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珈瑜
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而正式有文獻記載是漢朝的絲綢之路形成時期。由貿易需求所引發的經濟文化交流,漸漸地使中華民族的腳步邁向中原以外。今天來看,華人群體在世界各地不容忽視的存在成為了中華文明強大到遠渡重洋落地生根的一種最堅實的表現。

中國城的各種新年儀式已經在國外形成強烈的文化符號
西班牙是地處歐洲大陸最西南端的國家,歐洲最早的華人移民是在 17世紀隨傳教士到達意大利和英國,而西班牙則大致在第二共和國時期(19世紀30年代)迎來了最早一批華人。早期資料無從詳考,但可以清楚了解的是:20世紀末以來,大批華人尤其是浙江地區的貿易人員來到這里,從事各類商業活動,形成了一個覆蓋面極廣的商業王國,也逐步帶動了中國更多其他地區人們的遷往。近10年來逐步升溫的的西班牙留學熱也是讓越來越多的華人學生群體前來探訪,分布在各大城市的悠久學府,不僅為華人群體、同樣也為人口并不多的當地社會注入了年輕新鮮的血液。
為什么是西班牙?
歐洲一直是一片讓人心生向往的土地,它與亞洲同在一片大陸,卻孕育了極不相同的文化。我們對它的初始印象往往集中在繽彩紛呈遠溯至古羅馬古希臘的文化、社會先進發達、生活優渥、自然風景優美多樣等方面。在諸多歐洲國家中,高度民主和社會福利令人咂舌的北歐國家毋庸贅言;德國法國英國作為歐盟的中堅力量有著雄厚的經濟技術實力;而西班牙,這個與意大利并肩的歐洲最南端國家,即便如今算不上經濟強國,卻有著比北歐更優越的氣候條件,自然風光陽光沙灘不必多提,音樂舞蹈藝術也是在世界舉足輕重。
中世紀時期,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幾經易手,從羅馬人、西哥特人、過渡到被穆斯林占領,再到最后經過數百年的光復運動重回基督文化,因此千余年后的今天,這個國家的文化已經成功融合了多種文明而形成了一個極具包容性的現代社會。哥倫布踏上美洲大陸后,隨著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國內的經濟文化也興盛一時,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成為了歐洲最強大最繁華的國家。自17世紀西班牙的海上霸主為主被英國奪走之后,經濟和軍事實力逐步衰退,走上了緩慢的下坡路,然而直到 19世紀,其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二戰期間,整個歐洲進入蕭條,剛剛經歷了內戰的西班牙雖是中立國,卻也無從例外,隨后弗朗哥長達40年的獨裁統雖則使得整個國家陷入恐怖動蕩甚至倒退,但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蘇。此后的民主過渡最終使西班牙成為了君主立憲制的現代民主國家。

舞龍 ?鞭炮,無論在全世界的那個國家,中國人過年的儀式都能彰顯出濃濃的傳統文化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西班牙經濟一落千丈,站在了歐盟的末尾,與希臘同病相憐。國內人人自危,人人縮緊腰帶,政局呈混亂之勢。此前可比肩其他歐洲強國的經濟社會地位不再。然而,華人群體在西班牙如此不利的大環境下,表現得可以說是完全出乎意料。
天然的不適
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 2015年的數據,在西班牙境內居住的中國人口為191341,其中一半為自營個體,選擇自己開辦公司業務。這一數據在西班牙的外來人口中是驚人的:最大的外國群體羅馬尼亞人(超過80萬)是30萬人自營。事實上,經濟危機導致的嚴峻的經濟狀態使得西班牙流失了大量的外國人口,恰恰與此相反的是華人的數量不降反升。不僅如此,在勞動市場方面,華人群體也是唯一一個工作崗位數增加的外國群體(自營類別增長達111%)。西班牙媒體普遍認為,由于華人的自主創業數量眾多,且通常使用的是自身謀集到的啟動資金而非向銀行貸款,與此同時銀行由于經濟壓力加緊控制資金借貸,因此西班牙本國的創業者及其他國家的競爭者便處于明顯劣勢。
除此之外,由于華人聚集的自營商業領域主要為基礎型貿易活動,如食品店、小超市、紡織等,開展也較為容易,幾乎呈壟斷之勢。更不容忽視的是,隨著中國崛起為世界經濟大國,中西兩國的貿易往來也必然增長,與此同時文化交流也愈加頻繁,也就造成了對中國人才的需求多方面和大幅度增長。
除去約占總數一半的個體經營華人,另有約 9-10萬華人分布在西班牙全國各地,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別:
西班牙/國際公司或機構工作群體:該群體主要分布于西班牙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各行業公司,少量在政府機構,其中旅游業的發達吸引著大量中國游客,因此與此相關的企業機構都有為數不少的華人員工。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個人與西班牙社會的接觸面更廣,這一群體的融入程度實際上處于較高水平。同時具備著中西兩國的語言、文化、資源等優勢,使這一群體在其工作環境里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有少數特別優秀的華人會進入高層管理。
留學生群體:該群體基本分為本科就讀和研究生以上就讀。這一群體通常來自經濟條件寬裕的家庭,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時間也較為充足,在努力學習知識之余也在積極地更深入了解歐洲文化。他們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較強,也因此比較容易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這一群體的活躍和新一代年輕人的特性讓華人群體在整個西班牙社會中變得更加可見,逐步地改變著人們對華人的刻板印象。
