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西南政法大學體育部重慶401120)
談道家思想對內家拳相融芻議
———以松溪派創始人張松溪為例
□王勇(西南政法大學體育部重慶401120)
內家拳是我國著名的武當傳統拳術,道家是我國古代思想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兩者都是古老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重要表現形式.內家拳的拳術理論又是基于道家思想的基礎之上產生的。本文著重從張松溪與道家和內家拳歷史淵源、拳術特征和道家思想融合之處展開。探究影響研究挖掘其意義,以彰顯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使其進一步傳承。
張松溪道家思想與內家拳意義
張松溪,浙江人,明代嘉靖年間人士。生于1506年,卒于約1620年,終年110多歲。張松溪年幼時癡迷武術且常常喜愛與人摔跤技擊。武當派在張三豐的創建引領下影響深遠,張松溪小時候偶遇武當派人士孫十三佬,孫十三佬見其筋骨活絡,長相清秀甚是聰明,因此便收他為徒。張松溪在名師指點下加之其勤奮好學、天資聰慧,使其在武術上造詣頗深以至最后學成出師,名揚四海。但張松溪所處的明朝時期,朝代更迭變化頻繁且社會矛盾尖銳,從而使得社會政局動蕩混亂。國家外部環境受倭寇騷擾,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內部統治階級腐敗不堪,對武術人士的內家拳也是百般打壓挑撥,使其內部瓦解逐漸分成南北兩派。張松溪則是張三豐的第三代傳人,在南派內家拳中影響最大。由于張松溪本人為人處事比較低調,避世情節較深,平時不善與人交流,一生只教授了幾個使得內家拳高手,有大影響力的更是寥寥無幾。且在倭寇進攻江浙寧波一帶時,當時駐軍曾邀請他去傳授內家拳,因其思想比較保守便稱家中老母生病未曾鼎力助力,使內家拳錯失了得以推廣的機會和報效國家效力的機遇,從而使內家拳慢慢經久失傳影響力慢慢淡化。
2.1、內家拳的特征
內家拳為我國著名的傳統拳術名,歷經數百年的流傳變遷,逐漸已經發展出太極、八卦、形意等拳術,其最早的稱謂出自于寧波武術名家黃宗羲之口,相傳內家拳為明初道士張三豐所創立。內家拳的特點而言,其“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至柔為剛和剛柔相濟”等武學特色,兼以“防守為主、后發先至”的功夫意境,使內家拳一時風行天下,創造出輝煌的拳術歷史。但由于其相傳師古訓甚嚴,學拳不可輕泄于人,更不可于人之前賣弄精巧,思想過于自重保守,致使門派中人才寥寥無幾,更重要的是在當時反清復明的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內家拳中的高手,參與推翻統治階級的武力對決,到明末清初時,朝廷為限制打壓民間武術,對內家拳頒布嚴厲的禁令,禁止眾人學習內家拳,內家拳自此衰落,僅有一些尚武者在遠離朝廷視線之地偷偷地學練,幾乎后來到了無人傳承的地步,隨著清朝內部矛盾的逐漸緩和,內家拳才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
2.2、道家思想的內涵
道家思想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道家崇尚自然,提倡“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于“道”的具體闡述,其思想理論內涵博大精深,道家思想也有,“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在道家思想體系中其辯證法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主要體現在剛柔并濟的思想主張上。老子反復強調: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他揭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主要是為了說明柔可以轉化為剛,弱可以轉化為強。因此,老子主張提出了“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思想主張。
3.1、內家拳思想以道家“貴柔”思想為基礎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體現在內家拳風格上表現出柔時至柔,剛時至剛,柔而克剛,后發先至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之功效。推及而理,其總處在一定的發展中,又在一定的發展中變化,但總在一定的發展變化中歸于源。
3.2、內家拳融入了道家的氣功思想
內家拳將道教氣功導引之法融于拳法中,使拳術運行勻緩、意到氣到、以柔克剛等武功至高境界。八卦掌、太極拳等,皆從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內家拳境界,從表現上看為明勁和暗勁之分。明勁的武術境界被稱為練體士煉精化氣的過程,就是通過全身鍛煉強健肌肉,運用關節各處力量來出拳。明勁如修煉成功,除強健體魄外還能開發人體潛能,激發人體隱藏極限之力。這些人雖然孔武有力,但精氣卻不能保持長久,正因為如此,若是只懂明勁,一味猛打,又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補充,則會把身體的精血體能都打空了,所以比普通人要衰敗得快,無法達到養生之道。暗勁是以體血和精力導引轉化為能量,并能通過修煉把能量轉化成精氣能量。修煉成功會修身養性益壽延年。這些人的特征明顯,如達到一流內家高手程度,太陽穴會高高鼓起。這也是內家和外家的區別。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產生的內家拳是道門修煉者在修煉過程中,嚴謹擇徒傳藝秘密修煉的一種心息相依之術。內家拳的行拳法則是根據無極之空玄,太極之陰陽創造出一種以意導氣為原則,用于攻防之中,使得內家拳的博大精深和道家思想的精華得以完美的結合,從而造就了內家拳的輝煌歷程和經久不衰。
