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好,王鳳云,陳富平,汪國蓮
(淮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江蘇淮安 223001)
?
淮安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路徑探析
郭德好,王鳳云,陳富平,汪國蓮*
(淮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江蘇淮安 223001)
介紹了淮安市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把淮安市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總結為整體規劃相對滯后、產品結構有待優化、服務質量亟需提高。鑒于此,主張淮安市休閑農業發展應該統一協調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基礎設施;挖掘地方特色,體現差異性;加強宣傳推介,注重品牌建設。
休閑農業;現狀;路徑;淮安市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并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1]。農業部會同發改委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另外,淮安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4+1”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發展的意見》中將休閑農業與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一同納入“4+1”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這也體現出地方政府對休閑農業的重視程度。發展休閑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必然選擇[2]。淮安市是農業大市,具有豐富的休閑農業資源,休閑農業建設已實踐多年。淮安市休閑農業作為“4+1”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其發展程度會對淮安市農業產生重大影響,還會對淮安市整體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近年來,淮安市休閑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整體規劃、基礎設施供給、地方特色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急需加速轉型發展并提升品質。筆者對淮安市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相應對策和措施。
淮安市地處我國東部暖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兼有南北氣候特征,境內河川交錯,水網密布,農業歷史悠久,農業景觀類型多樣,農業地域寬廣,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豐富資源。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十二五”期間的建設,全市休閑旅游已基本形成了包括高效農業園區、鄉村生態環境、花卉和林果種植、水產養殖、觀光休閑農園、“農家樂”和農俗節慶等大類,覆蓋農、林、漁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多種行業的旅游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柳樹灣、桃花塢和花卉基地為代表的古黃河生態民俗游,以漣城鎮“荷緣”萬畝豬沼藕生態區為代表的漣水鄉村觀光景區,以洪澤湖濕地為代表的洪澤湖風景名勝景區,以鐵山寺為代表的盱眙山水旅游景區,以荷花蕩為代表的金湖生態農業觀光景區等休閑旅游板塊。根據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的分類規范,將淮安市的主要休閑農業資源列入表1。
由此總結出淮安市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特點:一是產品不僅類型豐富,而且多數歷史悠久,知名度高;二是景觀類型多樣,擁有山、水、農田、鄉村建筑、美食等要素,組合良好;三是美食文化聞名全國,淮安市為淮揚菜發源地之一,歷史名菜名點多樣且知名度較高,近幾年,盱眙的“中國龍蝦節”“金湖荷花藝術節”和老子山溫泉等發展勢頭較好。
2.1 整體規劃相對滯后 雖然淮安市在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方面都制定了相應的規劃,但規劃之間、市縣之間的銜接性不夠,缺乏統籌考慮和科學安排。此外,規劃設計的水平不高,前瞻性、指導性不足,在發展趨勢把握等方面還存在方向不明、定位不準、特色不鮮明等問題。特別是在微觀層面的規劃,產品單一、模式雷同、創意不足、檔次不高也比較普遍,影響了休閑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2 產品結構仍待優化 從休閑農業產品結構形式看,類型上以“農家樂”居多,在吃、住等方面發展較好,而農業觀光、體驗教育和農村民俗文化等休閑農業產品開發相對欠缺,這與淮安市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發達的傳統農耕文明不相適應。從產品的開發層次看出,總體層次不高,結構欠合理,主要表現為常規性的觀光、休閑形式多,而順應消費者需求的參與性活動、體驗性活動較少,尤其缺乏精心設計的農業旅游、農業展示、農業參與項目,文化內涵相對缺乏。

表1 淮安市主要休閑農業資源分類
2.3 服務質量亟需提高 一方面,基礎設施不配套制約著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導致節假日接待游客嚴重超負荷。另一方面,休閑農業經營者大多數是農民,文化層次較低,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和教育,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較差,不能為游客提供較為專業的優質服務,使得游客在休閑農業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方面得不到比較滿意的體驗,往往導致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3.1 統一協調規劃,科學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淮安市委市政府把休閑農業納入到“4+1”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大好機遇,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結合地理環境和資源特色,明確淮安地區發展休閑農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區域布局和重點任務。注重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研究制定相應的專門規劃和工作措施,分類指導[3-4]。
3.2 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基礎設施 休閑農業的發展要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民參與”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政府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建立與農民利益相聯系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在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投資開發鄉村旅游資源,使企業和農民成為鄉村旅游經營的主體。要研究制定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制定休閑觀光農業標準規范,明確范圍、活動內容,規范其建筑裝修、住宿設施、餐飲設施、環境衛生設施、安全設施及其他配套設施等的建設標準,提升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水平。
3.3 挖掘地方特色,體現地區差異 要充分利用現有農業園區、特色種養基地、丘陵山區、河湖資源,結合淮揚菜美食節、盱眙龍蝦節、金湖荷花節、中華水典(洪澤湖國際大閘蟹節)等節慶品牌,加快農業休閑觀光旅游景點建設。要結合淮安市盱眙龍蝦、洪澤湖大閘蟹、淮安浦菜、金湖蒿茶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快旅游產品開發。同時,在具體項目規劃建設上要注意個體的獨特性和功能的多樣性,深層次地挖掘當地的文化價值,避免或減少同類競爭,打造特色精品[5-6]。
3.4 加強宣傳推介,注重品牌建設 淮安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應該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強宣傳營銷,以打響知名度,推進品牌化,促進供需更好地對接,不斷拓展休閑農業旅游的客源市場。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旅行社等的積極作用,依托有特色、有影響的農事節慶活動,統一包裝、整體推介,樹立品牌形象,擴大對外影響。引入“互聯網+”概念,利用微博、微信、APP移動終端等新型媒介,實現多方信息分享互動,形成“網上網下”聯動宣傳的格局。
[1]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6):7-1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A/OL].(2016-09-02)[2016-09-05].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ZQYJ/201609/t20160902_5262939.htm.
[3] 范子文.北京休閑農業升級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4] 原梅生.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5] 范水生,朱朝枝.休閑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原探[J].東南學術,2011(2):72-78.
[6] 郭煥成.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態勢與前景「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1):39-4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ath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uaian City
GUO De-hao, WANG Feng-yun, CHEN Fu-ping, WANG Guo-lian*
(Huaian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Huaian, Jiangsu 223001)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uaian City.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uaian City were summarized as the relative lag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the product structure needs to be optimized,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view of this,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uaian should be planned harmoniously and laid out scientifically and efficiently,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upgrade infrastructure, excava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 differences, and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and focus on brand building.
Leisure agriculture; Present situation; Route;Huaian City
郭德好(1979-),男,安徽霍邱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通訊作者,副研究員,從事蔬菜園藝新品種選育與配套栽培技術及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研究。
2016-11-02
S-9;F 304.1
A
0517-6611(2016)36-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