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以俠
淺論低碳經濟的生態自然觀
耿以俠
低碳經濟是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弱化的體現。低碳經濟的生態自然觀是西方學者從環境倫理學的角度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提倡自然權利論和內在價值論,強調把人從征服者的角色轉變成整個生態系統中普通一員的生態系統理論。
低碳經濟;對象性關系;生態自然觀
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首先體現在思維方式上。人從自然界紛繁的物種中分化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對象性關系。人在自然界中進行各種活動,這些活動與自然也是一種對象性關系。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就是作為主體的人與客體自然界進行物質、信息交換的過程。經濟發展在人類的勞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經濟發展的本質歸根到底就是人類生產勞動的發展,唯一不同的是在不同時代人類生產勞動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一點就是人類一直生活在自然中,沒有脫離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
1.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和實踐的加深,人類思維由原始互滲思維方式向邏輯思維方式發生轉變
互滲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征就是主體弱化,其實質就是對自然界中出現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的膜拜,這種思維方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為思維過程本身是在一定的條件中生成的,它本身是一個自然過程,所以真正能理解的思維永遠只能是一樣的,只是隨著發展的成熟程度(其中也包括思維器官發展的成熟程度)逐漸地表現出區別。其余的一切都是廢話。”[1]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類的勞動,勞動讓人類四肢分離、直立行走,同時勞動也讓人類的思維得到了進化。“而以后的各種思維類型又不能不以或多或少明顯的形式再現他的某些特征。”[2]正是這種原始互滲思維方式才讓人類在原始社會與自然相處得如此融洽。
眾所周知,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作為能動的主體,在自然的活動中顯得積極活躍,幾乎處于主導地位。由于認識能力的逐漸增強,思維方式慢慢發生了巨大改變,由原來對自然的敬畏到對自然的征服,這不僅僅是人類實踐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思維方式發展的結果。
2.低碳經濟是人類生產實踐的一種
人類從簡單的獵捕動物為食,制造簡單石器工具減輕勞動強度開始,一直都是在利用自然界中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經過自己的發明與創造給自己提供更多的便利。農業文明時代,人類與自然是和平相處的時代,那時人類靠天吃飯,從自然界中獲取的物質生活材料僅僅夠維持生活而已,那時的自然處處可見青山綠水。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提高,人類發明創造勞動工具的能力越來越強,人類從依附自然生存轉變到征服自然的新階段,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人類瘋狂征服自然,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但在享受物質豐裕的同時也感到周圍環境發生巨大改變,空氣質量越來越差,健康受到威脅。人類過度消耗不可循環資源,導致環境惡化,資源枯竭。要改變這一現實狀況,必須改變當前的實踐方式,當然包括經濟的發展方式,必須實現由高消耗、低效率轉向低消耗、高效率的發展方式。人類生存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發展過程都是實踐不斷改革的過程,低碳經濟是人類實踐的一部分。低碳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人類的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的結果,因為人類的實踐是有目的性的活動。
3.低碳經濟是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弱化的體現
從遠古時代人與自然的分化到工業革命時代人發明創造的高科技,都顯示出人類中心主義形成的足跡。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是人類中心主義理論最初完備形態。人類中心主義發源于西方社會,是因為西方有引領世界的文化思潮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費正清說:“人,在西方世界居于中心地位,自然界其他東西所起的作用,是作為色彩不明顯的背景材料,或是他的敵手。”[3]人類中心主義是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用以指導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在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主導下,人類所從事的生產勞動尤其是西方人,都一直從本我出發,無視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存在,肆意地虐待地球,大規模開發利用,尖端科技的發明與創造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從自然界中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
對人類中心主義第一次科學打擊的應該算是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他提出“日心說”否定“地心說”。后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出生物是經過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的,肯定了人不是由上帝創造的,這嚴重地打擊了物種不變論和神創論。科學研究證明人是從自然界中經過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法則進化而來,就說明人類與自然界是休戚相關的關系。隨著后來美國生物學家R·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和美國哲學家胡克的《進化的自然主義實在論》以及諸多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而提出對現有問題的批判,使得人類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逐漸發生了改變。低碳經濟的理念符合生態學的觀點,同時也是人類中心主義弱化的體現。
1.生態自然觀的內容與演變
生態自然觀是西方學者從環境倫理學的角度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提倡自然權利論和內在價值論,強調把人從征服者的角色轉變成整個生態系統中普通一員的生態系統理論。人類不僅要尊重這個系統中的其他要素,也要尊重這個系統。生態自然觀與以往的自然觀相比具有鮮明的特性:首先生態自然觀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是一種新的價值理念;其次,“生態自然觀更注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有機性、可持續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性,是對傳統自然觀和發展觀的積極揚棄,是自然觀的當代形態。”[4]生態自然觀就是在人類反思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前提下,在現代系統科學、環境科學和現代生態科學等新學科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R·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的發表,標志著生態學時代已經到來,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人們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普遍覺醒,生態環境保護已經不僅是一種思潮,而且逐漸成為一種運動,其影響越來越大。
生態自然觀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其演變軌跡是原始或神話的自然觀、古代樸素自然觀、中世紀神學自然觀、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等。當然,任何自然觀都形成于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尤其是生態自然觀的形成,與當前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古代的樸素自然觀是指人們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種或幾種簡單的、靜止的物質組成。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說”,認為世間萬物均由這四種元素組成,并且是永恒不變的。“從這些元素中生出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事物,生出樹木和男人女人、飛禽走獸和水里的魚,以致長生不死的神。”[5]中國的“五行說”也是這種樸素自然觀的一種,同樣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構成了世界,強調宇宙形成于這幾種物質,這是對自然的直觀反映。到了近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發生了分離,導致了研究自然界時要分成若干個不相干的部分,從而看不到這之間的聯系,總以靜止的觀點對待問題。后來培根和洛克把自然科學的這種孤立的方法移植到哲學中,也就形成了形而上學的自然觀。
隨著現代科學的深入發展和對自然界的開發,已經揭示了自然界中的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其中的一種,這也就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德國科學家康德提出的“星云假說”打破了形而上學的第一個缺口,否定了牛頓的“神的第一推動”的錯誤結論。特別是19世紀的三大發現,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過程的辯證性質,這一切逐漸形成了現代的自然觀。
2.生態自然觀確立的依據
隨著人類從古代樸素唯物自然觀到近代機械自然觀再到現代自然觀的轉變,這轉變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玄機?尤其是生態自然觀因何而提出?
