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治強
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程治強
中國高校目前已經建立包括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減免及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等在內的“多元混合”的資助政策體系。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政策覆蓋面逐步擴大,資助力度不斷加大;二是資助資金來源多元化,但政府主導地位明顯;三是有償資助、無償資助、獎勵資助綜合發展;四是資助政策社會影響愈發明顯。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
促進公平是中國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權利。[1]建國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長期保持“免費教育”模式,但收費制改革在1997年全面推開,收費水平也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如何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權利成為政府必須解決的難題。為此,制定和完善相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成了政府的必然選擇。
經過前期的探索實踐,國務院在2007年5月頒發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為健全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后,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和措施,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和發展。中國高校目前已經建立了包括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應征入伍國家資助、師范生免費教育、新生入學資助、退役士兵學費資助、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及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等在內的“多元混合”的資助政策體系,保證了大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公平的實現。
2016年8月,教育部發布了《2015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統計了2015年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中國學生資助基本情況。對比分析教育部歷年發布的《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可以發現,目前中國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隨著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政策覆蓋面逐步擴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資助人次逐年擴大。2007-2011年,中國各類資助政策資助普通高校學生累計1.79億人次[2];2013年,中國各類資助政策資助普通高校學生3724.07萬人次[3],2014年繼續增加到4064.25萬人次[4],2015年,資助人次進一步擴大到4141.58萬人次。[5]二是覆蓋人群逐步增加。對于不同辦學類型的高校學生來說,高校資助政策在政策制定初期就確定,按國家規定規范辦學、從事業收入中足額提4%~6%的經費用來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招收的本??茖W生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均可享受國家資助政策,保證資助政策實現了公辦、民辦高校全覆蓋。對于高校內部不同層次的學生,資助政策實現了由本、??粕窖芯可母鲗哟稳采w,尤其是2012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政策實施,2014年設立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制度,加上研究生“三助”崗位津貼制度,資助政策體系對研究生的覆蓋面有了很大提升。對于高校學生就讀期間不同時期來說,2009年啟動的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制度,2012年啟動的高校新生入學資助項目,實現了政策覆蓋面從入學前到在校期間再到畢業后的全時段覆蓋。政策覆蓋人群的類別也從最初主要面向高校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逐步擴展到應征入伍在校大學生、退役士兵、基層就業大學畢業生、直招士官大學生等特殊人群。
在高校資助政策覆蓋面逐步擴大的同時,資助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資助總金額逐年擴大,年均增速遠高于同期GDP增速。2007-2011年,中國各類資助政策資助普通高校學生累計資助金額1817.18億元[2];2012年資助總金額為547.84億元[6];2013年資助總金額達到574.11億元[3];2014年,資助金額擴大到716.86億元[4];2015年,資助金額進一步擴大到847.97億元。[5]從2012年到2015年,資助金額增加了299.16億元,年均增速15.68%;而2012年中國GDP為51.9萬億元,2015年GDP為67.67萬億元,年均增速僅為9.25%,資助金額的增速要遠高于同期GDP增速。二是各項資助政策的資助力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提升,如2014年起本專科國家助學貸款最高限額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最高限額由6000元提高到12000元。勤工儉學的勞動報酬要求隨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不斷調整,原則上不得低于最低標準。
目前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資金來源涵蓋了政府、市場(以銀行為代表金融機構)、高校、社會(企業、社會團體及個人捐贈等)等多個方面,保證了資助政策體系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2007-2011年,中國各類資助政策資助普通高校學生累計金額1817.18億元,其中中央、地方各級政府財政資金投入817.8億元,占資助總額的45%。[2]2012年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投入財政資金272.32億元,占當年資助總額的49.7%。[6]2013年,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投入財政資金288.29億元,占當年資助總額的50.22%。[3]2014年,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投入財政資金366.65億元,占當年資助總額的51.15%。[4]2015年,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投入財政資金投入431.45億元,占當年資助總額的50.88%。[2]數據清楚表明,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中,中央、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投入是高校資助政策經費主要來源,基本保持在資助經費總額一半左右,政府主導作用非常突出。
