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
論新時期我國農民公民意識培育
趙健
我國目前正處于激烈的變革和轉型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以及全民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理念的重大歷史任務迫切要求培育我國農民的公民意識。我國幾千年的小農經濟模式和封建傳統(tǒng)政治文化等原因使得當代農民公民意識培育仍面臨很大的阻礙,因此亟待尋求切實有效的對策加快培育新時期農民的公民意識,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促進基層民主法治事業(yè)不斷進步,進而推動公民社會的構建,真正實現現代化。
公民意識;意義;現狀;對策
近些年來,我國各項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都在加速向前推進,國家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以人為本,全面培育公民意識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我國農民占總人口比重大,農村各項事業(yè)的長期滯后造成農民公民意識黯淡弱化,不利于農村的現代化發(fā)展和農民力量的重大發(fā)揮,所以彌補農民公民意識缺失的短板勢在必行,各級尤其是基層政府、村民自治組織及個體農民三者之間要互相配合共同發(fā)力,加快培養(yǎng)新型農民,保障農民各項權利順利實現,發(fā)揮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1.公民意識的歷史淵源
“公民”一詞最早出現于古希臘和羅馬的城邦政治中,此時的公民資格是一種特權身份,享有特殊的政治權力,之后西方經歷了漫長黑暗的中世紀時期,神學政治居于統(tǒng)治地位,使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識的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抑制。中國自秦朝以來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人們長期受君臣、宗法、等級觀念的影響形成了“臣民意識”而不是“公民意識”,對權力畏懼屈從,政治參與的熱情和主動性受到極端的壓制。西方進入近代社會以后,文藝復興和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使人們接受了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自由等進步理念,逐漸擺脫了宗教和封建勢力的束縛,開始積極表達各種主張和追求自身權利。近代中國在中西方兩大文明的交融和碰撞下傳入了公民意識,并不斷走入普通大眾,現代社會的公民意識從單純注重權利的獲得轉向權利和義務的平衡統(tǒng)一,而不僅僅是保障和擴大公民權。新中國成立以來,公民意識曲折發(fā)展,文革時期由于民主法治遭到破壞使公民意識發(fā)展停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政治民主化的推進,公民意識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增強了普通大眾的政治參與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
2.公民意識的內涵
依筆者看來,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也就是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它圍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guī)范,等等。它強調的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
1.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建設積極性,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
新時期培育和加強農民的公民意識,有助于農民逐漸擺脫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束縛,破除舊觀念和思維定式,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認識到自己切實享有的各種權利和各種義務。發(fā)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之一,只有培育好農民的公民意識才能培養(yǎng)農民的自主意識、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和競爭意識,農民才能知曉權利和義務并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規(guī)則下奮斗拼搏,塑造新型農民形象,更好地發(fā)展農村各項事業(yè),創(chuàng)造和積累更多更大的經濟成果。
2.有利于發(fā)展基層民主政治,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培育農民的公民意識能夠有力地幫助農民認識到自身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和融入村民自治中,合理表達各種利益訴求,有力地監(jiān)督村委會及村干部的日常工作,提高村委會的管理水平。農村的法治化水平低,農民很少通過法律解決矛盾和沖突,加強農民的公民意識有利于將權利義務觀念、責任觀念、守法觀念等滲透到其生產生活當中去,使農民自覺在法律的框架范圍內辦事,互相尊重彼此的利益訴求,用法律手段合法合理解決矛盾和沖突,這對于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有著重大的現實作用。
3.有利于構建公民社會,推動農村現代化改革和順利轉型
在農民中間不斷進行公民意識教育能夠逐漸改變其長期以來的弱勢地位,通過建立各種合法有序的自治的結社組織形成多元化的利益共同體,一定程度上遏制政府的權力集中和權力腐化。我國廣大農民長期深受封建臣民意識影響,人身依附嚴重,公民社會遲遲未能建立,而公民社會卻是現代文明進步的一大標志,因此非常有必要持久地培育農民的公民意識。公民意識的深入滲透也有利于農民理解和支持中央各項改革政策在農村的落實,順利實現農村的現代化發(fā)展和新農民的轉型,提高農民素質,增強適應新時期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能力。
1.基層政府等培育主體缺位,培育方式方法亟待改進
