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劉丹凌(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
媒介評論·審讀評閱·現象研判(六篇)
主持人:劉丹凌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劉丹凌,女,1980年生,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新聞系系主任,重慶市社科專家;加拿大雷蒙弗雷澤大學傳播學院訪問學者;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理論、媒介與社會、文藝批評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重慶市社科項目、重慶市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央高?;究蒲谢鹬攸c項目等8項,主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2部,參編教材2部。由傳媒智庫研究基地推薦擔任今傳媒雜志2016年度“媒介批評”欄目主持人。
主持人語:早在1916年,約翰·杜威就指出:“社會不僅因傳遞與傳播而存在,更確切地說,它就存在于傳遞與傳播中?!睆膫鞑ケ划斪饕环N對理性理想的追求伊始,有關控制與解放、透明與遮蔽、權力與責任的想象就成為媒體與社會關系視野中揮之不去的話題。本期媒介批評欄目中李重桃、楊顏如的《淺談西方新聞自由觀——以法國<沙爾利周刊>襲擊事件為例》以個案研究的方法審思西方意識形態下的新聞自由觀念。郭金金的《 從校園暴力事件看媒介暴力對現實暴力的影響》以校園暴力事件為視點,分析媒介暴力與現實暴力之間的關系,探討媒介暴力負面影響的規避措施。周云的《對行政官員語言表達和傳播的研究》、李娜《論人大期刊評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別從政治傳播視域關注官員話語傳播誤區與行政管理的關系,人大期刊評論的問題與策略。沈愛君的《從爭議性新聞報道看媒介與受眾框架的互動》、陶陽谷的《災難新聞對抗式解讀研究——基于“深圳滑坡事件”網友跟帖分析》均把視線投向媒介內容與受眾接受問題,前者分析了爭議性事件報道中媒介框架與受眾框架的呈現、差異,提出二者互動的必要性和策略;后者以“澎湃新聞”“人民日報”“網易新聞”APP中的用戶跟帖為研究對象,概括網民的對抗式解讀表征及特性。6篇文章將媒介與社會的復雜議題再次呈現于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