目前高校家庭資助政策,大致可分為有償資助、無償資助、獎勵資助三大類。有償資助以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為主,還包括勤工儉學、研究生“三助”崗位津貼、應征入伍國家資助、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退役士兵學費資助、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需要受資助學生履行償還貸款、付出勞動、參加兵役、基層就業、從事一定年限基層教育事業等義務才能獲得相關資助。無償資助以國家助學金為主,包括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資助政策,受資助學生只要經認定合格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可以享受,無需償還或付出勞動。獎勵資助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為主,受資助對象需要符合品學兼優等評定條件才能享受。其中國家勵志獎學金只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近年來,隨著資助政策體系中有償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有償資助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已基本和無償資助持平,而獎勵資助比例基本穩定不變。以2015年為例,無償資助部分,各類助學金共資助全國普通高校學生1073.30萬人次,資助金額284.83億元,占高校資助總額的33.59%;學費減免資助18.63萬人,減免金額5.23億元,占高校資助總額的0.62%。特殊困難補助166.61萬人次,資助金額7.69億元,占高校資助總額的0.91%。[5]有償資助部分,全國發放國家助學貸款332.57萬人,發放金額219.86億元,占高校資助總額的25.93%;勤工助學資助金額24.20億元,占高校資助總額的2.85%;研究生“三助”崗位津貼資助137.43萬人次,資助金額36.33億元,占高校資助總額的4.28%;全國高校學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享受國家資助11.11萬人,資助金額14.07億元,占高校資助總額的1.66%;全國高校學生赴基層就業享受學費補償貸款代償6.64萬人,資助金額6.51億元,占高校資助總額的0.77%。[5]無償資助和有償資助比例大致相當,基本都在資助總額的35%左右。獎勵資助部分,國家獎學金共獎勵本??粕?萬人共4億元;獎勵碩士研究生3.50萬人共7億元;獎勵博士研究生1萬人共3億元。[5]
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日益完善和發展,幫助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完成學業,圓了大學夢,改變了個人和家庭命運,受到了各方好評。2015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期評估報告顯示,社會對國家資助政策的總體滿意度較高,接近90%。[7]學生對國家資助政策的滿意度較高,接近91%。[7]學校對國家資助政策的滿意度最高,超過95%,普通高校的滿意度要高于普通中學。[7]雖然家長對國家資助政策的滿意度相對較低,約83%,但高等教育階段家長的滿意度最高[7],高于其他教育階段家長,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高校資助政策取得了良好政策效果。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全國受助學生中涌現出一大批包括全國勞模、道德楷模、大學生年度人物和優秀青少年在內的成長成才典型。[7]
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有力地支持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2015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8],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貢獻功不可沒。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促進了人才的合理流通,保證了特殊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促進了社會穩定發展。比如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應征入伍國家資助、師范生免費教育等資助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引導了大學生畢業后赴中西部地區基層就業,激勵和支持高校學生投身國防建設,吸引和鼓勵更多優秀人才到鄉鎮等基層學校從事教育事業。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 12292540.html.
[2]教育部.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07-2011年)摘編[EB/OL].(2012-10-23).http://www. moe.gov.cn/jyb_xwfb/s5147/201210/ t20121023_143553.html.
[3]教育部.2013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EB/ OL].(2014-08-26).http://www.moe.gov.cn/ jyb_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279/ s8280/201408/t20140826_174181.html.
[4]教育部.2014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EB/ OL].(2015-08-18).http://www.moe.gov.cn/ 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8/t20150818_ 200680.html.
[5]教育部.2015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EB/ OL].(2016-09-01).http://www.moe.gov.cn/ s78/A05/moe_702/201609/t20160901_277355. html.
[6]教育部.2012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EB/ OL].(2013-11-13).http://www.moe.gov.cn/ jyb_xwfb/s5147/201311/t20131113_159337. html.
[7]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期評估學生資助中期評估報告[EB/OL].(2015-12-09).http://www. 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 2015n/xwfb_151209/151209_sfcl/201512/ t20151209_223925.html.
[8]教育部.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6-07-06).http://www.moe.edu. 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 t20160706_270976.html.
(作者單位:天津科技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44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專項《教育福利視角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研究》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15JD?SZ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