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家太 (沈陽師范大學教授)
?
楊雄故里別樣情
文張家太(沈陽師范大學教授)

在四川丹桂飄香的季節里,10月3日下午我搭乘侄兒張健的新車,從溫江出發,去西漢大儒、文學家、思想家和語言學家楊雄故里參觀。
楊雄字子云,生于西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四川郫縣農科村西后埂子,公元18年卒,葬于故里。他好學多思,善識古文奇字,喜歡研討各地方言,博覽群書,多才多藝。40歲出蜀到長安,先后效力于漢代4位皇帝。他不趨名利,淡泊其身,勸諫尚善,體恤民情。他不善言談,好靜思默想,埋頭著述,專心治學。漢成帝時期,他的文學創作以辭賦最為突出,思理深刻,辭情詭麗,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是司馬相如之后又一大辭賦家。在哀、平、新莽時代,他致力于撰寫《太玄》、《法言》等學術著作,提出“天地人合一”的“和合論”,使之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與孔孟齊名而載入《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大儒。他利用在長安為官的機會,廣泛調查訪問、積累材料,并采摘古代典籍有關詞匯,歷時27年撰成《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為后代方言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今天的楊雄故里已成為楊雄文化博覽園,笑迎天下賓客,走在改革開放的前頭,成為集農業、商業和旅游于一身的文化圣地。
楊雄故里前面是一條寬闊的大道,人流熙熙攘攘。大道上一座乳白色的石牌坊巍峨壯麗,這是后人為紀念楊雄而重新修建的。走進石牌坊,令人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大道兩側,停著五顏六色插著彩旗的電動三輪車,供游人觀光之用,許多商家出售多姿多彩、別具特色的楊雄紀念品,還有很多鄉下小販叫賣新鮮的水果。
從大道右邊前行百米左右,迎面看到碩大的楊雄坐姿石刻塑像,手捧經書,專心致志。在秋日陽光的輝映下,閃耀著亮麗的光彩。那寬闊的前額,蘊含了多少他對那個時代先知先覺的智慧,那銳利的目光,閃耀著他行勝于言的機敏,那博大的胸懷,深藏著他探索學問、追求真理的淵博知識。
順著人流向里走,前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長廊,長廊里有一頭黑色健壯的牛石雕,游人都爭著在石雕旁照相留影,從中吸取楊雄像牛一樣的孜孜不倦、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長廊兩旁陳列著楊雄代表作《甘泉》、《河東》、《羽獵》、《長楊》四大辭賦的名言,辭彩瑰麗,情懷激越,這是作者為勸諫漢成帝而作,表達了他勸諫皇帝要保持清醒頭腦,正視現實、審時度勢的態度。游人駐足觀看,不時用筆記錄,從中汲取精神食糧,這對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在長廊旁邊有一個洗墨池,這是楊雄少年時候刻苦學習練筆洗墨的地方。現在池里清涼透底,水草青翠,有很多金魚穿越戲水,自由自在地游泳。池里還安放兩只雕刻的彩色仙鶴,活靈活現,正振翅欲飛,象征楊雄報效朝廷的宏偉志向和遠大理想。
繞過洗墨池到了古亭。我坐在椅子上稍事小憩,但心情很難平靜下來,思緒翻滾,飛越時空,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看到楊雄在此靜思默想、潛心學問的樣子,看到楊雄在此奮筆疾書、激揚文字的姿態,看到楊雄從這里出蜀游歷天下的身影,看到楊雄深入百姓家調查各地方言的足跡……筆者是搞語言和寫作研究的,欣賞楊雄的精彩作品,身有同感,深知做學問和文學創作的艱辛。
楊雄故里中心還有一片高大的漢代銀杏林,這里有6株千年銀杏,其中最大的一株呈葫蘆狀,寓意平安吉祥。在歷史的長河里,和它同門的所有植物都已滅絕,唯有銀杏的根深深扎在地下,吮吸大地的乳汁,頑強地活著,經受風霜雨雪洗禮,長成參天大樹,被稱為植物活化石。
我漫步在這千年杏林之中,感慨時代的更替和歷史的滄桑,心中升騰起特殊的別樣情,是崇敬,是緬懷,抑或感激?當我登車離開時,還不住地回頭凝望,楊雄那非凡風骨和奉獻精神還在我腦海中回蕩……
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