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武漢體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研究
□林靜(武漢體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舞蹈是一種非物質文化,是人的精神肖像,是一個民族、國家、群體的文化之身體表征和整體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既有語言文字的功能,又不受語言文字的限制,即可以積淀古代文化,又可以傳承民族審美心理,它可以把社會生活升華為藝術形式,不斷匯入時代精神的審美情趣。民間舞蹈是中國舞臺舞蹈藝術的主流,多樣的文化呈現如璀璨的珠寶,因此,探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不僅是研究中國舞蹈文化的根本,而且還有助于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究。
中國民間舞蹈傳承發展
中國民間舞蹈的根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日益精深與不斷升華的中國文化。它同全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間舞蹈文化一樣,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貫穿了幾千年的時光,不斷發展變化并影響著其他的藝術形式,正是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使得民間舞經受住了考驗,生生不息。世界民間舞如此,中國民間舞亦如此。沒有一門藝術可以像民間舞那樣,最直接、最生動、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觀地表現該民族人民的氣概、氣質、性格、生活方式、本質精神、物質文化、生存狀態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所以,民間舞在中國的美學史上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為中國文化構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國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對永葆這一文化載體的生生不息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將對中國民間舞蹈的傳承發展進行分析與思考。
民族民間舞蹈它涉及了很多中國舞蹈的文化理念與現象,在古代,中國的舞蹈要么是作為雅樂的宮廷舞蹈,要么是作為俗樂的民間舞蹈,兩者相互影響相互發展,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整合民間舞蹈元素,就如唐朝衰敗之后宮廷藝人流落民間,直接促進了唐朝之后民間舞蹈的發展。宮廷舞蹈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民間繼續一種特殊的傳承。在近現代,毛澤東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上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中國的幾位舞蹈大師在舞蹈的實踐中創作,研究,發展了“從民間來,到民間去”的理念。西方在《牛津舞蹈詞典》對民族民間舞蹈概念的理解和闡釋非常到位:“指在一個傳統社會群落中發展起來的各種舞蹈,而不是由教師或舞蹈編導創造出來的。舞蹈的步子和樣式從一代一代相傳逐漸的發生著變化。很多民間舞蹈都源自婚姻、宗教、戰爭、或勞作方式等,表現著該社會群落的人的性格。這個詞在18世紀時被創造出來以便于把‘農民’的舞蹈形式同上層社會的舞蹈區分開來。但早在15世紀舞廳舞作為單獨的形式首次出現的時候就有了。……但是,盡管很多西方國家在20世紀試圖通過民間舞者組成的專門舞團重新挖掘和保護民間舞蹈,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還有很多初始的舞蹈已經消亡了。即使在那些民間舞蹈生存下來的地方,它們也幾乎成為劇場或旅游性的舞臺演出,而不再是作為真正的社會群落活動演出。”
民間舞是民族的,也是傳統的,對待民間舞的傳統問題,往往有這樣一種觀點。仿佛只有民間所傳承的“原生態”的舞蹈才是民間舞,否則便不是民間舞而是創作舞蹈。民間舞從生活中走上舞臺,成為演藝性的舞蹈藝術,就必須提煉加工,既然是民間舞,就應該有特定的民族、地域、風格。例如《家住長江邊》就是一部以長江文化為背景的大型地域風情舞蹈詩。舞臺上展示了一個如此美麗的湖北:神秘的神農架野人、嬌羞趕集尋情郎的土家妹子、魚躍網歡的洪湖水鄉風情、剛柔并濟的武當道家文化……一個個具有地域特色的片斷,配合湖北獨有的“三道彎”、道家“太極”、土家“擺手”以及梆鼓、地花鼓、龍船調等,既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之力的舞臺新作呈現給觀眾。舞蹈正需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民間舞。民間舞的傳承也過程是隨著時代而發展的,我們要以謹慎的學習、繼承和立足于創造性發展的基本態度對待民間舞蹈藝術,在傳承過程中保存著民間的根本傳統,而新的內容也時時刻刻在不斷增加,從而使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不斷豐富,不斷提高。
2.1、倡導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自然傳承方式
倡導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自然傳承方式:特別是一些涉及宗教儀式的舞蹈由上一代的藝人言傳身授給下一代,他們沒有專門記錄的方法,只是用他們的身體一招一式的去傳授給他們的下一代人。但是因為現在人們對物質世界與傳統文化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新的文化從四面八方涌進了他們的視線,他們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這些傳統技藝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2.2、引導民族民間舞蹈在民眾的自娛性活動中傳承
引導民族民間舞蹈在民眾的自娛性活動中傳承:一般是在節慶或是平時勞作的時候大家集體參與的,以自娛自樂為主。沒有人去專門的教,只需要在一起又唱又跳久而久之便能夠掌握。在傳統舞蹈與音樂中提煉自然、快樂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就如湖北民族民間舞蹈:《打蓮湘》、《擺手舞》、《跳喪》、《龍船調》等,這些不同地域所流傳下來的或雄渾剛健,或陰柔婀娜,或源于祭祀儀式,或為尋求愛情和友誼的民間歌舞,都從不同角度充分展示了湖北久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當地的舞者會把在外面看到的比較好看好聽的音樂或舞蹈溶入到他們的舞蹈中,然后再加入自己本民族的東西繼續跳下去。這些民族自身的傳承方式,有的是人為的在改變著她有的是自身在發生著變化,而我們是要去記錄她的變化,知道她是什么樣子的。
民間的傳承對于保護和延續民族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他不僅可以給我們提供最原始的素材,同時讓民族本身保持自己的個性。使那些擁有幾千年的文化不致于流失。其實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現在我們采取幾種繼承方式大致分以下為三種。
(1)將民族民間舞蹈結合到課堂教學中。
