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成,劉玉良
(扎蘭屯職業學院,內蒙古扎蘭屯 162650)
?
呼倫貝爾市鄉村農牧業人才調查分析
梁 成,劉玉良
(扎蘭屯職業學院,內蒙古扎蘭屯 162650)
對呼倫貝爾市鄉村不同生產區域的鄉鎮、村組、企業、種植合作社的農牧業人才進行學歷、專業等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鄉鎮農業類人才短缺,村級部分農業類人才流失。企業及合作社人才的主要優勢在于多年生產經驗和實踐經驗技術。同時就相應的鄉村及其企業或合作社引進所需人才提出補救措施。
鄉鎮;村組;鄉鎮企業;種養合作社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設施農業及養殖業等的發展,我國的傳統農業生產逐步轉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現代生產規模,對農業類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及職業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各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更強調較高的實踐操作、動手能力及市場營銷、經營管理、信息化等能力[1-2]。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各類農業高科技及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3]。
伴隨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高中職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農業類的職業人員逐年遞減,甚至許多農業專業教育事業無法開展,各院校涉農專業招生難、辦學難、就業難,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關注[1]。由于農業類招生艱難,導致各院校的教學設備、師資力量、實驗基地等投入不足,辦學出現嚴重困境[4]。農業類人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農業發展的主要橋梁、靈魂、前景的標志[1,5-6]。判斷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前景,關鍵看其人才結構、數量、質量狀況以及其他資源等方面的構成[1,5,7]。筆者對呼倫貝爾農牧區農業人才結構方面進行調查與分析,旨在說明農業發展要以農業專業人才為重要依據,尋找彌補人才短缺的新方法,以期為廣大農業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參考。
呼倫貝爾市農牧區處于半機械、半人工生產狀態,特別是一些牧區,還處于半原始生產狀態,全市生產水平存在很大差異。
1.1 農區村鎮生產概況 呼倫貝爾農區包括扎蘭屯市的南部西南部地區、阿榮旗南部地區、莫力達瓦旗南部地區,主要以種植為主、養殖為輔。這些地區的種植業主要包括玉米、向日葵、大豆、水稻、馬鈴薯等作物。合作社及農戶以中、小型機械為主;大型企業以中、大型機械為主。養殖業包括牛、羊、豬、雞等家畜或家禽。一些地區還有中小型加工場,如米面加工場、酒場、良種培育場等。對于新型技術引進很少,如新農藥的示范試驗、新品種引進、果蔬類農產品加工等,原因可能是相關專業方面的技術人才少。
1.2 牧區生產概況 呼倫貝爾市牧區包括牙克石市、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陳巴爾虎旗、額爾古市以及滿洲里等地區。企業主要有大、中或小型養殖場,生產方式有放牧和養殖及放養結合。種植業主要為大型農場;作物有油菜、小麥、馬鈴薯等。目前缺少熟練掌握當地氣候特征,能完成機械化種植、病蟲害防護等工作的實踐型人才。養殖場缺少既能養殖草食性家畜,又能結合地區特征生產食草、飼料,并且精通獸醫技能的人才。
1.3 農牧交錯區生產概況 主要有大興安嶺山區及嶺東丘陵山區。種植業主要是大型農場及村組合作社、種植農戶,主要為蔬菜、大田農作物等。養殖業以放牧半舍食、圈養為主。大型農場主要缺少綜合性技能型人才,養殖業主要缺少實踐性技術技能的指導型人才。企業包括農業類加工場、中小型養殖場等,主要缺少實踐型工人及技術員。
2.1 調查方法 呼倫貝爾市農牧區人才調查主要針對鄉鎮及村組展開。調查對象主要為鄉鎮、村種植或養殖合作社、企業中從事農牧業工作的人員,主要調查工作人員的相關專業、學歷的人數構成,然后進行統計分析,說明人才結構特征。
2.2 結果與分析
2.2.1 農區村鎮人才調查結果與分析。鄉鎮涉農專業人才調查,即對鄉鎮的農業綜合服務站在編人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農區鄉鎮從事涉農工作的人員,本科占6.2%,專科占15.5%,中專占28.2%,其他人員占50.1%。
2.2.1.1 村組農業專業人才調查。以一個村或組為單位,調查不同層次的農業專業人才。結果顯示,各村或組的人才中,本科涉農有0.33人/村(組),本科其他有0.67人/村(組);專科涉農有0.67人/村(組),專科其他有2.67人/村(組);中專涉農有1.67人/村(組),中專其他有5.00人/村(組)。
2.2.1.2 種植合作社調查。于一村內選取1個種植合作社調查可知:種植合作社中,涉農的專科人才占33.3%,高中占33.3%,初中占16.7%,中專占16.7%,但是合作社領導多為村長或書記、組長,其專業多為后修學歷。
