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敬

何謂省略?對中學語文教學而言,呂叔湘先生的理解值得借鑒,他說:“第一,如果一句話離開了上下文或說話的環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須添補一定的詞語意思才清楚;第二,經過添補的話實際上是可以有的,并且補的詞只有一種可能,這樣才能說省略了這個詞語。”
省略屬于語言運用的層面,即言語層面,而在實際運用中,運用了省略的句子就可以稱為省略甸。這就回到了語法的層面,也就是從句子成分的角度來解讀省略句,來分析省略現象。
省略是自古以來就在漢語中存在的現象,其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最關鍵的原因還是與詞語的使用有關,比如追求簡練的效果。相比現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的文言文用語更加講究精練,文言文中的省略現象更加普遍,可以說篇篇有省略,段段有省略。因此,文言文中的省略甸更加復雜,分析起來會更加困難,但仍是有章可循。
診斷示例
先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轉運使檄移士遜治郪,民遮馬首不得去,因聽還射洪。安撫使至梓州,問屬吏能否,知州張雍曰:“射洪令,第一也。”
【《宋史·張士遜傳》】
例中的省略可補充如下:
轉運使檄移(于)士遜(令)(士遜)治郪,民遮(士遜)馬首(令)(士遜)不得去,(轉運使)因聽(士遜)還射洪。安撫使至梓州,(安撫使)問(知州張雍)屬吏能否,知州張雍日:“射洪令,第一也。”
此例涉及主語、謂語、賓語、兼語、介詞的省略現象,基本涵蓋了文言文省略句的基本類型。例句中有兩處省略了謂語動詞“令”,這兩句如果不補充省略部分,那么從語法上來分析就是一個結構混亂的病句。“轉運使檄移士遜治郪”這句的主語是“轉運使”,謂語是“檄移”,“檄移”這個謂語是不能帶賓語的,因此,其后應補充一個介詞“于”,與“士遜”一起構成介賓短語,表對象,轉運使發出的通告就有了對象。按理,這句的意思到此應該很完整了,但其后還有“治郭”這個動賓結構,毫無疑問,它的主語應該是“士遜”,而整個句子的主語卻是“轉運使”。為了使該句在語法、語意上合理,加上一個表使令意義的動詞“令”,再補充“令”的賓語“士遜”,而這個賓語恰好又是“治郭”的主語,這就是兼語,而這個兼語是被省略了的。相同的道理,“民遮馬首不得去”也是省略了表使令的動詞“令”和兼語“士遜”。“因聽還射洪”這句的主語是“轉運使”,“還射洪”的主語卻是“士遜”,故也是兼語省略現象。“問屬吏能否”的主語是“安撫使”,而“問”這個謂語動詞需要帶雙賓語。根據后文,回答安撫使問話的人是知州張雍,因此,“問”這個動詞的直接賓語就是“知州張雍”。
依據分析,我們應該明白一個基本的原則:對文言文省略句的補充一定要在結合上下文的前提下,從語意和語法兩個角度來具體分析,合理補充。這也是正確判斷省略句,合理補充省略成分,規范翻譯省略句的不二方法。
名師圈點
中學階段,文言文的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主語省略
主語省略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為了行文的簡潔。主語省略多為承接前文的省略,比如多個動作都是一人所為,首句出現了主語,后面幾句的主語就可以省略不用,而意思表達依然明白,也不會出現語法錯誤;還有一種是承前句的賓語而省略主語的。在對話中的主語省略,一般根據所說的內容就可以判斷出主語是誰了;最后,還有一種蒙后省略的現象,依據后文的主語來判斷前文的主語,這種現象比較少。
(1)秦將王翦破趙,(王翦)虜趙王,(王翦)盡收其地,(王翦)進兵北略地。【《戰國策-燕策三》】
(2)(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史記-項羽本紀》】
2.謂語省略
絕大多數句子都需要一個謂語,故謂語省略的現象不是很多,但在文言文中還是有一定比例的。謂語的省略最主要的是這個謂語動詞在前句或后句中已經出現,而此處的省略不影響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意時則需要補出來。
(1)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2)(史)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候)(于)獄門外。【《左忠毅公逸事》】
3.賓語省略
文言文的賓語分為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兩種,被省略的賓語常常是由代詞來充當。當然,我們也可以走一些捷徑,比如:當可以帶賓語的及物動詞后未出現賓語,則應考慮賓語省略的可能,當介詞直接放在謂語動詞之前,此介詞后常常省略了賓語,即介詞賓語。
(1)均之二策,寧許(之,代秦)以負秦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趙),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兼語省略
兼語的省略不多見,因為兼語多出現于使令性的動詞之后,故判斷兼語省略的現象可用使令性動詞作為標志,當然,其他動詞也有兼語省略的現象。
(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代藺相如,兼語)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村人)便要(漁人,兼語)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5.介詞省略
文言文中介詞省略的現象多出現在介詞結構后置句中,判斷標志有兩個:一是及物動詞后帶賓語,形成動賓結構,而這個動賓結構后仍有名詞;二是不及物動詞后接名詞,排除詞類活用現象,則該名詞前常常省略介詞。被省略頻率最多的介詞主要有“于”和“以”。
(1)賜之(以)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2)項王則受璧,(項王)置之(于)坐上。亞父受玉斗,(亞父)置之(于)地。【《史記·項羽本紀》】
金題精練
試將下列文段的省略成分補充出來。
孔文仲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問學,號博洽。舉進士,南省考官呂夏卿,稱其詞贍麗,策論深博,文勢似荀卿、楊雄,白主司,擢第一。調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請謁。轉運使在杭,召與議事,事已,馳歸,不詣府。人問之,曰:“吾于府無事也。”再轉臺州推官。
(《宋史·孔文仲傳》)
【參考答案】
孔文仲性狷直,(孔文仲)寡言笑,(孔文仲)少刻苦問學,(孔文仲)號博洽。(孔文仲)舉進士,南省考官呂夏卿,稱其詞贍麗,(稱)(其)策論深博,(稱)(其)文勢似茍卿、楊雄,(呂夏卿)白主司,(主司)擢(孔文仲)第一。(孔文仲)調余杭尉。(孔文仲)恬介自守,(孔文仲)不事請謁。轉運使在杭,(轉運使)召(孔文仲)與(孔文仲)議事,事已,(孔文仲)馳歸(余杭),(孔文仲)不詣(轉運使)府。人問之,(孔文仲)曰:“吾于府無事也。”(孔文仲)再轉臺州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