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征 周春樵 宋建平
互聯網++數字化教育在大學創新實踐活動中的發展探討
朱思征周春樵宋建平
數字化信息技術在大學教學中的深入應用是促進高等教育學科整合,實現大學教師教學模式與學生課堂學習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創新實踐基地是培養大學創新型人才的有利孵化器。本文在研究國內外各類大學創新教育模式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化信息技術與大學創新實踐教育有效結合的舉措。區別于傳統的大學課堂教育模式,以“互聯網+”為應用媒介的創新教育模式,將大學的教學資源、學習資源與數字化資源有效結合,以建設大學“精品本科”、搭建信息化實踐基地以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實現目標,全面深化“互聯網+”數字化教育在大學創新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數字化信息技術;互聯網+;創新實踐活動;精品本科
隨著科技時代的進步,社會信息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通過應用高新技術生產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產品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此,如何有效培養具備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國內外各類大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是在創新2.0下的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共同作用下的創新性新形態。本文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銜接學校的各個學科,融合學校的各類教育資源,將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與互聯網、物聯網、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等互融互通,以高新數字化信息技術重塑傳統實踐基地,以創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以智慧教育舉措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并以建設高校“精品本科”為契機,全面深化“互聯網+”數字化、智慧型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在大學創新實踐活動中的應用研究。
大學生的科創實踐活動主要是在學校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科學研究和創新服務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訓練科創思維、實踐科創方法,又能得到科學素養的熏陶。科創活動是將大學各學科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一項最優課程。學生的科創活動是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工作,需要學生具備一定求真務實品質與團隊合作精神,而實踐的過程往往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國外的創新實踐教育起步較早,在不斷的積極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已經發展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其中,美國、日本等高等創新教育實踐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國是較早發展創新大學創新教育的國家之一。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就通過資助哈佛等四所名校各組建了“創新中心”,在高校內進行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教育試驗。這些“科創中心”針對學校學科,開設了技術創新課程,并組織大學生進行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等活動。在此帶動下,美國其他高校迅速開展了此類創新教育活動,上百所高校開設了創新教育實踐課程。21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加大了對大學工程創新教育與科學研究活動的資助,投資了多項集體項目,如工程研究中心計劃、本科生研究能力計劃等,這些創新教育活動的推廣對于美國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日本的現代化創新教育開始于19世紀后期,這一現代教育的實施為其經濟發展與工業化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日本在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上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21世紀教育規劃藍圖中,提出了教育改革需重視個性發展與教育教學系統變化相適應的原則,這一理論的傳播徹底消除了傳統高等教育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封閉性與劃一性等弊端,不再束縛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自由,提升了學生自我認知與自我負責的素養,同時解放了學生的創造思想,充實了大學創新教育內容,能讓大學營造出更適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實踐環境。
我國大學科創教育起步比較晚。近年我國各大高校積極進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但是改革過程中還是凸顯了較多的問題。例如,學生雖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但是缺乏實踐的主動性;進行創新教育的師資隊伍缺乏;課堂教學內容與創新實踐活動需求脫節;創新教育手段陳舊等。此外,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體系與培養目標不相匹配以及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未能銜接等,也嚴重制約了我國大學創新教育的發展。針對以上暴露的問題,除了需要國家加大對高等教育創新實踐活動的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高校創新師資隊伍的能力建設、改革傳統創新教育模式與教學方法等之外,還需要有效利用互聯網+大時代背景下的數字化信息技術,著力將大學生的創新實驗環境打造成豐富多彩的創意園區模式,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將自己的創新思維不斷拓展,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在創新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將這些創新思維借助信息化技術傳播社會,真正地將此思想轉換成科學技術勞動生產力,大力推動國家的科技建設與社會進步。
1.大學生科創實踐基地的定義
