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領域如何改革國務院出臺指導意見
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消法實施條例》)第二條:【適用對象】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其權益受本條例保護。但是金融消費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不適用本條例。
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短期上是為應對經濟形勢,長期上是為解決供需矛盾,以及消費和投資失衡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發力,已經成為事關中國經濟前景的最重要話題。而從“立法”及“制度”上為供給側改革服務,是當前中國深化改革的必須之路和大局之策。
任何部門及任何立法,都必須為供給側改革助力,反之,改革或將面臨阻礙。
2015年11月2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新消費指導意見》),部署消費升級來引領產業升級,并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來增加新供給,滿足創造新消費,形成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本質就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問題。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十三五”需要解決長期性的供給體系完善和供給結構的優化問題。楊偉民說:“大家都看到的一個事實是,同一件產品出口的品質就高一些,賣給國內的品質就差一些,迫使很多中等收入群體出國買‘中國造’?!?/p>
這背后,折射出“新消費”與供給側改革的關系。如何提升產業升級?《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要建立“巨額懲罰性賠償”,意在通過立法和制度來“倒逼”中國的產業升級。
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66號:五、全面改善優化消費環境、(八)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推動完善商品和服務質量相關法律法規,推動修訂現行法律法規中不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條款。強化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擴大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商品和服務范圍。完善落實消費領域訴訟調解對接機制,探索構建消費糾紛獨立非訴第三方調解組織。健全公益訴訟制度,適當擴大公益訴訟主體范圍。加快建立跨境消費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完善和強化消費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對侵權行為的
懲處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虛假宣傳、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等違法行為。充分發揮消費者協會等社會組織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作用。建設全國統一的消費者維權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加強對消費者進行金融等專業知識普及工作。
《新消費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推動完善商品和服務質量相關法律法規,推動修訂現行法律法規中不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條款。”而我們看到國家工商總局在《消法實施條例(意見稿)》第二條中,不但沒有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反而使得20余年取得的法治成果面臨倒退。
《消法實施條例》本來是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服務,來讓《消法》得到更好的落實,能讓《消法》有更好的操作性,但新起草的該條例卻違背了《消法》的規定,違背了立法本意及消費安全社會共治的原則,違背了供給側改革的改革方向,將消費者分為“三六九等”,剝奪一部分消費者的投訴監督權力,剝奪了一部分人“消費者”的身份,這種用“購買動機”來審查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實際上是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一種侵犯。任何人,都沒有這樣的權利,只要消費者購買的產品不是用來銷售的,那么他就應享有《消法》所規定的一切權利。
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66號已對當前的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旗幟鮮明地指明了方向,筆者建議有關部門按照“供給側改革”的基本精神,在立法環節發揮改革意識、法治意識及大局意識。
(史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