺一并啟動,才能往上不斷發展不斷供能。
3 嚴謹認真像酶,是高效工作的保障和責任擔當
很清楚地記得第四版現代分子生物學扉頁有這樣一段話:“當你進入實驗室時,要像脫去外衣那樣放下你的想象力,因為實驗操作中不能有一丁點的想象,否則,你對事物的觀察就會受影響;當你翻開書本的時候,你又必須盡可能展開想象的翅膀,否則你就不可能走在別人的前面?!鄙茖W專業是對動手能力要求極高的學科,不親自試驗探索就絕不能有深刻的體會,更不會有收獲成功的機會。大二的時候我跟隨了學院的一位教授,在她的實驗室里觀摩學習,最初對于師兄師姐的實驗完全插不上手,只能咋咋唬唬地驚呼,這個好厲害的樣子哦!這個儀器好高大上哦!安排給我的任務只有給高壓高溫消毒后的培養瓶包報紙,給槍盒里插tip管以及倒垃圾,但是往后學習越覺得,這些看似簡單繁瑣的任務對每一個實驗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每一小步都有一點點不在意,一點點不符合操作規律,往后的一系列步驟以及辛苦所得的實驗結果都是徒勞白費。尤其是在系統地開展了實驗學習后,對整個生物學體系都有了更清晰的思路,逐漸也明白了前人為什么制定如此嚴苛的實驗標準和規則,這是一次次失敗以后留下的寶貴經驗,學習生命科學,一定不能懈怠,只能嚴謹認真踏實地走。
4 勇敢接納推翻重來以及失敗淘汰
微博上有個學生物的學姐畫了一組條漫,題目是《假如你的女朋友是學生物的……》她是這么說的:“假如你的女朋友是學生物的,雖然她可能還不會做飯,但卻配得一手好培養基;雖然她可能還不大會養孩子,但好歹也是養過細菌小白鼠和大白兔的“慈母”呢;她大概還是個營養師,雖然沒法套住你的胃,但要關注你的嘴;她大概算半個醫生,測血型、測性別、測尿蛋白、量血壓、做心電圖這都不是事好么;你都不用擔心她會過于黏著你,因為她有看不完的文獻和永遠做不完的實驗;你也不用擔心她不愛運動,她手也能提肩也能扛,輕輕松松就能比你更漢子,比如,她好像不怎么害怕蟲子,再比如,偶爾見到了一株認識的植物就跟邂逅了男神—樣激動;你更不用擔心她會亂花錢,因為她總說一襲白大褂,春夏秋冬,日日夜夜,不妖嬈不做作,低調樸實,卻深藏功與名。生物就業前景的冷已經這樣了,她還是在這條路上走了下去,你能想象這是一個多么執著而專一的人么?”這么一大段配詞辛酸又真實,生命科學專業付出了很多,卻不見得有好報,依然有人堅持著也是它魅力的體現。一次次推翻重來,前功盡棄,都是讓脆弱的我們鍛煉出一顆強心臟,且此心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張弛有度,寵辱不驚。
5 術業有專攻,拒絕貪心和大欲
有人說2l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此言不是騙局,因為在21世紀你會發現主修生物的人出現在了其他各行各業。真是讓人啞然失笑,現在生命科學這個學科自己不來黑兩句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念過生物。原來看過一個生物微信公眾號上的推送,題目叫《打印店的老板說:小伙子,你這個電泳跑得不行啊!》講的是一個生物班的同學聚會,席間大家都在白黑白嘲,說念生物念到現在很多前輩們都去了其他行業發展,做銷售做貿易甚至說相聲去了,簡直全面發展??墒且老∮衷谶@種氛圍中又感受到大家很享受這個過程,開著各種生物狗才懂的玩笑,說什么一次去打印實驗圖片老板居然評價了一句,小伙子,你這個電泳跑得不行啊。還有什么來地震了,師姐只是大喊一聲,糟了,細胞不貼壁啦!再到后來大家的話題變成了一場中高端學術交流,聊起了自己的實驗,什么PCT檢測,找個什么樣的抗體,有什么合成低聚物的方法……其實最后發現大家吐槽的不是生物專業本身,它本身甚至很美好很有趣,讓大家無奈又憎恨的是它并不能為學生物的大多數人帶來社會評價體系所認可的東西,比如與自己勞動相匹配的好的薪酬,比如好的就業前景,再比如高的社會聲望和影響力,這些它都不能全面做到,于是都開始了吐槽,但透過這些吐槽,分明看到的是對生物的熱愛,不遺余力的白黑也遮擋不住聊自己的研究時,發白內心的深深自豪和洋溢全身的激情。術業有專攻不是空話,選擇這條路繼續努力,絕對要拒絕貪心和大欲望,不功利才是年輕人付出這么多努力的前提,并成為繼續下去的意義。
6 夢還沒有完,大寒尚有蟬
關于學習生命科學專業還有這樣一句比較經典的自嘲——50歲算年輕,80歲被認可,100歲才能到巔峰。這句話在屠呦呦奶奶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又再次在一些生物論壇被翻了出來,生物的積累過程比起其他學科要長得多,因此對顯現成果的等待也要長得多,只需要耐心一點兒,有能力有技術自然會發光,又何必要追求80歲被全面認可的狀態呢?。
其實要說生命科學的就業前景也絕對不是不好,而是白己不夠突出。物理化學之類的學科學得好,綜合能力強可以選擇生物能源公司研制清潔能源節能減排;語言能力強可以做醫藥代表,制藥門路少買藥錯不了;動手能力強不怕繁瑣的可以到醫院化驗師的崗位工作,這可是不亞于手術臺上開膛破肚的重要工作,沒有檢查化驗主刀醫生那里敢下手;求安穩一點的,有顆育人之心的可以選擇當生物老師繼續育人;最后實在不愿與生物有一點兒割離的可以繼續科研之路,天賦和努力雙管齊下搞不好做出了好的抗體賣出個幾百萬。反正至少前路漫漫,還不見拍死在沙灘上的前人,足以證明生物的浩瀚深遠了。
夢還沒有完,大寒尚有蟬。
認真做學術的人都是實驗室的賈寶玉,都有自己的癡情司,不怕山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