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玉
改革與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
彭金玉
要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是關鍵,改革與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是必然要求。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通過實施“六元五驅四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實現了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從“期末理論考試”向“綜合性考核”、從“理論知識學習”向“內化和踐行”的三個轉變,從而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
思想政治理論課;六元五驅四結合;教學模式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體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養成科學思維習慣,促進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并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來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1]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傳播與研究哲學社會科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面對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發揮正能量、增強對重大理論問題的闡釋力,在多元中確立主導?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當代現實中的熱點問題和大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在多樣中求得共識?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必然要求創新教學模式、克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和不足,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青年大學生成為講政治、講規矩、有理想和有道德的人。自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實施以來,各高校在學科、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方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但與黨的十八大“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據2015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委員會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影響力”的調查,只有10.6%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自己的思想品德發展有積極作用。可見,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突出的是課程教學的“低效、弱效甚至無效”問題。
這一問題已引起了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視,他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是關于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顧海良[2]等認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還有待提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度;包桂芹[3]等提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存在著難以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缺陷,需要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上,探索符合90后大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模式;二是關于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沈浩[4]等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的趨向是課程體系規范化、目標科學化、形式多樣化、方法靈活性、手段現代化;鄧豐[5]等認為,要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慕課、微課等平臺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三是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實施。丁俊萍[6]等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融多個教學環節于一體,構建“立體多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劉俊[7]等則提出構建“專題教授、經典研讀、思想論壇、實踐體驗和綜合考核”的“五環一體”新教學模式。
以上這些研究為我們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啟示意義。本文將結合暨陽學院的實踐探索,堅持“以生為本、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問題為導向,構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六元五驅四結合”教學模式,從多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對思想政治理論做到真學、真知、真信、真用。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教社科[2015]2號)中明確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注重師生教學互動,充分發揮教與學兩個積極性。”[8]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教與學兩個積極性”呢?“六元五驅四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正是我們對上述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六元五驅四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中的“六元”是指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問題導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匯報交流—點評小結—考核評價”等六個教學程式要素融會貫通、相互滲透、靈活運用所構成的高效課程教學共同體的操作系統;“五驅”是指“學生的內省力、教師的導引力、理論的感召力、問題的吸引力、考核的外驅力”所形成的動力系統;“四結合”即“教學組織形式上課堂與課外相結合、課程教學內容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學習方式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課程考試方式上教師考核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六元五驅四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具體包括五個方面內容:一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二是以問題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匯報交流、老師的點評與引導中對有關社會熱點和大學生實際相關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內化并踐行。三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具體操作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課堂內外、理論與實踐教學,學生在自愿基礎上分成6-8人組成的學習小組;由組長負責管理與督促,組織本組成員完成小組承擔的課下討論和課上匯報交流任務、小組協作完成后續過程材料的整理和遞交工作、本小組成員課堂參與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考核評分;教師在各組匯報和辯論過程中要不斷找到各小組的共同觀點,發現矛盾焦點和疑惑問題,引導課堂辯論的方向,把問題的經典論據和論點適時告知全體學生,讓他們加以反思和再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回歸到正確的觀點上來。無論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同伴輔導還是不同形式的小組討論,“使得學生的學習范圍更廣,更有機會認識到自己學了什么以及與同伴相比學得如何,促使他們更喜歡學習,并更容易參與進去。”[9]四是構建“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促進“知行合一”。加強課內外實踐教學的力度,豐富實踐教學方式和方法,開展主題征文、演講比賽、辯論會、知識競賽等校內實踐教學活動,進行社會調研、“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道德踐履行動、組織參觀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活動等校外實踐活動,促使理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養得以踐行與升華。五是改革學生學業評價方式,著重考核學生的課程參與程度、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重點考核學生平時課程參與及小組合作學習的表現,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將“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與期末理論考試、實踐教學考核”三者相結合進行綜合考評。