3.3、內家拳是對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的體現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對于內家拳其沒有從拳術理論上來評價而是從其傳承人的態度上來看,張松溪是武當的第三代傳人,由于道家思想的影響傳承人在創建拳術時多少滲透了道家的返璞歸真的思想,通過對內家拳的理論精華的把握,從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以靜制動還是后發制人都體現的是無欲無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雖然這些思想體現的是一種辯證的哲學思維,但還是從中可以看出一種歸真的思想即希望回到原始的人生的單純的狀態。張松溪作為內家拳的傳承人深受內家拳拳法理念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以至于其才有避世之情,內向不擅長與別人的交流和對話,一個武術學派的發展除了其本身的歷史傳承還有傳承人的領導能力,人是可以變化的,但是其思想是不可能變化的,并且思想的隨世趨勢也是不一樣的,在當時深受道家傳統思想的影響的張松溪的帶領下在道家思想當時符合當時正統思想的趨勢下,內家拳得以在這樣的基礎上汲取道家的思想和自身拳術套路的發展應運而生。
3.4、內家拳拳理與道家內丹養生思想的結合
內家拳拳理上借鑒了道教內丹養生方面的思想,內家和外家只是其對于功法的不同表現形式,擴張筋骨,胸腔發力催外形,為外家拳。靜彼不動我決不先動,后發制人借法為上,你虛我走,你走我就粘這是內家拳。從內家和外家的區別上可看出,外家重于形而內家重于心,在內家拳的拳術中有很多種拳法包括太極拳、形意拳等拳法。各種拳法都體現不同的道家的內丹養生之道,太極拳是內家拳最具代表性的拳術,太極拳要求連綿不斷、剛柔相濟、用意練拳等,所謂內其實就是心、神、意、氣的結合氣息的運動,太極拳在打法上招招式式都體現了這種思想融會貫通。這些都是太極拳和道家的丹田養生思想的體現。
3.5、內家拳結合了道家內丹的形神特點
內家拳法有形體的表達,形體表達總是透露出傳神意蘊。在道家的內丹思想當中,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形神統一也是內家拳修煉的最佳途徑,內與外、形與神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滲透的統一整體,二者是對立統一的。在練習內家拳的時候也是形神兼備,形帶于神,如此造就了內家拳的博大精深和為世人所崇尊。
4.1、挖掘道家養生之道,引導人民強身健體
內家拳是道家基礎養生之道拳法,張松溪作為內家拳的傳承人,創造出松溪內家拳法,豐富了內家拳的風格招數。內家拳行拳方式處處都遵循道家的養生之道,剛柔并濟,順應身體的自然發展規律。內家拳現在流傳下來的形式則屬太極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有去學習太極拳,領悟其奧妙和養生之道,達到強身健體、愉悅功效。
4.2、傳承古代哲學之魂,領略圣賢文化風騷
內家拳與道家的融合之處很多,我們不難看出從中所體現的古代中國的哲學內涵,道家思想本身就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單純的對于理論來說,道家的思想所體現的哲學內涵還是比較濃厚的,但是僅僅將這些理論以理論化的方式表現出來會使得中國哲學的魅力大打折扣,因此,內家拳作為一種很好的形式應運而生,內家拳不僅僅將拳術和道家的思想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得拳術文化得以發展并且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除此之外,對古代的武術大師張松溪也得到和好的了解,增加人們的文化知識。從而達到傳承中國哲學之魂,領略圣賢文化風騷。
4.3、弘揚中國文化傳統,承載民族魅力精華
今天我們學校武術教育工作者更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瑰寶,弘揚中華主流價值的重任,學會用大智慧大修行審視生命本源,“返本還元”、“見性歸真”,將道法自然融入武術、融入自然。對于武術內家拳愛好者來說,我們要積極探索內家拳的核心拳理,重視內功修煉,體現以武載道、證道、演道、用道等“道”的思想,力求在“虛、靜、去欲、去己”狀態下,習練內家拳,重視勤修根基,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實踐健康理念,將內丹養生文化與內家拳理論技法相結合,并與生態健康、環境健康等做加法,提倡整體的科學養生觀,加強道教立足于“道”的正信,使內家拳在品質上得到深層次的改造,這也正是內家拳和道教內丹養生思想文化的魅力所在。內家拳和道家思想都是古代圣賢的結晶,都同樣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也應該去弘揚傳統的文化,承接和記載古韻古風的精華和魅力。
[1]劉冬梅,劉冬柏.張松溪對內家拳的貢獻與影響[J].蘭臺世界, 2013(24).
[2]顏廣文.張松溪其人其事[J].中華武術,1997(10).
[3]宋梟.武當松溪內家拳概述[J].搏擊,2014(6).
[4]宋梟.武當松溪內家拳略說[J].搏擊,2014(5).
[5]詹錦泉.道與內家拳[J].武當,2012(10).
[6]徐平.丹道生命哲學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7]顧燕沖.內家拳拳理核心與道教內丹養生思想[J].體育科學研究,2014,18(6).
2016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一般項目,課題編號:16skgh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