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
論淮安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朱群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環境質量是短板,其中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尤為關鍵,必須高度重視和關注,構建全社會協同共治新格局,加強組織推動,多措并舉,才能見到實效。
生態文明;大氣污染;防治
2016年初,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大會上,時任省委書記羅志軍在講話中強調,要牢牢把握環境質量改善這一關鍵點,大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降霧霾、增藍天,讓綠色發展成為江蘇的鮮明優勢。我們要認清分析形勢,明確重點難點,一個戰役一個戰役往前推進。
1.空氣環境質量現狀要求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
2015年,淮安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全市空氣質量顯著提升,空氣優良天數明顯增加,完成黃標車淘汰、秸稈禁燒、工業污染源整治、燃煤小鍋爐整治等省定重點項目和專項整治工作,保障了國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動。但仍存在諸多短板和薄弱環節,如PM2.5濃度降幅較大,但仍處于高位削減狀態,尚未達到二級標準;優良天數顯著提升,但未達到省定68%以上合格標準;重點項目和專項整治任務完成較好,但仍存在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城市揚塵增長較快、燃煤鍋爐存量較大、重污染天氣應對效果不佳等問題。特別是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明顯優化,部分重污染行業廢氣排放量居高不下,化工行業單位GDP排放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鋼鐵、化工行業煙粉塵、異味問題比較突出。
2.大氣污染防治考核要求必須提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水平
2016年國家和江蘇省出臺了新的大氣污染防治考核辦法,考核指標更加全面、標準更加嚴格。一方面,PM2.5降幅指標合格提高到了13%,優秀標準提高到了18%,而2015年降幅12%即為優秀。另一方面,考核指標新增加了“空氣質量達標率不下降”“重污染天數不上升”兩項約束性指標,工作難度進一步加大。從2016年前2個月情況看,淮安市PM2.5濃度降幅不夠理想,在全省排名第七,重污染天數更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形勢不容樂觀。
3.群眾對空氣環境的殷切期盼要求必須認真抓好大氣污染防治
群眾滿意不滿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更是如此。2015年,淮安市共受理環境方面的投訴和信訪4106件,其中僅大氣污染投訴就有2181件,占比高達53.1%。說明群眾對空氣環境的期望在不斷增加,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訴求在不斷提高,同時也反映出群眾對空氣環境質量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生態宜居的環境是黨委政府必須為老百姓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基本服務,大氣污染防治這項工作進展得如何,直接體現出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必須進一步抓好抓實大氣污染治理項目和專項整治,以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回應群眾關切,以可感可受的治理成果接受群眾檢驗。
2016年大氣污染防治要圍繞鞏固主線優勢(PM2.5濃度下降比例達到考核優秀要求)、提高底線標準(空氣質量達標率上升、重污染天氣天數下降)、改善群眾感受(人民群眾對大氣治理滿意度提升)的目標,加大投入整治,落實制度措施嚴管。
1.圍繞鞏固主線優勢,多措并舉推動重點領域治理
2015年,淮安市PM2.5濃度降幅達26.6%,位居全省第二。要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各個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治理,把現有優勢鞏固好、保持住,為實現總體目標提供有力支撐。一是突出抓好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加快出臺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目標責任管理辦法,完成2016年全市煤炭減量目標,積極推進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全面落實國家、省下達的2016年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對列入目標的項目堅決限期停產、拆除設備。扎實開展石化、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二是大力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大力推進化工園(集中)環境整治,深入開展園區無組織廢氣治理工作,確保按序時完成省定的年度18家VOCs綜合治理項目。三是強力推進揚塵污染長效治理。按市政府制定的《淮安市揚塵污染專項治理方案》,全面推行“綠色建造”“綠色施工”,加快建筑工地主出入口沖洗平臺建設,凡未建設沖洗設施的,要限期建設,已建設施必須投用,不得閑置。督促混凝土攪拌站料場等場所建設密閉性廠房等控塵防塵措施,推動建筑垃圾、渣土運輸車輛采取密閉或其他防塵措施。加強重點企業大型煤場、物料堆放場所監管,督促企業建立密閉料倉與傳送裝置。進一步加大港口碼頭揚塵治理力度,通過過濾、清灰和粉塵收集等方法控制污染。重點推進城市主次干道機械化清掃保潔,加強渣土車輛運輸過程監管特別是夜間監管。四是扎實有效開展專項治理工作。超標和老舊車輛淘汰,力爭黃標車輛全部淘汰,將現限行區域加快黃范圍擴大到城市建成區,開展遙感機動車路查路檢工作。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建設,加大新型環保客貨運輸車的投放力度,積極推動老舊船舶強制報廢和淘汰更新。同時從嚴做好加油站年審工作,尤其是銷售達國Ⅴ標準車用汽柴油的加油站要作為年審條件。加強油品質量檢查抽測,對銷售不達國Ⅴ標準的車用汽柴油行為嚴厲查處。嚴格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計量認證,確保轄區內所有生產、銷售的車用汽柴油達到國Ⅴ標準。逐步建立夏秋兩季秸稈收貯體系,落實好秸稈機械化還田的財政補貼和價格政策,力爭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80%以上。加強餐飲服務業規劃引導,做好餐飲業油煙污染防控,對煙花爆竹實施禁放限放管理。
