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娜
公安學報發展思路探究
時娜
本文在梳理公安學報目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公安學報應明確整體定位,凸顯個體定位,提高編輯人員綜合素養,并盡快實現數字化轉型等建議。
公安學報;期刊研究;公安教育;期刊評價;數字化
近10多年來,我國公安教育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象。多所公安院校升本。至2015年年底,全國34所公安院校中本科院校已達23所,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公安學”和“公安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填補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級學科的空白。目前,大多數公安院校內刊在“科技強警”政策關懷下成為國內外公開發行學報。同時,在2003年啟動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和名欄工程帶動下,我國高校社科學報進入以“自我革新、自我超越、自我救贖”為主題的發展新階段。2003-2009年間,共有26家學報相繼入選名刊工程,但沒有一家公安院校學報。十幾年過去了,名刊工程這劑“藥”所意欲治療的高校社科學報“全、散、小、弱”的“病癥”,至今仍深深存在于公安院校學報中。
1.學術影響力較小
目前我國公安院校期刊除少數幾家具有較強的行業色彩外,其他絕大多數(共有24家)都是從事公安理論研究的綜合性刊物,在期刊分類中屬于“中國政治”或“法律”類。在2015年年底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中,24家公安院校學報的影響因子分布延續了多年來的“金字塔結構”[1],即僅有極少數幾家學報處于所屬方陣上游,而絕大多數學報則處于中下游。在“中國政治”類199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序中,兩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和《山東警察學院學報》分別位列第15和第63,其他22家學報則散見于80名之后。可見公安院校學報的學術影響力整體較弱。
2.社會效益較差
公安院校學報作為警察科學共同體乃至公共安全科學共同體的理論交流平臺,不僅肩負著理論的提煉、研究與拓展任務,更重要的是對警察乃至公共安全從業者的業務工作發揮引領作用。任何一種真正的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又落腳于指導實踐活動、使其實現自我超越。學報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學術領域內對理論研究的貢獻度,還表現為對實務部門相關受眾的業務指導。目前公安院校學報不僅在理論圈中的影響力較弱,對公安業務乃至公共安全業務的引領和指導作用也不明顯。
我國有上百萬名民警,如果視野擴大到公共安全領域,從業者更是多到難以計數。今天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狀況復雜多變、犯罪技術和手段不斷出新,公安部門面臨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工作思路和方法亟需與時俱進,先進理論的指導顯得十分必要。公安院校和公安機關的內部刊物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今公安學報普遍由內刊轉為“外刊”,作者群和讀者群都有所擴大,但在公安實務部門中的影響力卻日趨式微。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近年來各家公安院校學報的發行量普遍下滑。其中有數字化時代人們閱讀方式有所改變、紙質報刊不再是獲取信息主要渠道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實務部門對學報反響冷淡,帶來對學報的需求量縮減。
1.學術影響力小的原因
一是公安學科的理論研究水平整體偏弱。21世紀初曾有學者指出公安學科發展的不足,如“公安理論的整體研究相對滯后,內部發展也很不平衡,有的領域已有建樹(如偵查學),有的領域正在完善理論架構(如治安學),有的領域則還很少有人涉足(如保衛學),且平面評介多,深入研究少”。[2]十幾年來,尤其是自2011年公安學和公安技術成為一級學科以來,各種形式的研究成果紛紛問世,被SCI、SSCI等國際權威期刊收錄的論文和承擔的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越來越多[3],公安學科的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作為一級學科,公安學和公安技術的學科建設規模和水平仍需提高,其學術共同體仍需凝合,“探索公安學科的基本概念范疇,通過對警察現象的理論透視,逐步揭示警察權力與社會秩序之關系所內在的若干基本原理,進而構架起公安學科的理論體系”的任務仍未完成,公安學科的理論探討慣于“經驗替代理性、敘事替代闡釋”的學術狀況仍未根本改觀。[4]公安工作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社會性,公安學科的理論體系建構需要跨越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公安工作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專業性,需要從具體工作中提煉升華出理論,不僅對研究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有極高要求,也是個艱苦的過程。而我國公安院校普遍較年輕,在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研究、科研攻關等方面與一些成熟高校相比均有較大差距。這是公安學報辦刊必須面對的現實。二是公安學報在現行學術評價體系中的地位較低,導致好文章“外流”。目前各高校在職稱評審和科研考核時均采用“以刊評文”的學術評價辦法,講求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而公安學報中目前只有兩家核心期刊,其他缺少“核心”光環的公安學報對優秀文章缺乏吸引力,使得眾多公安學報陷入影響力小—稿源匱乏—影響力難以提升的惡性循環。
2.社會效益差的原因