2.2.1.3 中小型企業農業人才調查。對村內或鄉鎮內的企業及合作社進行人才調查,結果顯示:涉農企業或合作社領導中高中的占60.0%,農職中專占20.0%,其他專業占20.0%,領導多具有多年工作經驗;技術員中本科的占20.0%,中專占40.0%,專科占40.0%,技術員也具有多年專業工作經驗;工人中本科的占0.7%,中專占12.9%,專科占3.1%,其他為83.3%。
2.2.2 牧區人才調查結果與分析。牧區蘇木(蒙古地區的行政區劃單位,是一種高于村級的行政區劃單位)農業人才調查:①蘇木農業專業人才調查,蘇木所設立農牧綜合服務站調查;②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農業專業人才調查,以一個嘎查為基礎對不同層次農業人才調查;③養殖合作社調查,即于一個嘎查選取1個養殖合作社進行調查;④中小型企業農業人才調查,對于嘎查或蘇木集體或個體企業及專業合作社進行人才調查。
2.2.2.1 蘇木調查結果。牧區蘇木涉農工作人員中本科的占5.8%,中專占29.5%,專科占12.9%,其他人員占51.8%。2.2.2.2 嘎查調查結果。嘎查人才分布情況為:本科農業0人/嘎查,從事其他工作0人/嘎查;專科農業0.2人/嘎查,其他0.8人/嘎查;中專農業2.4人/嘎查,其他2.2人/嘎查。
2.2.2.3 養殖合作社調查結果。養殖合作社文化水平分布中,中專占60.0%,初中占20.0%,高中占20.0%,但是養殖合作社長多為嘎查長或嘎查書記或組長,生產經驗非常豐富,專業學歷多為后修學歷。
2.2.2.4 中小型企業調查結果。各涉農企業或合作社領導中,高中學歷占40.0%,農職中專占20.0%,其他專業占40.0%,多具有多年工作經驗;技術員中的涉農本科占20.0%,中專占40.0%,涉農專科占40.0%,均有多年專業工作經驗;工人中,中專占18.6%,專科占5.1%,其他占76.3%。2.2.3 農牧結合區調查結果與分析。呼倫貝爾市農牧結合區農業人才調查:①鄉鎮農業專業人才調查:對鄉鎮農牧綜合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調查;②村組農業專業人才調查:以一個村或組為單位調查不同層次農業人才;③村組種植養殖合作社調查:對一村選取1個種植養殖合作社調查;④鄉村中小型企業農業人才調查:對村或鄉鎮的集體或個體企業、專業合作社人才進行調查。
2.2.3.1 鄉鎮調查結果。鄉鎮涉農工作人員中,涉農本科占8.0%,涉農中專占25.0%,涉農專科占19.4%,其他人員占47.6%。
2.2.3.2 村組調查結果。村或組的人才分布中,本科涉農的有0.16人/村(組),本科其他的有0.33人/村(組);專科涉農的有0.83人/村(組),專科其他的有1.67人/村(組);中專涉農的有1.17人/村(組),中專其他的有3.17人/村。
2.2.3.3 種植養殖合作社調查結果。種植及養殖合作社農業專科占33.3%,中專占66.7%。種養殖合作社的社長多為村長或書記或組長及合作社長,專業學歷也多為后修學歷。
2.2.3.4 企業調查結果。各涉農企業或合作社的領導中,高中的占40.0%,農職中專占20.0%,其他專業占40.0%,多具有多年工作經驗;技術員涉農專科占40.0%,涉農中專占60.0%,多具有多年專業經驗;企業工人中涉農專科的占1.6%,涉農中專的占16.4%,其他的占82.0%。
3.1 鄉鎮農業工作人員補充方法 調查區域內平均數:相同區域的鄉鎮的各類學歷人員數/總人數/調查的鄉鎮數,其他計算相同。鄉鎮農業工作人員的結構平均:本科6.67%,中專27.40%,專科15.93%,其他人員50.00%。鄉鎮嚴重缺少農業工作人員,其在編人員50%以上為非專業閑散人員,嚴重影響工作。必須調整或培訓這部分工作人員,使其盡快具有相應的農業專業知識及技能。可采用補充方法:中期或短期學校理論學習+長期單位專業實踐工作,即可在非農忙季節調部分人員或分批次到相應的職業院校進行3~6個月的理論學習,然后再回單位進行實踐學習;非農忙期長期學習理論+專業實踐,即可以在非農忙時節,分批次到相應的職業院校進行6~12個月的理論學習,專業實踐課應由經驗豐富的人員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
3.2 種植養殖合作社人才培訓 種植或養殖合作社中農業專業專科22.6%,中專47.4%,其他30.0%。多數種植養殖合作社的社長為村長(書記)或嘎查長(書記)、組長等,專業學歷多為后修,但是均具有一定社會背景和物質基礎。特點是社會工作經驗極為豐富,對其可進行中短期新理論培養,即中短期理論培訓[7-9]。
3.3 鄉村或企業人才培訓 ①企業領導(農職中專20.0%,高中40.0%,其他40.0%)具有多年社會工作經驗及背景。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專業水平不強、管理水平較好,多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可通過短期培訓,提高企業領導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理論知識,培養方法為短期理論學習[3-5]。②企業技術員(農業本科14%,中專46%,專科40%)具有多年專業的工作經驗。對于在校學生,也可針對企業所需要專業技術,對學員進行反復性技術實訓,達到技術精練,通過考核達到技術員的標準。培養方法:理論+實訓+實訓考核+再實訓+考核實訓。一般的技術工人,可按通常培養模式(理論+實訓),再加強或延長實訓時間與重復考核以達到效果。