思想政治理論課“六元五驅四結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以激發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綜合素質為主線,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教學組織形式,以問題為導向、打破教材原有的章節體系、開展專題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從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從信仰體系向行為體系的轉化。通過近三年的教學改革實踐,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促進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生學業評價從“期末理論考試”向“以形成性考核為主的綜合性考核”轉變,發揮考核的外驅力;從“理論知識學習”向“內化和踐行”轉變,實現“知行合一”,由此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我們在教學改革實踐中結合我院應用型創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在教學著力點上突出培養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法律素養,強調不僅要“授業”、還要“傳道”,更要重視“踐行;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激發大學生樹立創業理想、提升大學生的創業道德與法律素養為主線,以問題為導向,系統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將教學內容分為適應大學新生活、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六個專題,將每個專題又分為3-5個問題開展教與學;實行“小組合作的問題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和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興趣,促進了學生有關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方面觀點與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因為“學習過程通過學生的自主實踐得以展開:學生做了什么就能學到什么,而不在于老師做了什么。”[10]同時,通過以小組合作學習與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學生基于團隊合作基礎上的競爭意識與精神;通過不斷創新實踐教學方式,開展了“創業人物故事會”“中國夢、我的夢、創業夢”演講比賽、“創業理想與信念”討論會、“創業道德與法律知識競賽”“關愛他人、服務社會”校外志愿服務等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構建了課堂、校園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使理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養得以踐行與升華;深化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突出過程性考核的目標引導作用,學生本課程成績的評定實現了“三個結合”——平時的形成性考核與期末理論考試的終極性考核相結合,教師考核與班長、組長等學生的考核相結合,課堂理論教學的考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考核相結合。通過教學改革,不僅促進了教師轉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應付考試的學習方式,提高了我院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參與度,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與教師對學生課程學習的引導和輔導相結合,從而也促進了教學相長;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小班化、擴大了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機會和可能性,拓寬了課堂教學空間——從教室延伸至校園、網絡、社會,由教師一個人主宰的小課程變成師生、生生相互合作學習的大課堂;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活動,將課堂教師的知識傳授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內化與踐行相結合的“知行合一”教育教學模式,從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
2015年一份對全國部分高校已經工作1-6年的畢業生開展的大范圍調查結果表明,大學期間最為受益環節的判斷,所有樣本選擇“校外實習與社會活動”比例為37%、“同學間的互動交流”為22%、“課外自學”為15.3%,而“教師指導”和“課堂教學”僅僅分別為11.7%和13.6%。[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研究報告,認為當前的教育“主要關注的是教育過程的結果,而往往忽視了學習的過程。關注結果,主要是指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于個人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12]這些都關系到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問題。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應該是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不能僅僅教大學生專業知識而忽視價值觀培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核心課程。[13]因此,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既要遵循教育的本質和目的,還要把握高等教育的規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規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認知的規律,就是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立足“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促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個人的自我關系、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水平,促進其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建設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努力或者只依托學校的教育資源,是無法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必須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育人長效機制。[14]要按照《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要求,整體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綜合改革創新,注重全社會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積極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渠道,堅持“三個結合”,即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結合,探索建立全社會關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長效機制。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顧海良.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支撐”和“引領”作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5(21).
[3]包桂芹.試論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實效性[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03).
[4]沈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遼寧經濟,2013(07).
[5]鄧豐.“互聯網+”與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市場,2016(02).
[6]丁俊萍.立體多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4(11).
[7]劉俊,彭猛奇.“五環一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新[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3(01).
[8]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EB/OL].(2015-08-17).http://news.jyb.cn/info/jyzck/201508/t20150817_ 634058.html/.
[9][澳]約翰·比格斯,凱瑟琳·唐.王穎,等,譯.卓越的大學教學:建構教與學的一致性(第4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53.
[10][美]拉爾夫·泰勒.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3.
[11]閻光才.我們的教育究竟缺什么[N].光明日報,2016-01-05(13).
[12]顧明遠.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N].光明日報,2016-01-05(14).
[13]高國希.思想政治理論課需加強[N].人民日報,2015-10-12(07).
[14]陳福生.扎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N].光明日報,2015-06-07(07).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43
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六元五驅四結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kg2015573);2015年度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教材建設研究項目“基于小組合作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研討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NKJ2015030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