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慕青
什么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電影《信天游》對此做出的真切回答
程慕青
什么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問題。《信天游》以一位黨的紀檢干部的幾個真實故事,對此做出了最真切的回答: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他們用生命去捍衛的東西,這些東西包括生命、尊嚴、土地和財產。堅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所有黨政干部必須堅持的工作原則。唯有如此,黨的事業才能永葆青春,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政治立場;《信天游》
什么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能否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神圣宗旨。一方面,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1];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個代表”的其中一個“代表”就是“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然而,對如此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們的理論工作者并沒有給出一個真切的回答,其回答往往淪為形式和空洞。比如一些學者認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自由而全面發展、和平統一、社會穩定、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等。[2]這些答案沒有一個是貼近問題本身的,也沒有一個是能夠真正說到根本之處的。倒是電影《信天游》對此問題給出了一個在筆者看來是真切的回答。
該片根據著名作家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根本利益》改編而成,它講述了黃土高原上的一個紀檢委書記“楊書記”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鏟惡除霸、扶危濟困的故事。楊書記自認為是一個“戴著官帽子”的農民,黨和政府把他放在領導崗位上就是讓他好好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做事的,人民群眾是黨政干部的“父母”,而自己只是人民群眾的“兒女官”。黨政干部只有自覺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需要、根本利益,自覺踐行黨的神圣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信天游》不是一部虛構的影片,整部影片講述的內容都有真實原型,甚至就是真實故事的講述。主人公楊書記的原型就是山西夏縣原紀檢委書記梁雨潤,影片講述的就是梁雨潤在夏縣工作期間所留下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一個個不畏艱難、不怕丟官、不怕犧牲來切實守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故事。整部影片淋漓盡致地闡釋了黨政干部應該如何踐行黨的“三個代表”的要求、如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如何始終站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并且通過楊書記之口回答了這一個重要的問題:什么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楊書記(本文的后兩部分主要是論證觀點部分,為了論證便利,增強真實性,影片中的人物一律以真實原型代替,包括“楊書記”,會直接用梁雨潤代替之。)認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他們用生命去捍衛的東西,他們用自己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的生命去爭取的東西,這些東西包括生命、尊嚴、土地和財產,這些才是他們的根本利益。
首先,是生命。生命權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權利之一,它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是不可多得的,不可逆的,因此是每個人都會去守護的。生命的價值對每一個人來說都一樣,即使最普通的一個生命,它也具有最高的價值。珍惜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平等看待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
《信天游》第一個故事講述的就是暢春英老人用13年的時間去為自己兒子姚成孝的生命討回公道的故事。1989年的一天,暢春英老人的兒子騎自行車從村外回家,迎面碰上了村支書的兩個兒子,由于道路狹窄,村支書的兒子說姚成孝的自行車撞到了他們,為此發生口角和撕扯,繼而姚成孝被村支書的兒子用刀子捅死。由于村支書有一定“能量”,上下都牽連著關系,最后其兩個兒子一個被判有期徒刑12年,一個有期徒刑3年,并且沒有經濟賠償。
暢春英夫婦堅信自古以來殺人就要償命的道理,認為法院判得太輕,不公平。于是踏上了漫漫上訪路,一走就是13年。在此過程中,暢春英的老伴因為勞累和悲傷,還猝死在上訪的回程路上。為了討回公道,暢春英老人把兒子和老伴的尸體一直停放在屋內的棺材里沒有入殮。暢春英老人一直和這兩口棺材做伴,吃住都在一起。這真切地體現出生命就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之一,不然他們也不會用13年光陰去爭取一個說法、一個公道,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
這個看似不可想象的故事,卻是真實的。連作者何建明都不無憤怒地說: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出現這樣的人間悲劇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們的一些黨政干部在接觸到暢春英老人的申訴時能夠像梁雨潤一樣真正理解民間疾苦,自覺捍衛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3]13