①大力加強鄉鎮農業專業工作人員的培訓[4],特別是從事涉農工作,必須調整或培訓無涉農專業技術技能人員,使其盡快具有相應的農業專業知識和技能。②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避免造成人才流失及浪費[1-2,6]。③模仿種植或養殖龍頭合作社社長的成長程序,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法,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各類涉農職業院校學員進行長期的多次反復性考核,達到技術員或種植養殖合作社社長的專業技能水平。④職業院校應加強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建設,增加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與人溝通能力及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2,4,8]。⑤在農業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考慮農戶需求[5,8,9],重點培養種養能手、農村經紀人、合作社帶頭人。
[1] 劉英杰,丁力洪,劉慶宇,等.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培養現狀:基于云南龍陵、永仁的調查[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4):66-69.
[2] 曾洪靖,樊燕,羅蘭.重慶現代農業產業對涉農專業中高職人才的需求研究[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4,31(2):21-28.
[3] 吳業東,張海.浙江省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高職人才培養[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ESME 2011).[S.l.]: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1.
[4] 甄貞,陳爽,吳明.地方政府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問題與路徑選擇:以河北省為例[J].農業經濟,2014(10):105-106.
[5] 王麗華,顧月琴.就業創業導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寵物護理與美容專業為例[J].河南農業,2014(16):4-5.
[6] 王淑婧.2001~2012年山東省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J].南方農業學報,2014,45(8):1519-1522.
[7] 李水山,王振如,鄭其春,等.我國農業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26(1):57-62.
[8] 李連文.基層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14,2(4):11-12.
[9] 李魏飛,周尚智,田紹東.涉農高職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及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4(23):213-21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alents in Villages of Hulunbuir
LIANG Cheng, LIU Yu-liang
(Zhalantun Vocational College, Zhalantun, Inner Mongolia 162650)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education and specialties were carried out o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alents in township, village, enterprises, planting cooperatives of different production area in Hulunbui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ral agricultural talents were shortage and part of village-level agricultural talents had lost. The main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 and cooperative personnel lie in years of production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media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introduce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rural and its enterprises or cooperatives.
Villages and towns; Village teams; Township enterprises; Farming cooperatives
梁成(1965- ),男,內蒙古科右前旗人,講師,從事語文教育學研究。
2016-11-19
S-01
A
0517-6611(2016)36-02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