2.圍繞提高底線標準,著力提高重污染天氣應急能力
及時有效地開展應急管控,是減少重污染天氣延續、提升空氣質量達標率的關鍵措施。一是完善應急預案,抓好工作落實。要高度重視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精心組織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和分級管控措施,進一步完善細化應急方案,層層分解,責任到人。加大環境應急投入力度,配齊應急人員和硬件物資,確保落實“一套機制、一套人馬、一套裝備”。二是加強預測預報,及時采取措施。氣象環保共同配合,建立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會商機制,保證提前48小時預測預報。加強預測結果應急會商,規范應急響應流程,提前啟動“削峰”工作。建立確保應急機制高效順暢運轉的機制,堅決杜絕有令不行、敷衍懈怠的現象。三是做好提前防控,爭取防患于未然。重污染天氣應急是降低重污染天氣負面影響的最后防線,要把重污染天氣的防線進一步提前,認真總結近年來重污染天氣發生規律,在高發季節和高發時段,提前采取針對性措施,盡量減少重污染天氣誘因,避免因人為因素頻繁引發重污染天氣。
3.圍繞改善群眾感受,加強大氣污染共治共享
要依據目標任務,通過“定區域、定任務、定職責”,建立環境監管網格,明確監管責任,落實監管措施,確定重點監管對象,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不護短”“不容忍”,任何企業、任何人都不能講情面、搞變通。環保部門要加大新環保法及相關配套辦法的貫徹落實力度,運用好環境執法“雙隨機”工作機制,完善與公安、檢察、法院的執法聯動機制,加強環境執法“兩法銜接”,依法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要快速有效地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進一步發揮“12369”環境投訴熱線的便民服務作用,做到熱情主動、有報必接、及時查處、迅速反饋,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回應。進一步發揮群眾環境治理的積極作用,引導群眾參與環境監管執法,暢通舉報渠道,營造“人人都是環境治理參與者、保護者、受益者”的良好社會氛圍,增強群眾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認同感。
大氣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考慮到這項工作的系統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必須加快建立健全現有的組織、推動和督導機制,進一步強化領導、精心組織、嚴格問責,做到層層傳導壓力、逐級落實責任,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1.主體責任
黨委政府要認真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要求,把大氣污染治理列入重點工作,統一部署,把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和重點企業,明確每個項目的完成期限。單位之間也要密切配合、協調作戰,進一步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強化各項保障
一是資金保障。要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原則,整合各類生態環保專項資金,充分發揮各類投融資平臺作用,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大氣污染防治。二是政策保障。抓緊出臺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行業約束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實際的產業準入目錄,創新有利于大氣污染防治的財政、價格、信貸、用地等政策,適時出臺激勵性、限制性的獎懲政策,充分調動企業主動參與污染防治的積極性。三是法治保障。在國家和省相關法律大框架下,進一步加強地方立法建設,為大氣污染長效治理提供更多法律依據,各地各部門要主動學習貫徹最新法律法規,學會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抓大氣污染防治,使法律成為震懾環境污染的最有力武器。
3.強化督查考核
凡是確定下來的考核目標,都要及時跟蹤,嚴格執行月度通報、季度督查、年終考核以及定期會辦等制度,防止出現“有分工不負責、有責任不到位”的情況。要敢于動真碰硬,對各成員單位考核目標落實情況嚴格實行“一票否決”,考核結果要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評的重要依據,對工作不力、動作遲緩、成效不明顯的單位和責任人員要及時通報批評,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要及時研究會辦,防止推諉扯皮,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市委市政府請示匯報。
4.強化輿論宣導
要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宣傳力度,做到報紙有文章、電視有畫面、電臺有聲音、網絡有評論,要抓住正反兩個方面的典型,既要曝光違法事實,又要大力宣傳各地各部門為改善大氣質量所作的努力,鼓勵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全民生態環保意識,在全社會形成關注大氣環境的廣泛共識。要建立環境信息公開機制,構建各部門協調一致的信息聯合發布平臺,及時準確發布大氣質量狀況,保證廣大市民的知情權,進一步鼓勵和引導全民參與和監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5.發揮率先垂范作用
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大不大,群眾支持不支持,關鍵看廣大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發揮得怎么樣。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群眾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群眾落實有困難的,自己首先克服困難去做好。總之一句話,就是以自身良好的垂范作用帶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向前推進。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環境保護局)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