基層政府、村委會和村支委一方面過度傾向把快速發(fā)展經濟當成最主要的任務來抓,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都很看輕培育農民的公民意識這項工作,沒有把這項工作納入日常工作中使其常態(tài)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也缺乏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都非常高的干部隊伍。另一方面政府長期單向地輸出政策和社會規(guī)則,普通大眾也只需單向地接受和服從,公權力機關很少考慮和顧及培育農民的公民意識,對于法治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等的宣傳和滲透遠遠不足;針對農民的思想教育和改造一定程度上脫離實際,沒有充分考慮到培育對象的文化水平、接受程度、實際效果等因素,流于形式,不能切實有效提高農民的公民意識。
2.農村經濟整體落后,村民自治水平低
公民意識的發(fā)展水平和程度是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公民意識的水平也高,反之亦然。當下我國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低,幾十年以來國家重工輕農,加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落后、嚴格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等造成農村整體落后的、分散的、競爭力低的經濟現狀,廣大農民急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無暇顧及精神層面的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和培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不健全,村民會議無法正常發(fā)揮重大事務的決策職能,村委會和村支委強勢行使手中的權力,不重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些問題都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利于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和培育。
3.農民思想觀念長期落后,受教育水平低
因循守舊、思想狹隘、封建迷信、個人依附等落后觀念在廣大農村依然盛行,官本位意識和家族宗法關系依舊阻礙民主、平等、法治、合作等現代意識的形成。農民公民意識的培育依賴其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乃為教育,農村教育事業(yè)長期落后以及農民受教育水平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農村教育在教師人才、資金投入、軟硬件配置、教學內容和質量等方面依然和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廣大農民認為學習無用,因此普遍忽視受教育的重要性。農村的學校教學依然單純重視學生文化課成績的提高以適應應試教育,缺乏對學生團結協作意識、民主平等意識、法治意識的深刻教育。
4.農村公民社會發(fā)展不充分,家庭教育缺失
國外公民社會發(fā)育程度很高,公民能夠在各種社會團體中不斷學習充實提高自己,在與他人經常性的競爭與合作過程中,可以積極發(fā)表看法和主張、參與影響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規(guī)則的制定,有利于培育獨立的政治人格,培育和塑造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理性地融入現代政治生活。而我國農村公民社會發(fā)展緩慢,農民善分不善合,缺乏平等協商、合作共謀的生活氣氛,非理性表達和維護權益的現象很普遍,阻礙了公民意識的發(fā)展。農村家庭成員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父母在給下一代傳遞價值觀、人生觀的過程中沒有扮演好角色,缺乏對下一代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使得農民的公民意識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
1.基層政府和村兩委發(fā)揮主導作用,建立健全培育機制
各級政府要首先從輿論宣傳上入手,借助各種媒介的力量讓全社會意識到培育農民公民意識的重要性;各級財政要加大專項資金的支持,鼓勵多途徑解決和克服經費不足問題;基層政府應當組建一套專門機構負責這項工作,并大力尋求專家和學者的理論支持,讓其定期培訓專門機構以適應實踐的發(fā)展;村兩委要發(fā)揮好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加和配合好培育活動的作用,利用最接近和了解群眾的優(yōu)勢做好培育和宣傳工作。探索創(chuàng)新培育機制,分步驟提高農民公民意識水平,可以先讓其了解法律和各種社會基本規(guī)范規(guī)則,意識到享有的權利和要履行的義務;爾后提升其參與能力,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公共意識;最后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監(jiān)督。在培育活動中,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多舉行相關實踐活動和樹立典型做示范,使群眾通俗易懂地輕松接受教育;不斷強化電視、互聯網、報紙等傳播媒介的作用;科學制定培育活動的評價機制,及時發(fā)現問題并不斷改進方式方法。
2.加快發(fā)展農村經濟,健全并落實基層民主制度
利用農村當地資源發(fā)展現代農業(yè),促進農業(yè)產業(yè)化,加快建立多種多樣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招商引資,充分學習和借鑒先進的市場管理經驗,轉變生存觀念,敢于走出去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在快速發(fā)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等;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改革,規(guī)范土地權屬,發(fā)展多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重視土地要素在農民增收致富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鶎诱剿鹘⒁粋€獨立于農村之外的選舉事務管理機構,逐步解決民主選舉中存在的諸如拉選票、買選票等不正當競爭行為;推進村務公開,建立村兩委定期向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匯報工作機制;完善立法明確相關人員違反村民自治的法律責任,切實加強村民會議的權力,保障農民依法監(jiān)督村兩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完善信訪制度,依法救濟農民合法權益;拓寬農民參政的渠道,及時了解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和意見主張;基層政府要加快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重視農民的主體作用。