其次,是尊嚴。暢春英老人的13年苦難不僅僅是對生命權的彌補就能“填平”的,需要的還有尊嚴。尊嚴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它堅信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同樣值得尊重的,每個人都應該有尊嚴地活著,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暢春英老人13年的申訴上訪之路,其尊嚴一次又一次地被踐踏,那些接觸到其申訴的黨政干部,沒有一個人真正把其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重視其利益訴求,能夠認真對待這個人和這件事。13年來,沒有一個人對暢春英老人訪貧問苦、噓寒問暖,真正去關心。梁雨潤知道這一情形時曾痛心地說:“我們這些身為共產黨員的干部們為啥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不上人家家里看一看,關心關心呢?人心都是肉長的,更何況人家受了那么多的難!你當干部的,當共產黨員的,為啥不想一想他們的疾苦啊!”[3]13-14當然,原因可以找出很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接觸到暢春英老人申訴的黨政干部,在心中把自己當做了“官老爺”(甚至坦然地接受暢春英老人的下跪),而把暢春英老人當作了“升斗小民”,甚至“不可理喻的精神病人”“賤民”。我們的一些“專家”,還有一些信訪干部不是曾經在媒體上公開說過這一觀點嗎?認為所有的信訪人員都精神有問題,都是無理取鬧。在《信天游》中,當梁雨潤為了“暖和”暢春英老人已經“冰冷的心”,提出要求那些村鎮干部抬棺材和送葬時,其中一個干部就代表大家說出了這個“心聲”:這樣做有失黨政干部的身份,不合適。
但是梁雨潤堅持要求大家這么做,并說服大家去做。因為梁雨潤知道,暢春英老人的心已經涼了,需要去暖,把它暖起來,而真正能夠暖好暢春英老人那顆心的不僅僅是金錢補償,還有尊嚴的恢復,“補償”其尊嚴的“損失”。梁雨潤要做的就是自己帶頭,要求縣鄉村三級干部為暢春英的老伴和兒子抬棺送葬,讓暢春英老人抬起頭來,挺起胸來。當初我們踐踏了別人的尊嚴,我們只有低下頭、俯下身去才能扶起別人的尊嚴。我們的一些黨政干部沒有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尊嚴,使其尊嚴受損,就應該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去扶起這些“父母”的尊嚴。
再次,是土地。土地是中國廣大農民的“命根子”,甚至就是他們的“命”,對他們來說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稗r民做夢都想得到的自然是土地,因為土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衡量財富的唯一尺度,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民都是這樣過來的?!盵3](P106)農民對土地有著一種天然的情感,“大地就是人類的母親”,這一比喻農民體會最真切,他們祖祖輩輩從土里“刨食”,土地給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讓他們贍養老人,撫育子女。因為是自己的“母親”,所以對農民來說,任何對其土地的侵犯都是不容許的,都是在觸犯其根本利益。
當然,梁雨潤處理的侵犯農民土地利益的案子有很多起?!缎盘煊巍分唤厝×艘黄穑蔷褪谴蘖季昀先说恼乇磺终嫉陌缸?,其丈夫祖上的宅基地先是被村組織侵占,后來又被村支書霸占。為了討回自己的宅基地,守護丈夫祖上的土地,崔良娟由一位風華正茂的少婦變成了一位蹣跚的老人,因為她用了32年的時間。用32年的光陰去申訴和上訪,從鄉里到中央機關,來來回回跑了無數次。但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村支書上面有一定的關系,基層干部不愿意“招惹”;二是我們的一些黨政干部形式主義作風嚴重,批復了一次又一次,甚至還有法院判決,這些一直都停留在“條子”上,一直沒有人去認真過問和執行。
梁雨潤理解農民對土地的情感,對土地的珍視,知道土地就是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接到崔良娟老人的申訴后,立馬行動起來,通過法律強制程序和教育說服相結合,終于使這個32年的案件得以案結事了,既討回了崔良娟老人的宅基地,也緩解了其鄰里關系。
最后,是財產。土地對于很多人來說也是財產,但對于農民來說,它絕不僅僅是財產,完全超越了財產的概念,它也是“命”。所以這里說的財產主要是指土地之外的財產,和前述的土地并不重復。財產不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現代社會,它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它也是人的人格和自由的附著物,離開財產,人格和自由都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黑格爾就曾提出“財產是自由的定在”,在他看來,“財產是自由的最初定在,它本身是本質的目的?!盵4]
由此可見,財產也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需要我們的政黨干部去維護、去捍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黨政干部中的一些“敗類”,做的不是堅決捍衛人民群眾的財產利益,而是想方設法侵犯人民群眾的財產利益?!缎盘煊巍芬仓v述了這樣的故事。1996年9月,胡正來老人唯一的兒子(也是唯一的子女)在外打工期間,遭受電擊事故而死,胡正來夫婦得到了17000元撫恤金。這筆錢是胡正來夫婦晚年生活的重大保障和希望。胡正來的兒子還有一個媳婦,雖然沒有登記,但按照當時的婚姻法,符合事實婚姻的規定。
這個兒媳婦在另嫁他人后要求分配這筆撫恤金,縣法院法警隊負責人指示法警隊員偽造一份民事裁定書和一份執行通知書,直接搶走了這筆錢,猶如土匪一般。由于縣法院法警隊負責人各方面關系過硬,再加上“黑白兩道通吃”,沒人敢惹,所以胡正來老人3年來300多次申訴上訪,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其老伴還為此精神失常。梁雨潤冒著丟官和生命的危險,頂著各種壓力,終于將罪惡懲處,還了胡正來老人一個公道。
