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全新的內容生產時代已經到來

今晚報社今晚傳媒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吳阿娟
當今,無論是新聞傳播渠道的變革,還是新聞生產者身份的多樣化,以及受眾獲取信息行為習慣的改變,無一不在預示著,新聞內容的生產方式必然面臨變革,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內容生產時代。
傳媒經濟學家羅伯特·皮卡德發表文章稱,“新型的新聞生產模式已經悄然出現,傳統的新聞生產正在被分解為服務模式和手工模式”,“服務模式就是媒體將新聞產品(傳統型的報紙和廣播電視)轉變為服務,它通過多種平臺(印刷品、計算機終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其他顯示設備)流動”,“新聞的手工模式也已經出現……在這種模式中,新聞是由個體創業記者和強調新聞品質和個性的小型記者合作社生產的……他們扮演著商業關系中供應商與合作者的角色”。
“新聞實踐正在從一種相對封閉的新聞生產體系(由官方信源和專業記者把持)向一種更加開放的體系轉變,這種體系中的新聞來自公眾的觀察和數據,并實現了以前所不可能實現的信息和評論流動”。在這場已然發生的“新聞供給生態”變革中,新聞生產和新聞職業本身都不得不隨之發生重大改變,傳統媒體需要順應這種變化,更需要擁抱變化。
另外,記者與受眾需要聯系的更加緊密。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以其強大的交互性告訴我們,遠離受眾正在一點點捆住我們的手腳,使我們越走越慢。如今,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走融合之路,作為新聞的提供方,都希望搭建更多的平臺以更接近、更吸引受眾。
讓傳統媒體常常自愧不如的“快”就是受眾正在做的事。他們已成為社會突發新聞的主要提供者,并且往往是第一報道人、后續跟蹤者,甚至輿論的引導者。如今,他們聚集在微博、微信,甚至專業網站,如果殼網、科學松鼠會等。報紙上的“有關專家稱”“據某某專家說”,也都逐漸喪失了吸引力。記者與受眾的關聯度需要進入全新階段,無論是關聯互動的手法,如“組群”的方式,還是關聯的緊密度,如忠實“粉絲”的追隨,都將影響媒體產品的內容生產方式。
無論如何,一個全新的內容生產時代已經到來,實踐中的探索不會停歇,唯有擁抱變化才能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