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婕
芻議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把握
胡婕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九屆青年論壇開幕上,習近平說:“希望各國青年用欣賞、互鑒、共享的觀點看待世界,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獻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廣大海外留學生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這個群體自身和所處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度和困難度。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期”,亟待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保證海外留學生接受正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推動國家人才戰略的穩步提升。
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人均GDP的提高,家庭經濟實力的提升為中國人海外留學打下了經濟基礎。目前,中國留學生呈遞增化、多元化、大眾化和低齡化特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1]。在中西文化碰撞環境中,要培養既具有國際視野、能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又能堅持社會主義理想、為實踐中國夢而奮斗的海外留學生隊伍并非易事。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45.98萬人,比2013年增長11.09%,2015年,出國留學人數也有明顯增長。[2]留學生總數和規模不斷擴大,問題也隨之而出。留學生在生活方式、交流方式、政治制度都有很大差異的新的環境中,會在外在條件和內在條件的雙重積壓下會產生價值取向方面的急劇變化,可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在一個沒有父母、老師約束的條件下,某些消極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使一些意志薄弱的留學生很難抵擋。表現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不但導致學業荒廢,甚至步入岐途。
教育家錢偉長一生致力于為國、為民服務,即使面對外國的高薪誘惑,也毅然選擇將自己的知識在中國開花結果,為現代中國的科學事業貢獻了全部力量。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思想覺悟助其成為科學大家。他認為,培育學生有兩個維度。首先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的人,即一個愛國者,辯證唯物主義者,既具有文化藝術修養,又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其次才是術業有專攻的技術人才,擁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工程師、專家、學者。所以應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線貫穿始終,使愛國主義精神深入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成為指導他們行為的內在力量。
現實中,留學生面對異國文化容易陷入對異國文化的排外或對異國文化存在媚外心理。面對異國文化,留學生應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心,也應盡可能理解尊重異國文化。100年前蔡元培在清華學校高等科發表演說時指出:“吾國學生留他國者,不患其科學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過而消亡其特性。”[3]他呼吁留學生切勿被外國文化同化。留學生的全盤西化正是我們所擔憂的,錯誤的文化交流態度不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正確的跨文化交流的態度應該是謙虛好學、不卑不亢、以禮相待,勿用自己的標準評價他人的行為,增強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要打造國際一流媒體。如果國際媒體是話筒,海外留學生無疑扮演擴音器的效果。并不是所有外國人都有機會來到中國,感受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而留學生的一言一行代表了中國人特別是中國青年人形象。當今中國已與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國。我國政治制度、司法體制、人權、宗教、民生、新聞言論等問題長期受國外密切關注,其中不乏偏見和誤解。身處異國的留學生熟悉雙方國家文化,更有優勢把中國國情說明好,主張闡釋好,文明連接好,引導國際社會客觀、公正地認識和看待。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留學生能真正肩負起中國文化海外傳播使者的使命和任務,打破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妖魔化中國與中國人形象的圖謀,讓更多外國人真正了解中國和中國人。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4]海外留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有助于自身價值觀的提升,更肩負著海外教育對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正確認知。
首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建設目標是海外留學生的國家認知基礎。中國海外留學始于十八世紀中葉,在鴉片、大炮的沖擊下被動地進行海外留學,主要以政府公派為主,在國外“有色眼鏡”的注視下也培養出了詹天佑、唐紹儀等杰出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廣大海外留學生在愛國主義情感的召喚下,紛紛回國效力,為新中國的鞏固建設貢獻了巨大力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下的廣大海外留學志士始終將國家富強作為自己的奮斗信條。進入21世紀以來,海外留學生逐年增加,伴隨的問題也逐漸增多,尤其是擇業觀方面,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留在國外追求所謂更好的發展環境,甚至出現留學生排華事件。海外留學生在留學的過程中,面臨著多種價值觀念的沖擊,特別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長期洗禮對留學生的愛國價值觀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訴求是海外留學生的社會發展條件。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國家,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逐漸形成,公正、法治的社會風尚正在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存在本質區別,社會主義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由于中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民主還未完全成熟,廣大海外留學生在海外接受教育過程中,容易拿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成熟的東西與西方某些發達產物作比較,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過程中,亟需引領海外留學生理清自己的價值觀念,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含義。另一方面,中西方法治道路存在很大不同,習近平說:“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法治道路,也需要海外留學生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尊重和服務于中國法治化道路。
第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規范是海外留學生的個人成長信條。近年來,留學生負面新聞逐年增加,極少數留學生在國外的迷失問題值得我們警惕和關注。海外留學生的誠信問題尤其值得注意。誠信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的重要任務,不僅表現在與人誠信,更要在社會秩序中講究誠信。同時,友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海外學習過程中,不僅僅要求別人對自己友善,更要自身做到與人友善。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灌入引導,需要全社會的環境培育。廣大留學生在出國求教的過程中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殷切期望,堅定理想信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加強自身修養、夯實報國本領的引領旗幟。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只有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代代相傳、長治久安。”[6]在國內的大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修科目,并且國內高校依托輔導員、班級、黨團組織等多種機構,規范學生的德育品質。同時組織在校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社會。海外留學生恰恰缺失了對中國社會的感性認知和理性分析,他們接受的是資本主義文化,久而久之,學而不歸,優秀人才流失嚴重。
思想政治教育從各個方面激發人的行為動機,把轉變人的思想意識,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內容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困難,但是我們必須調動一切因素去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和實效性,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和政治覺悟。為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出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7]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包括留學海外的大學生在內的一切莘莘學子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人人的“個人夢”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
綜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著大學生人才隊伍的培養成效,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拓展空間。海外留學生這一特定群體,是中國人才儲備的可貴財富,直接影響著改革開放建設大局。要從精神高層認識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把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當前留學生工作的第一要務來抓,從思想引領、價值培育出發,凈化海外留學生的成長成才環境,規范留學生文化交流活動,推動中國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開放型人才。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Z].2004-08-26.
[2]2015教育白皮書:留學人數增長迅猛美英日加最受關注[E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12-05/7657599.shtml,2015-12-05.
[3]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M].湖南:岳麓書社,2010:219.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2.
[5]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出版聯合集團,2013:205.
[6]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5-01-09(01).
[7]習近平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c_ 1113818177.htm,2014-12-29.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