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社會對應用型俄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多,但是高職俄語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的現象也非常突出,這也警示我們需要在俄語教學培養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本文主要探討了俄羅斯文化與俄語專業實踐教學的關系,提出了俄羅斯文化融入高職院校俄語專業實踐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俄語;教學;文化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48-02
隨著我們逐漸步入新世紀,中俄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社會對應用型俄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多,但很多高職俄語專業畢業生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尤其是一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語用實踐能力提出質疑。這也提示我們在俄語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俄語專業學生的培養不應該只是簡單的簡單的教會學生去認識字母,去懂得語法,而是能夠引導他們進入跨文化交際的情境中,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需要注重俄羅斯文化的滲透。俄語實踐并不是簡單的符號和字母,承載的就是人類的精神文化傳統,高職俄語專業的實踐教學應培養俄語實踐文化內涵,培養理性思維,不斷追求知識的擴展。
一、俄羅斯文化與俄語專業實踐教學的關系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一般是指人類在文明發展當中創造出來的各種可供享用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積淀,泛指一般性的知識。很多人認為高職課程中主要是指能進行初步的交流就可以,其實并不然,因為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按照文化人類學的理解人類的行為模式都是從后天學來的,所以只要是人類構建的各種學科都可以歸入到文化的范疇里來。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要不要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化的學習已經是一個不爭的問題.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就曾經大力的進行文化學習的提倡:“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盵1]著名的語言學家布朗曾經提出過語言特別是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文化移入的關系,她認為語言的學習必須經過最初的興奮——認知休克——文化壓力——適應目的的語文化等階段。其中第三個階段是較關鍵的,如果能夠在這個階段給予文化的熏陶會改變第二階段興趣的減弱,走向第四階段的重新體驗。因為高職學生母語文化方面束縛程度較低,在社會文化方面更具有伸縮性,俄語實踐教學如果能夠進行文化熏陶,就能夠很好的增進第二語言的習得。心理語言學中的圖式理論也可以支撐這個觀念,俄語專業的學習中學生會不斷地用本己的民族文化來闡釋俄羅斯文化,這樣情況下高職生的心理圖式必然會不斷地調整,能夠克服原來的單一的文化和心理結構,能夠獲得一種“文化多面性”的體驗。盡管高職學生圖式調整并不明顯,但是卻是基礎,為以后俄語實踐語言的文化認知會產生重大的作用。
從現實層面俄語專業的實踐教學來說,俄語的理論學習和實際運用還是會存在著很大的縫隙,一個理論水平再高的人也可能在語用交際中產生錯誤,在實踐教學中加強俄羅斯文化輸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靈活應付各種交際情景,使學生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保證能夠有效地交流。目前很多高職俄語實踐的學習主要限定在課堂之上的,而俄語實踐學習應該是積極的培養文化意識,積極的聯系現實,學會用知識來觀察現實,會欣賞俄語美。這樣的俄語已經擺脫了單純的邏輯思維的限定,擺脫了簡單的知識傳授,表現為一種對第二語言文化的傳承和習得。
二、俄羅斯文化融入高職院校俄語專業實踐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對比教學。我們的俄語文化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的用語言去解釋語言,自然教學會非常的單調,所以教學在教學中應該盡可能的融入文化因素,保證語言知識講到何處,文化知識闡釋就到何處。但是再怎么具體的運用上,還需要教師自己的進行相應的思考。在這方面筆者認為使用比較法是最好的教學方式,通過和母語進行有針對性的比較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對于母語和俄語的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在語言交流中融入更多的跨文化意識。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對俄語文化和思維的差異性理解,這是交際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問候大多數是發生在見面的時候,中國人見了面,都會相互問一聲:“你這是去哪?。砍酝觑埩藛??”這本是中國人最熟悉也是最平常的打招呼的方式,但如果你拿這些話與俄羅斯人打招呼,他們一定會感到奇怪,甚至會產生誤解。中國人謙遜、尊重、態度熱情,但一些“套話”對于俄國人來說,都是期待給個真正地回答,而不是打招呼語或問候語。比如中國朋友問一位俄羅斯人吃飯了沒有,俄羅斯人可能認為你這樣問是是不是想跟他一塊用餐?而且問完了這個,中國人就覺得客套完了,談起了另外的事,這樣往往使對方感到莫名其妙。在寒暄之中俄羅斯都特別注重禮貌,比較喜歡一些天氣、電影之類的話題,共同交流看法。而在我們的文化氛圍里,我們在一起聊天(尤其是女性)多半會拉家常,談到家庭、婚姻、事業、工作和收入等問題,使人有親切感。但俄羅斯人更提倡個人的自信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所以必須注意這種文化的沖撞。
(二)強化實踐體驗。其實中俄文化沖突的場景和情景是非常多的,這些想必會對個人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這方面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梳理,抽出專門的時間講解中俄交流中的文化沖突問題,或者請一些有過這方面深刻經歷的人談一些比較生動的案例或者體會。在這方面筆者見過一個有過國外經歷的學生談論自己遇到的稱呼的問題,在中國的經驗中倫理關系非常重要,尤其是長輩和子輩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在中國老年人受到尊敬,“老”字在中國是尊稱,但是在俄羅斯老年人根本不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年齡,一些我們認為尊重老人的寒暄稱謂如老太太等,就會令老人尷尬懊惱,引起對方的反感。另外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也要盡可能的加入一些手勢,表情的動作,把俄羅斯人的身勢語的表達方法和含義告知學生,這些都是在實踐中經常需要遇到的,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該文化內涵的理解,也有助于活躍課堂。
(三)增強課外融合。很多學生對俄語沒有興趣,總是感覺太枯燥,為了糾正這些問題筆者總是盡可能的往課外拓展一些,比如俄羅斯的圣誕節,萬圣節的風俗和慶祝方法,可以將任務交給學生們,讓他們自己到課下進行知識的搜索,然后在相應的節日的時候展開教室的布置,或者舉辦一些相應的慶祝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們深刻的體驗到了俄語就是生活;可以讓學生積極的走出教材,尋找其他的一些屬于俄羅斯的郵票、錢幣、信封、酒類、風景畫等產品,通過探查上面的俄語表述,讓他們比較直觀的了解俄羅斯及其文化。俄語最好的學習方法并不是說教,而是在學生的興趣中,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積極的去學習俄語,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文化知識的學習。
總之,隨著當下中俄兩國交流往來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廣泛,強化俄語專業的實踐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只有積極的提倡俄語實踐文化教學,能夠讓學生體驗俄語實踐文化的精神財富,才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對于生活和世界的感受和思考,也會影響著學生的情感和情操。我們要積極開拓多種俄語實踐文化教學的策略,最終服務學生,提升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瓊.語言遷移理論及俄語教學實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薛繼旺.關于高校第二外語(俄語)教學的困惑和思考[J].中國俄語教學,2011,(04):61-64.
[3]江秋麗.文化教學與大學俄語教學[J].俄語學習,2013,(04):34-37.
作者簡介:
齊明彥(1980-),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博士,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俄羅斯哲學文化。
基金項目:“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2015-2016年度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