大學生科創實踐基地建立在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基礎上,以培養高校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秉承“崇尚科學、拓展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銳意創新提高素養”的人才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高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高校優秀教師隊伍、先進教育教學設備、優良科學研究學術氛圍的優勢,有效整合各類資源,打造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輔相成的個性化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新思維訓練、創新能力訓練、創意想法實踐、團隊協作精神傳授、科研成果轉化指導等各層次的訓練,做到面向全校師生全方位地開放。
2.“互聯網+”創新教育的發展趨勢與其在科創實踐基地的發展探討
科技時代的來臨,帶動了信息技術的不斷變革,在此條件下,國家提出了“互聯網+”建設的創新理念。基于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的教育服務,結合云端一體化和智能化終端等高新技術,將學校教育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學生創新實踐教育在近年得到了全面的改革與發展,在實施創新教育改革過程中,“新媒體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應用”已成為校園教學現代化和信息化改造的重要部署環節,并以“互聯網+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改革的核心理念,堅持“機制導向、應用創新”兩項基本建設思路,不斷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大學生科創實踐建設方面的進程。
“互聯網+”創新教育相對于傳統的教育體系顯示出了強大的優勢,且作用于教育改革方向上的作用也越發明顯,其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三大方面:
首先,“互聯網+”創新教育將引領科技教育新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傳播,為傳統的大學課堂增加了更多高科技的輔助教學手段,并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使得教師和學生不受環境與時空的限制,通過互聯網終端進行實時學習,隨時隨地掌握先機的科學技術知識與管理手段。在內容和傳播方式上,它在很大程度地突破了傳統的高等教育理念,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媒介,將大學的創新教育引領到了一個時代的新高度。
其次,“互聯網+”信息技術將加快創新教育資源的廣泛傳播。在信息技術落后的時代,教育主要通過教師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有效傳播,對象一般為學校課堂的學生,傳播對象數量和實效性有限。隨著電視機等視頻播放產品的問世,學生也可以脫離課堂進行再教育和知識的汲取,解放了場地的制約。而信息化技術的日益革新,將教育發展帶到了一個新的方向,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學生的學習進度更加靈活,個體化學習機會增加,可以更高頻率地使用信息化資源,更多利用各種移動終端、定位設備、傳感器和實體性學習資源,并可以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讓世界上更多的學生受到優質創新教育教學資源的傳授和熏陶,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三,“互聯網+”在線創新教育將進行場景化部署。隨著PC機、手機、平板電腦等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智能電視的發展,傳統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將會進行場景化改造和部署,實踐基地將會引入更加智能化的網絡通信技術與VR模擬技術,對學生的創新實踐成果進行在線仿真,并進行可行性分析,讓學生能實時地共享創新資源,從而在應用層面上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達到提升傳統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運行效果,擴展傳統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實踐基地的完成信息化和智能化。
打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具有一定服務性、前沿性、國際性以及持續發展性。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是學習、實踐與創新三者的結合。發揮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各高校為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培養創新型實踐人才提供發展空間與訓練場地。在互聯網+的第二課堂上,將第一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充分運用到科學實踐活動中,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創新思維。以“精品本科”建設為契機,并在我國全面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即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各高校以確保本科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升專業建設質量,形成工程教育的示范成果。在此背景下,將互聯網+技術資源充分運用到大學生科學實踐基地中,形成“上課學知識,下課做作品”的教育模式,大大提升大學校園培養人才的綜合能力。
此外,互聯網+大學實踐基地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有利平臺。以互聯網+技術為媒介的創業活動途徑豐富,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創業活動經驗大大有利于學生畢業以后的自主創業。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實踐對于高校熱衷于創業、具備一定實踐能力的同學來說,是一種良好的實踐形式,可以為其今后的創業提供有利的參考。且從事互聯網+創業活動較為普遍、技術運維成熟,參考數據較容易獲得,并在其中得到較為科學的結論。
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是一項較為長期的創新型發展工程,也是全國各高校以后必然拓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針對大學生科創活動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國外的教學優勢和國內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基于互聯網+技術在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舉措,為建設數字化大學生實踐基地提供了有益的設想。
[1]魏青春.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J].知識經濟,2 0 0 9(1 6).
[2]王兵.高校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03-204.
[3]祝智庭,孫妍妍.創客教育:信息技術使能的創新教育實踐場[J].中國電化教育,2015 (01):152.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計算中心)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47
上海理工大學2016年度“精品本科”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