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摘要】 目前通信無線基站有大量存量塔桅,安全有效的利舊原有塔桅意義重大。本文根據通信塔桅典型場景,分析典型塔桅利舊共享的承載能力,供設計人員參考。
【關鍵詞】 塔桅 利舊共享 承載力
以往各運營商自建塔桅,塔桅大部分為一家使用,共建共享的通信塔桅極少。鐵塔公司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內接收運營商的存量鐵塔,存量塔桅是否可以利舊,利舊后結構是否滿足強度及穩定性要求,塔身變形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有必要對典型塔型進行結構受力分析,以保證利舊原有塔桅的安全性。
一、塔桅利舊判斷原則
屋面抱桿、支撐桿的主桿和連接件應滿足當地設計風壓作用下的材料強度和穩定性要求。附墻抱桿,應檢查是否有可靠的垂直固定點;配重式支撐桿,應核算配重塊是否滿足抗傾覆要求。
增高架應核算桿件及連接件的強度、穩定性,連接件強度。
拉線塔桅應核算塔身材料的強度、穩定性,現場檢查拉點的安全性,核算屋面拉線錨固點的結構可靠性。
屋面美化天線應檢查美化天線安裝錨固的可靠性,核算美化基座是否滿足抗傾覆要求。
地面塔桅設計資料完整的情況下,由設計單位依據設計資料中提供的塔架使用條件進行復核。根據設計原始條件下和實際安裝情況下(包括TD天線及RRU)天線迎風面積相符的原則,判斷鐵塔可否利舊。設計資料不全時,可根據現場量測及可參考的相關資料核算結構的可靠性判斷鐵塔可否利舊。
基礎等隱蔽工程應由相關檢測單位確定基礎尺寸、埋深及混凝土強度,出具相應檢測報告由專業人員核算混凝土強度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基礎尺寸是否滿足抗壓、抗拔及抗傾覆要求。
二、通信塔桅典型場景利舊分析
2.1通信塔桅常用類型
1.屋面常用塔型
抱桿:獨桿通過連接件與承重墻、柱、梁等承重結構垂直固定。
支撐桿:采用配重塊、錨栓固定在屋面上。
拉線桿:獨桿通過鋼絞線與屋面承重結構拉結固定。
組合抱桿:多根單桿之間通過連接桿件組合成一種幾何不變的結構體系,通過配重塊、拉線固定在屋面上。
增高架/三管塔:由角鋼和鋼管組合成的(直立、變坡)塔架結構。
美化天線:天線外用玻璃鋼罩遮擋后立在屋面上的一種外觀獨特的天線形式。
2.地面常用塔型
拉線式桅桿:實腹式、格構式桿身通過鋼絞線和地錨塊固定于地面。
角鋼塔:自立式塔架結構,通過腳下基礎固定于地面,多為四邊形。
鋼管塔:自立式塔架結構,通過腳下基礎固定于地面,多為三邊形。當四邊形角鋼塔主桿受力較大時,主桿可由鋼管代替。
單管塔:自立式單管結構,通過腳下基礎固定于地面。桿體截面多為圓形、多邊形,根據不同的裝飾物一般分為美化樹、景觀塔、燈桿塔。
2.2利舊塔桅分析參數
基本風壓0.35、0.45KN/m2 ,地面粗糙度B類。抗震設防烈度7度,抗震設防類別丙類。設計使用年限50年,結構安全等級二級。屋面站按離地面高度20米計算,地面站按離地高度50米計算。
天線迎風面積按每付0.6m2計算,天線重量按每付17kg計算。 RRU迎風面積按0.2m2計算,RRU重量按15kg計算。素混凝土按22~24KN/m3,鋼筋混凝土按24~25kN/m3計算配重塊尺寸。
假設塔材連接處法蘭強度和高強螺栓強度、數量均滿足要求,僅核算主材和輔材的強度、穩定性和塔體變形。
2.3分析結果
地面角鋼塔、三管塔、單管塔有外裝平臺的,可根據原始設計條件的總迎風面積換算安裝天線數量。 每層外裝平臺一般設計天線的總迎風面積不超過3m2。移動產權塔桅一般可按《中國移動基站鐵塔標準化設計》要求換算安裝天線數量。
三、結論
(1)根據基站原始設計文件、現場量測記錄等資料通過結構分析計算可以判斷出已有塔桅利舊共享后是否滿足承載力要求。
(2)屋面塔桅新增天線宜直接掛在主桿上以減小迎風面積,屋面自立、拉線塔桅宜在桿身支撐點、拉點或者拉線之間新增天線。
(3)地面塔桅需根據原始設計文件,根據設計總迎風面積等量計算可以安裝的天線數量。
參 考 文 獻
[1]GB50009-2012,建筑結構荷載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YD/T 5131-2005,移動通信工程鋼塔桅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6.
[3]GB50135-2006,高聳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