自20世紀中葉的新技術革命開始以后,人類擁有了史無前例的科學技術,因而利用這些技術大肆開發自然,獲取更多的物質材料,滿足人類膨脹的欲望。科學技術的發展解決了很多現實問題,比如瘟疫的有效遏制,死亡率的下降等,然而事實證明,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并不都是福音,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爆發已經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此同時,生態科學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關注,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以生態科學為基礎的生態自然觀是當代人類對“生態危機”進行反思和對生態科學進行概括與總結的結晶。因此可以說生態危機是生態自然觀確立的現實依據。
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呼吁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世界各國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隨后在第27屆聯合國大會上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20世紀70年代初,“羅馬俱樂部”的學者們針對環境和生態問題,提出了10個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之后的里約熱內盧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標志著世界“保護環境,崇尚自然,促進持續發展”的綠色時代已經到來。由此,生態自然觀以最高的形式顯現出來,亦即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生態自然觀揚棄了宗教自然觀中神是一切事物的制造者的觀點,進一步深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肯定了人與自然的地位。科學技術發展的理論,特別是系統論,從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關的。科學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現實的環境問題——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愈加惡化,這是生態自然觀的現實問題,如果不正視生態問題,不尊重生態發展規律,人類的生存將是一個極大的難題,因此,科學發展的片面性已經受到人們的質疑。沒有系統的觀點,系統的籌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會變得尤為緊張,人類中心主義就會繼續盛行,生態環境也會繼續遭到破壞,因而生態自然觀的提出就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它是人類從自然觀的履印中一路走來而更為系統的觀點,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生態自然觀是生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生態自然觀,生態哲學何以能有?同時它也與生態經濟學、生態倫理學緊密相關,并隨著這些學科的不斷完善而不斷發展。
3.低碳經濟是人工自然的體現
自然分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是生態自然觀的兩種重要表現形式。“天然自然是指自然化的自然,也就是自然自身的恢復及凈化能力,實現自然的生態化。”[4]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生產勞動只是簡單地從自然界中獲取僅僅能夠滿足自己生存的物質原料,對自然的損害程度極小,就算有些許的污染,自然界仍然能夠進行自我恢復,保持著自然化的狀態。
“所謂人工自然指社會化的人為了從自然界獲取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有目的地應用各種科技和物質手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屬于人的自然。”[4]天然自然與人工自然都是人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天然自然處于一個自然化的自然狀態,而人工自然卻是打上了人類實踐烙印。當人類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時候,人類處于被動地位,對自然的崇拜與服從程度遠遠超過現代人的水平,自然環境的優劣決定了人類生存的境況,因此天然自然對人類具有支配作用。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類慢慢由被動地位變成了主動地位,甚至以勝利者的姿態自居,因為打上人類實踐烙印的人工自然所呈現的優勢絕對超出天然自然的優勢。
物極必反,當人類盲目追尋眼前的物質利益時,也發現環境污染給人類帶來眾多災難,人類開始反思天然自然時代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開始從人工自然向天然自然的復歸。因為人類審視良久,發現人類的生存是無法脫離自然的,與自然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征服與被征服,而是互相依賴的關系,互利共存才是人與自然的根本之法。人工自然不是一般的人化自然,而是人類對自然有了重新的認識,通過實踐掌握了大量的關于自然的規律,向著天然自然的方向發展,這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目的性的統一。低碳經濟是人類實踐的一種,也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發展而實行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針對目前生態環境問題而提出的發展方式,這是生態自然觀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體現。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
[2]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7:428.
[3]費正清.美國與中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14.
[4]錢俊生,余謀昌.生態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53,83.
[5]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3:44.
(作者單位: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汽車工程系)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