移民二代群體:即出生和長大在西班牙的華裔后代。因為從小在西班牙接受教育,通常他們的融入程度較好,與其他西班牙兒童青少年沒有太大的差別。大多數家庭都不會放棄對這些孩子的中國文化教育,但有相當一部分的華二代對中國文化已經十分疏離、甚至抵觸。當然,在教育方法得當的家庭里,這些華裔后代自小培養的雙重身份認同與能力與其他華人群體無可相比的天然優勢。
收養群體: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加之各種復雜的社會和家庭因素,一直以來國內都有一定數量的嬰幼兒進入福利院等機構,在此長大,同時等待收養。1979年國家出臺了獨生子女政策后,這一現象日趨嚴重。在20世紀90年代,這一情況引起了國外媒體的注意。1995年,英國Channel4制作播放了中國孤兒的紀錄片,同年在西班牙播出后引起了民眾強烈的反響,從而引發了中國孤兒領養潮。最近幾年,中國針對國外父母的領養政策收緊、手續變得更加復雜、往往已經排隊到好幾年之后。比較普遍的現象是,被領養的中國孩子年紀越大,融入西班牙家庭和社會的過程更長更難,這一點也十分考驗收養父母的教育方式。但總的來說,這批孤兒現在大都已經較好地融入了西班牙社會。
與這些群體相比,前文提到的數量龐大的個體經營華人群體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自己的封閉生活圈,也就是為西方社會熟知的“埋頭工作型中國人”。可想而知,這一群體主要關注其經濟收獲,并不太愿意融入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與當地人進行交流,無怪乎相當一部分的西班牙人會抱怨沒有機會去了解中國文化了。
那么華人工作群體在西班牙的生活水平如何呢?不可否認,西班牙的民主開放社會、熱情開朗民風、較小的消費壓力等等,都可以讓在西華人享有較為舒適的生活。西班牙物價在歐洲范圍內相對低廉,普遍生活態度追求閑散愜意,因此生活壓力相比國內要小。從收入方面來說,盡管最近幾年西班牙經濟低迷,平均來說在西班牙擁有正式工作的華人獲得的收入還是能夠達到令人滿意的消費水平的。能同時抓住兩國機遇者,不斷開拓事業,則能躋身中上層消費等級。
外國的月亮一定圓?
英法兩國同樣也是華人分布廣泛的歐洲國家,聚集的人口超過西班牙幾倍,基本組成與西班牙類似。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在累積了一定量的財富之后選擇來到歐洲國家進行投資、并謀求一定程度上便利的身份。這是一種日益時興并且短期內可達到目的的方式。相對其他歐洲國家來說,西班牙的歐盟成員國身份、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不那么嚴苛的準入門檻都在吸引著更多的中國投資。2015年開始,西班牙已經顯現經濟復蘇跡象,因此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西班牙的華人群體將會以較好的勢頭持續增長下去。
換個角度來看,西班牙對華人的接受度則是另一重要的判斷真實生活情況的標準。經常見諸報端的國外反華言論、行為,在西班牙同樣也有發生。例如,西班牙國家電視臺某頻道的主持人在一次晚間節目中公然侮辱華人,引發了華人群體的聲討,同時也有許多西班牙人指責電視臺的這一行為。有些偏激的當地人會在談論到甚至是在面對華人時有歧視性言論。但是在西班牙,這一現象仍然只構成了一個很小的方面,并不代表普通大眾的觀念。在西班牙人中,有對中國的一切抱有極大好感的,有對中國文化好奇但了解甚少的,有道聽途說了許多對中國人的誤解想要證實的,有對中國基本沒有了解持中立態度的……總之,帶著友好和客觀態度的人占大多數,對中國群體帶有根深蒂固的偏見的是極少數。更何況,正如所有社會都有它陰暗的一面,無論在什么地方,都存在思維過于狹隘、拒絕和反對不順己意的一切的人,他們常常會發出莫名的指責與批判,并且一直秉持這種信念也不愿意跳出框架去了解可能會讓他非常驚訝的事實。
另外,華人也不是唯一面對這類問題的群體,西班牙的移民來源廣泛,除了歐洲鄰居之外,更有來自北非、中東、拉美地區的移這個民進入到西班牙大熔爐。在這個國家的發展中,本國國民本就已接受了文化隨著國家命運而一路變動和融合,種族、民族之間的隔閡已逐漸縮小。作為在其他國家生活的少數族群,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只需正視事實、增加相互了解、修正偏見、積極適應融入社會,便會受到應得的公正平等的待遇。具體說來,在西生活的大部分華人日常接觸到的西班牙人都非常友好和樂于了解更多中國社會和群體。就像是科普事業一樣,當我們懷著良好的意愿,帶著耐心去告訴他們,并且用行動自信地區展示我們的文化,他們也會慢慢地調節自己心中的天枰。
綜上來看,客觀上來說,我們可以看到華人的生活并不受到明顯不利因素的影響。
海外群體普遍面對的融入問題,更多的是存在于主觀的傾向性上。在面對文化隔閡時,不同的性格會導致不同的調節和融入的方式。中華民族的傳統生活哲學深深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勤奮、內斂、委婉、冷靜、保守、溫和……這些特點在遇到了西班牙這一相反面的時候,可能會發生激烈的碰撞,也可能可以互補結合,或是二者皆取所適,所得到的結果取決于個人。另一方面,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處理好與國內親友相隔萬里所導致的心理負擔,一旦沉浸于此,幸福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削減。事實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華人——包括成人和留學生——最終會為了家人和朋友,而選擇回到國內生活工作。
如存在主義哲學所說,人的存在需要處理人與世界、人與他人、人與自己這三層關系。而最后這一種關系則是一切的根本。正因如此,歸根結底,如果能夠在心理上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外界都抱著開放和接受的態度,付出努力營造自己在異國他鄉的生活,以自己所需或期待的程度融入其他文化亦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