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琴
?
特立獨行的吳佩孚
□郭玉琴

吳佩孚與同時代的軍閥不同。其一,他是個學者軍閥。北洋軍人多不讀書,但吳卻是秀才出身。吳佩孚成為威風八面的“孚威上將軍”后,軍政界多當面以“玉帥”、“吳二哥”恭維之,吳會寫詩、繪畫,字也寫得頗好,他也常以此自豪。在吳的鼎盛時期,他軍中的軍歌歌詞正是由他填的一闋《滿江紅·登蓬萊閣》。
其二,發達不忘糟糠之妻。吳佩孚發跡后,始終與其糟糠之妻張佩蘭相敬如賓。兩人一直沒有子女,張佩蘭多次勸吳納一小妾,不要斷了吳家香火。但吳佩孚始終沒有答應,這在妻妾成群的民國實屬罕見。
1923年4月,一個叫露娜的美女,是德國駐華公使館的工作人員,久仰吳大帥大名,曾多次造訪他并且含情脈脈,微露愛意。吳佩孚卻無動于衷,并且給她回信寫了“老妻尚在”四個字加以拒絕。
其三,有清廉名聲。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大兵,但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代的那些腰纏千百萬的軍閥,總算難能可貴。他還對自己提出四戒:“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吳曾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的好評。
其四,通電保護過故宮。20世紀20年代,忙于征戰的吳佩孚還做了一件無關軍政、功在千秋的義事。那時,擠在宣武門內象房橋國會廳里爭吵不休的參議員和眾議員們昏了頭,竟要拆除紫禁城里的三大殿,在其廢墟上另建議會大廈。身居洛陽的吳大帥驚聞此訊,立馬直接把一封電報拍給了大總統、總理、內務總長、財政總長,而偏偏不給當事者——參眾兩院院長,電文依然是擲地有聲的吳氏風格:“……何忍以數百年之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各報刊登載了吳佩孚的通電后,頌揚吳帥之聲鵲起,抨擊國會之議潮涌,讓“主拆派”噤若寒蟬,故宮的三大殿方幸免一劫。
其五,不畏強權,拒絕做賣國賊。吳佩孚敗走南陽、亡命巴蜀后,于花甲之年北上養老,并帶著幾百名衛兵在北京深居簡出、頤養天年。1937年,盧溝橋的槍聲擊碎了吳佩孚的殘夢,日本人希望他出山助其做奴役中國的春秋大夢。吳佩孚卻提出要日本人退還包括山東省在內的所有中國領土。最后,被日本人設計陷害蹊蹺死亡。
(摘自《各界》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