受目前學術評價機制影響,各家公安學報在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價值之間普遍偏重前者。我國公安學報相繼獲得CN刊號之時,恰逢我國核心期刊評選工程啟動,核心期刊因其在學術評價機制中的特殊地位而擁有了神奇的光環,于是各家學報不約而同地加入了進軍核心期刊的隊伍中。在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價值之間,核心期刊的評選體系側重的是前者,后者也確實無法量化考量。順應這一“指揮棒”,各家學報將重心放在了提高自身學術性上,忽略了實用性。公安學報的主體作者群即公安院校的教師們普遍缺乏實戰經驗,與基層聯系不緊密,寫出的文章有“閉門造車”之嫌,對公安實務部門的指導意義不大。
1.準確定位
(1)公安學報的整體定位——服務實踐。公安學報要明確定位,為什么辦刊?讀者是誰?辦刊目的是什么?高校學報是高校主辦、刊登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研究論文的高層次學術理論刊物,是高等教育擔負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協調發展的重要橋梁和成果展示平臺。具體而言,公安學報是公安院校主辦、刊登公安工作或公共安全工作領域研究論文的高層次學術理論刊物,主要功能是推動公安院校學科建設、優化公安院校人才培養和促進公安領域理論成果轉化。其服務對象是公共安全領域從業者和科研者。公安學報應偏重理論性還是實用性,是十幾年來公安學報辦刊者們孜孜探索的問題。作為學術理論刊物,其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學術性不等同于理論性,理論與實用并非不可兼顧。誠如有學者所言:“把‘學術’二字用顧名思義的方法解析,其內涵擁有‘學理’與‘術用’兩個方面內容。”[5]理論必來源于實踐,也勢將對實踐有一定指導意義而獲得鮮活的生命力。實例證明,科學技術的競爭最終都將反映在實用性競爭上。公安學報實用性傳播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檢驗的是公安學報的生存和發展前景。在現行期刊評價體系環境中,公安學報不應盲從核心期刊評選指標的“指揮棒”,而應立足于為實踐服務,力求刊發的文章具有較高警務價值,對拓展警務理論視野、深化警政規律認識有所助益,或對一線警務工作有一定借鑒和推動意義,或對公安決策有所參考,注重理論研究成果的可轉化性,推動公安科研成果轉化為警力和戰斗力。[6]當然,如何在這種定位與現行期刊評價機制之間尋求平衡點,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公安學報的個體定位——凸顯特色。根據生態位法則,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每個物種都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點確定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態位,唯有如此才能生存,公安學報的生態系統也如此。公安學報必須對自身明確定位,找準特色,實現錯位傳播,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整個公安學報的生態系統也會更有活力。目前的二十幾家公安學報在欄目設置上表現出明顯的同質化,基本模式為,法學研究欄目+治安學研究、偵查學研究、警察管理等公安學公安技術研究欄目+個別機動欄目(一般是熱點問題或重大問題研究,或特色欄目)。只是各部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當然,同質化現象并非公安學報所獨有,而是社科學報的通病。2002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在全國高校社科學報工作研討會上指出,相當一部分學報定位不清,選題雷同,內容重復,個性、特色不夠鮮明。之后教育部啟動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和“名欄建設”,鼓勵各學報辦出特色欄目,走專題化、特色化發展之路。雖然目前評選出的26家名刊中并無公安學報的身影,65個名欄中僅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犯罪研究”一枝獨秀,但不可否認,經過幾年培育,有幾家公安學報的特色欄目建設已頗見成效。如《云南警官學院學報》的“禁毒研究”,《河南警察學院學報》的“中國犯罪學口述史”,《公安學刊》的“‘楓橋經驗’與和諧社會”等。它們或依托地域優勢,或結合研究資源優勢,或有賴于辦刊者的獨到眼光和組稿能力,都使得所屬刊物在面目相似的公安學報隊列中顯現出特別色彩。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要想高起點地辦出一份像樣的好學刊或好學報,核心問題是是否能量力而行地、準確地對學術高度和學術個性給以定位,立足于本省、本校的學術土壤,發掘出所辦學報的學術特點與學術優勢,促進形成某種學術特點與學術優勢的相加或相乘,使學術優勢和學術個性建立起來。”[7]沒有特色的期刊如同沒有個性的人,是缺乏魅力的。各家公安學報應找準自己的特色,實現錯位發展、共同進步。
2.提升編輯素養
質量是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期刊的學術質量起關鍵作用的是辦刊活動主體——編輯。編輯是一項融政治思想性、學術理論性、科學性和技術性于一體的復雜工作,不僅要練“外功”,通過走訪調研了解業界動態和讀者需求,策劃一些具有學術吸引力的選題組、約稿,與作者保持良好溝通,還要練“內功”,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包括對欄目所涉學科動態的關注度、對學科熱點的把握能力,對稿件學術價值的甄別判斷能力,對稿件的文字加工能力,以及在新媒體環境中處理各種信息能力。
公安學報是警學研究的主陣地,當前的公安學報編輯隊伍中,警學專業出身的只占少數。編輯工作需要跨學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但工作范疇內的專業背景缺失會影響編輯對稿件價值的判斷。因此,公安學報編輯除要具備政治素養、責任意識、創新能力外,還要將自身專業背景與公安業務知識相融合,不斷提高編輯加工能力,成為既有獨到眼光和深厚功底,又有過硬編輯加工能力的職業編輯、學者型編輯。在達到此理想狀態之前,期刊主管部門提出:“可以吸引知名學者到學報兼職,參與選題的策劃,甚至兼做一些欄目主持人,設置一些好欄目,選一些好題目,組織一些好作者。”[8]目前已有幾家公安學報進行了嘗試,取得不錯效果。當然,引入專家并不意味著編輯可以省力偷懶,而是更好地利用專家的學術資源和影響,幫助編輯更快地熟知本領域科研進展和人才分布,提高對新技術的判斷力、與學者打交道的能力,最終將由專家代勞的事情自己承擔起來,成為學者認可的優秀職業編輯。[9]