將民族民間舞蹈結合到課堂教學中:針對各民族不同的風格特點以及能夠達到的不同訓練目的,將各個訓練內容進行細化。由專業的教學機構進行統一的編輯并制定出相應的學習計劃。這樣的方法主要適應于專業的大中專學校,以培養專業的舞蹈類學生。與一般群眾性舞蹈有一定區別,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身體條件并能夠較為準確的掌握所學的內容。例如:湖北省藝術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有民族民間舞課,并學習當地著名的湖北民間舞蹈,學校領導將土家族當地村民請到課堂上來進行現場擺手舞的教學,這一做法使學生更接地氣的認識當地樸實的舞蹈家,并且傳承其舞蹈呈現給更多的觀眾。這樣有意讓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更多的進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讓我們可以更為積極的去繼承并發展這些舞蹈文化。
(2)以舞臺作為依托將民族民間舞蹈用表演的形式進行發展。
以舞臺作為依托將民族民間舞蹈用表演的形式進行發展:是將民族民間舞蹈用更為豐富的情節更為細致精準的表現,這樣需要演員具有全面的個人素質,能夠從不同角度展現舞蹈的中所要體現的故事情節或民族精髓。同時舞臺的表現形式還可以較為全面的將民族的服裝.道具.音樂等進行表現。例如前段時間在湖北劇院上演的《編鐘樂舞》輝煌再現了古代楚國燦爛的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祭祀、農事、征戰及宮廷宴樂等場景,將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磐、建鼓等數十件古樂器展現到了舞臺。以“歌、樂、舞”相結合的“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和鳴的美妙形式。引領著觀眾2400年的時間藩籬,陶醉于跨越時間和空間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魅力。都是較為原生態并能夠全面表現民族自身魅力的舞臺作品。同時也能夠讓廣大群眾所接受,并且受到較高的藝術評價。
(3)發展群眾參與的廣場舞蹈。
這些主要包括非專業的以參與為主的群眾舞蹈。如中老年健身類舞蹈,幼兒及少兒舞蹈啟蒙教育等。這些舞蹈不需要去太多的要求身體素質或專業要求,主要以自娛自樂為主,在放松的同時還可以鍛煉身體并且了解一定的民族文化。國外用自己的健身舞蹈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用民族舞蹈作為基礎的健身舞蹈,這樣不但可以宏揚民族文化還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也可謂是一舉兩得。如何發展并將我們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是我們這些從事文化工作者們不斷探索和尋找的重要工作,這需要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同時也是怎樣為后世建立更多文化財富的重要事業。無論是不同的膚色或是不同語言,文化作為人類溝通的橋梁讓我們去互相學習相互欣賞。因為她就是美好,我們需要生活中處處都充滿著美好的氣息。讓我們將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展示給世界,讓世界了解并贊美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讓我們共同去實現民族文化就是世界文化這一個偉大的事業。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不斷豐富,祖國的富強為各民族發展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并且提供了物質和經濟基礎,從而開辟了廣闊的藝術創造道路,民間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發掘和發展。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形成了明確的目標:第一、不分自娛性還是演藝性,以通俗為主要特征,并且特別重視自娛性舞蹈,這就是戴愛蓮先生主張的“民族舞蹈大家跳”。這個方向是以已經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題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傳統的民間舞蹈為基礎的。第二、主要是演藝性舞蹈,以高雅為主要特征,重視技藝,從民間舞中吸取營養,發掘民族精神,提煉動作元素,這就是以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為代表的“學院派”民間舞。這個方向是以民歌、史詩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題,以現代的形象所創作的表現舞蹈家藝術思想感情和觀念的舞蹈新作品。
我國的民族舞蹈藝術也面臨著一個如何在堅持與發展優秀的民族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問題。中國民族舞蹈的現代化應當具有民族特色,民族的內涵,民族的形式,民族的審美情趣。我們的舞蹈藝術要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節奏一起跳動,我們的舞蹈工作者要與當代社會生活,與當代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我們的舞蹈作品要加強當代中國人民的現實生活,表達我國人民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愿望和審美追求。為了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適應群眾在現代生活中的審美習慣,需要繼承優秀的傳統,在此基礎上借鑒世界上其它民族和國家創造和發展優秀文化藝術的經驗,來豐富民族舞蹈的創造能力,以求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2).
[2]DebraCraine,JudithMackrell.牛津舞蹈詞典[M].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07.
[3]賈建文.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啟示[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02.
[4]許銳.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審美與自覺[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11.
[5]袁禾.舞蹈與傳統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03.
[6]侯寶燕.民族舞蹈創作中的繼承與創新分析[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3(11).
[7]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8]盧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其發展趨勢分析[J].藝術科技,2014.
[9]許漓.淺談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7).
[10]曾華美.試論嶺南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