3.破除舊思想舊觀念,加快發(fā)展農村教育事業(yè)
廣大農民應當首先破除已有的封建舊思想,大力摒棄傳統(tǒng)價值觀中的消極落后因素,告別舊文化,努力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建設“鄉(xiāng)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展喜聞樂見的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挖掘和創(chuàng)新本地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完善農村文化基礎服務設施,提供好硬件支持。各級政府要繼續(xù)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yè)的財政投入,鼓勵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從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持農村教育;通過政策優(yōu)惠吸引來和保留住優(yōu)秀的教師資源,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完善教學設施,保障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針對農民發(fā)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包括職業(yè)技能教育、成人教育等,使更多的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yè)科學知識、就業(yè)技能知識,營造他們終身學習的氛圍以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信息而不被社會淘汰。村兩委要相互配合,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可以經常性地開展各種學習班、交流會、討論會,讓廣大農民踴躍發(fā)表看法,互相學習提高素質;利用好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村務公開欄等公共媒介對農民進行知識普及、法律宣傳、政策解讀等。
4.擴大民間組織的影響和作用,重視家庭教育
我國農民沒有像國外發(fā)達國家完善的制度化表達組織來保護和增加自己的利益,分散的單個的農民經常處于弱勢地位,因而很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各種合法的民間組織。政府應當破除固有的認為農民組織化程度高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錯誤觀念,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扶持農民組織的建立,當然,國家也應當配套設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引導、監(jiān)督和管理,使民間組織在遵守國家法律和大政方針的前提下開展活動。政府要在財政資金和相關政策上支持農民維權組織、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技術合作組織等建設,使廣大農民在維護合法權益、抵御農業(yè)風險和提高經濟收入等方面凝聚力量。家庭是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場所,父母要注重下一代的家庭教育,應當把正確的法治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權利義務意識等傳達給孩子,配合學校共同培育下一代的現代公民意識。
我國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yè)齊發(fā)力,而公民意識的普遍提高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代表著國家軟實力的水平。我國農民作為現階段最大的社會群體,培育其現代公民意識意義深遠,有助于改變國家此項環(huán)節(jié)力量薄弱的現狀。本文解讀了公民意識的內涵;闡述了新時期培育農民公民意識的積極意義;分析了此項工作目前存在的阻力和原因;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完善之策。通過這些以期為我國加快發(fā)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精神文化水平和完成農民現代公民的轉型提供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新時期培育農民公民意識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全社會都應重視起來,努力改變其落后局面,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1]徐勇.中國農民的政治認知與參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董江愛.中國農村基層民主與治理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應秀麗.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民公民意識的培育[J].社會學研究,2010(4).
[4]陳方南.影響農民公民意識形成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J].山東社會科學,2010(9).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法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