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芬
基于SPSSSPSS分析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研究
何愛芬
中國是世界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城鄉收入鴻溝成為新時期經濟社會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本文以城鄉收入比為衡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指標,選取2010-2014年全國31個省居民收入數據,比較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城鄉間和城鄉內的收入比。研究發現,中國城鄉間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較城鎮和農村內部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更為顯著,但是2010-2014年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縮小。
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收入差距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獲得極大提高,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呈擴大趨勢。過大的收入差距易于激化社會矛盾,不利于建設和諧社會,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本文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2010-2014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進行城鄉間區域對比分析,采用SPSS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進一步探究了差距變化的原因和對策。
我國學者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影響因素進行了多角度探討。陸銘、陳釗指出,中國持續擴大的城鄉收入差距與地方政府實施的帶有城市化傾向的經濟政策有關。[1]姚耀軍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城鎮化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作用。[2]呂煒認為,居民收入差距之間關系會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在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地區差異的背景下,這種差異表現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空性差異。[3]王克強基于我國1997-2010年31個省級面板數據對影響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區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正的空間相關性,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追求城鄉居民收入均等化,緩和城鄉矛盾,走城鄉協調發展之路是各省城鄉發展戰略要求。[4]馮偉在城鎮化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研究中指出,城鎮化發展滯后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擴大的重要原因。[5]劉輝煌、吳偉利用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微觀數據,分析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變及其特征,結果表明:我國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較高,其中在1991-1993年間和2000-2004年間的增長速度較快;低收入人群的不平等程度更大,特別是農村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長過慢、底部收入不平等狀況比較嚴重;城鄉因素和區域因素在居民收入中的作用明顯。[6]現有研究多立足于全國的宏觀角度,對城鎮化、經濟發展等因素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成因分析等進行分析,較少有以綜合經濟發展總水平、城鎮化、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開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對比研究,也未能揭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動態演變過程。
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本文選取全國31個省2010-2014年相關統計數據,以區域為組變量,利用SPSS軟件的描述性比率分析了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總體趨勢。通過考察“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發展、城鎮化、農村經濟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可以揭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這對于各省市利用經濟發展、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發展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1.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通常有三種指標:城鄉收入比、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城鄉收入比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能夠反映城鄉居民收入的總體狀況。本文只選擇城鄉收入比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2010-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
2.數據結果及分析
(1)數據樣本統計結果輸出。SPSS軟件首先輸出樣本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計數”表示不同區域的省份數目,“百分比”表示不同區域省份所占總體的百分比。

表1 樣本統計結果
(2)比率分析結果。SPSS輸出了2010-2014年中國31個省份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比率分析結果,如表2-表6所示。其中“均值”和“中位數”表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水平比率的平均值,數值越大,說明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水平差距越大。從五個分析結果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所有區域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都大于2,說明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倍以上。也就是說,雖然2010-2014年城鄉收入比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是城鄉依舊以2倍的收入差距存在著。這反映了目前中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同時,對比不同區域,可以看出華南、西南、西北三個區域的省份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大,都高于平均值,而華北、東北、華中等三個區域的省份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相對較小。“平均數絕對值偏差”“離散系數”等列反映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比率的離散程度。從結果上看,2010-2014年西南、西北地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離散程度最大,而華北、東北地區離散程度最小,這說明了不同區域之間省內的收入情況各有不同。

表2 2010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比率統計量

表3 2011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比率統計量

表4 2012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比率統計量

表5 2013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比率統計量

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總數9.3% 4.4% 15.0% 17.8% 12.6% 17.8% 2.535 2.674 3.005 3.298 3.250 2.810 2.491 2.643 2.836 3.044 3.150 2.755 .184 .071 .228 .345 .272 .378 1.022 1.001 1.015 1.017 1.010 1.050 .074 .027 .080 .113 .086 .137

表6 2014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比率統計量
城鄉之間的差距是長期遺留的歷史問題,要解決必須從長計議。但要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就要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加的基礎上,把著力點放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本研究結果表明:“十二五”期間,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但是差距依然很大,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縮小城鄉差距刻不容緩。鑒于此本文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進程中勢必會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加快城鄉經濟往來,也會出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因此,加快城鎮化進程不僅可以帶動農村勞動力的運轉,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勞動力資本的價值,從而減少現有農村人口和農村勞動力以及擴大農產品需求,實現城鄉經濟的良性循環,促進農民增收,在經濟這一根源上解決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的問題。
2.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增加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首先必須改變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二元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發展。必須加大力度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解決異地工作、上學的農村流動人口面臨的突出問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地區也會進行非農經營性活動,如第二第三產業的經營性活動,開辦鄉鎮企業,適度調整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經濟來源單一性,又可以使農民收入形式多樣化,極大程度上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3.提高農民自身素質,鼓勵農民創業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熱潮下,利用網絡資源,宣傳農民創新創業的典型事跡,通過遠程培訓,對農民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增強農民自身素質技能。鼓勵農村地區轉變增收思想和結構,并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對“三農”政策的扶持,引導農民利用本地資源創業,進而發展農村、城鎮產業,加快農村地區的發展,增加農民自身收入。
本文以全國31個省城鄉居民收入數據為研究對象,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變動趨勢及原因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居民收入比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社會貧富懸殊問題突出。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幅度遠大于農村居民;第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縮小的趨勢,但是區域間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區域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是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因此,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事關全局,意義重大。這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又是今后的長遠目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1]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4(6):50-58.
[2]姚耀軍.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05(2):49-59.
[3]呂煒,儲德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1(12):30-36.
[4]王克強,張忠杰.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2(12):112-121.
[5]馮偉.城鎮化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研究:理論與實證[J].農村金融研究,2013(1):67—72.
[6]劉輝煌,吳偉.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演變特征——基于CHNS微觀數據的分析[J].軟科學,2014(12):27-30.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