堅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根本追求。這一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體現得更為明顯和真切。2013年6月份啟動的,持續到2014年年底的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教育;2014年4月份開始持續到2015年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以及目前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都有共同的時代背景:那就是由于長期執政,我們的一些黨員干部脫離了群眾,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等抬頭,嚴重損害了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影響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長期下去,我們黨必將失去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從而失去執政地位。而開展這些活動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黨員干部永遠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5]
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我們要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必須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礎,沒有千萬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6]中國共產黨歷盡艱辛、不屈不撓,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共產黨員不怕犧牲、甘于奉獻,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7]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那一刻起,能始終得到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即使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里,甚至由于黨不夠成熟、沒有經驗,在革命和建設中犯了一些嚴重錯誤的時期里,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依然能夠對黨不離不棄,始終如一地支持和擁護她,其根源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她沒有私利,守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她的宗旨所在。
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以往各類資產階級政黨,區別于歷史上任何執政者的根本所在,就是她始終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務。通過唯物史觀的研習,我們知道,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人民群眾都是處于社會最低層,任人踐踏的,他們無權無勢,處于被統治地位,沒有人代表他們的利益。而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政黨,第一次宣稱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切物質財富,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歷史變革的決定力量。他們不應該處于任人踐踏的社會地位,他們應該是社會歷史的主人。這一觀點是人類思想史的最偉大變革,從此人民群眾要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馬克思主義政黨就是來自人民群眾的,是人民群眾利益的守護者和代言人。
當人民群眾利益受損時,遭受苦難時怎么辦?對此梁雨潤的一番話特別令人動情: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黨和政府,除了黨和政府,誰還能給他們希望?在這種情況下,連黨和政府都不問他們,我們的黨政干部都漠視他們,對他們的利益訴求毫不關心,那么他們就只能絕望下去,而絕望下去的后果除了毀滅,還有革命。而這些都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任何一位黨政干部,都必須牢記習近平同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8]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自覺意識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做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守護者。
[1]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13.
[2]潘峻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觀點綜述[J].理論月刊,2007(10):97-98.
[3]何建明.根本利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4][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54.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67.
[6]葛宇寧.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正義和利益[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6(3):26-31.
[7]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8]習近平.深入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目標任務提供堅強保證[N].人民日報,2013-06-19(1).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