3.向數字化轉型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席卷了幾乎所有行業,包括出版業。隨著知識傳播方式和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學術期刊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其形態、功能和作用都要適應新時代要求。2011年發布的《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數字出版為代表的新業態已成為新聞出版業發展的新的戰略制高點,“十二五”時期將推動學術期刊出版數字化轉型,帶動原創學術文獻數字出版的產業化、規范化、規模化發展。[10]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清華大學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等期刊數據庫的成立為標志,我國學術期刊開始數字化進程。在社科期刊陣營里,公安學報的數字化進程慢之又慢。24家公安學報中,目前只有少數幾家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使用了網上采編系統或建有網站,而所建網站大多是借助所屬院校的主頁建立的學報鏈接,介紹學報的辦刊宗旨、投稿方式等,提供學報每期目錄和文章摘要。只是紙質期刊的電子版,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出版。
向數字化出版轉型,對出版業來說是新挑戰,更是機遇。共同面對這一新事物、新難題,期刊之間的現有水平差距顯得相對模糊了。對于整體實力較弱的公安學報方陣來說,成功進行數字化轉型不失為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時機。公安學報的數字化出版雖然起步晚,但可以借鑒許多先行者的有益經驗。筆者認為,公安學報的數字化出版可以構建“平臺+內容+渠道”和“線上+線下”的模式,以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為主要平臺。大致應依循以下原則:
其一,依托紙質期刊,但內容涵蓋更豐富。公安學報網站和微信平臺除了可以再現紙質期刊內容之外,還可以發揮自身的“云優勢”,為讀者提供更多便利。網上采編系統可以實現投稿、查稿、審稿的自助流程,并方便讀者查閱過刊文章等資料。在網絡上,不同刊次登載的文章可以匯聚為一個專題,方便讀者分專題瀏覽。微信平臺則更具“客戶黏性”,讀者可以迅速獲取期刊信息,便利地與辦刊者或作者交流。國內外有些期刊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還實現了用視頻講解文章主要觀點的功能,將學術論文的傳播變得更直觀生動。
其二,適應數字化閱讀特點,內容精簡化。與傳統紙媒閱讀相比,數字化閱讀尤其是移動閱讀的時間往往呈碎片化,讀者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盡量多的信息;而數字化閱讀的呈現媒介是屏幕,一屏所能承載的直觀內容是有限的。因此,數字化出版應注重內容的精簡性,便于讀者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公安學報的數字化出版應順應這一特點,在匯總傳遞信息時不是簡單地再現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總結提煉式的再加工,力求簡明扼要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以提升有限篇幅的內容含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傳播效能。
其三,注重信息及時更新,保持暢通互動。數字化出版中,期刊內容的傳播不再受“期”與“刊”的限制:新的學術成果可以隨時呈現給讀者,不必等待積累一定數量的文章再進行制作、發行,按期推出;書刊也不再是學術成果面世的唯一載體,數據庫、專題、知識點等數字出版物,甚至單篇論文都可以成為信息傳遞媒介。因此,出版方式靈活、內容更新迅速是數字化出版的應有之意。公安學報的數字化轉型應避免流于形式,開設網站或公眾信息平臺卻疏于更新,是無法實現數字化跨越的。可設專人負責網絡平臺的更新和維護,以及用戶信息的收集和反饋,以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實現公安學科學術成果的更優傳播。
[1]姚林.提高公安院校學報學術影響力的策略與途徑[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3):46-52.
[2]陳一民.公安學報現狀剖析與改革思考[J].公安大學學報,2002(6):123-127.
[3]徐鎮強,何彩英.基于一級學科的公安學建設水平管窺——以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據為研究視角[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28-136.
[4]吳躍章.公安院校學科建設現狀和應然路徑[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6):13-18.
[5]張連舉.論公安學報在新世紀的發展思路[J].政法學刊,2000(4):43-45.
[6]黃美珍.公安學報責任編輯的“責任自律”[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
[7]黃美珍.提升公安學報學術質量的幾點思考[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2(4):114-117.
[8]袁貴仁.新世紀新階段高校社科學報的形勢和任務——在全國高校社科學報工作研討會上的講話[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5-13.
[9]朱劍.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個兩難選擇[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70-89.
[10]李文珍.學術期刊走數字化道路顧慮最少——訪中國期刊協會顧問張伯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7-26(014).
(作者單位:鐵道警察學院學報編輯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19
鐵道警察學院2014年院級教改項目“公安本科院校學報發展思路探究”(編號:JY201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