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學敏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與“中國夢”理念的契合
邢學敏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史詩。170多年的探索歷程告訴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夢;民族復興;小康社會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平臺。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中國夢”理念的提出,賦予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時代特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講述的是1840年以來170多年的國史、黨史,這段歷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所以說,“綱要”課貫穿的主線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它在引導大學生堅守共同的理想信念,追逐近代以來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中國是著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16世紀至19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的興衰更替之時,西方國家紛紛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通過工業革命走上快速發展、擴張的道路,古老的封建中國被歷史前進的車輪毫不留情地拋到了后面。“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1]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曾經獨立自主、文化昌明的中華帝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天朝上國”的迷夢被擊得粉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而產生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喚醒,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提出。從1840年開始,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救國圖存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一系列抗爭失敗的苦痛后,中國人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在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1.風云變幻的80年——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艱難探索
如何反對外國的侵略而爭取民族獨立?如何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面貌而走向繁榮富強?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近現代中國的先進分子反復思考的主要問題。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近80年時間里,落后的中國對于這個問題所找到的答案就是:向西方國家尋找救國的真理,走資本主義的道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期間,中國先后出現了四次較大的運動,代表著歷史的發展方向。1851-1864年,農民階級的代表人物洪秀全領導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嚴重動搖了封建統治根基,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藍圖。從19世紀60到90年代,李鴻章等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打出了“自強”“求富”的旗號,興辦近代企業、建立了新式海陸軍、創辦新式學堂,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戊戌變法,主張變法圖強,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中華民國”,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解放,這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巨變。為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都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多方面的奮斗,包括組織政治團體和黨派,舉行變法,發動革命。但是,他們在近80年的時間里為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和革命所進行的斗爭,都以失敗告終,中國并沒有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國家,相反地,中國的殖民地化程度更深了,國力更加衰弱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證明:舊式的農民戰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道路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期待新的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的革命,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產生。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近代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世界形勢的新變化,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
2.翻天覆地的30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
十月革命的勝利,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1921年,歷史上最先進最革命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核心領導力量。1924年,國民黨與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合作,進行了北伐戰爭給北洋軍閥以沉重打擊。大革命后期,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面對白色恐怖,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從血泊中站起來,決定用武裝的革命來反抗國民黨武裝的反革命,并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經過艱難探索,中國共產黨人終于找到了一條可以帶領中國走向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黨和紅軍被迫進行了戰略大轉移,經過萬里長征到達陜北,又投入了抗日戰爭的洪流,建立了敵后抗日戰場,逐步成長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抗戰勝利后,國共進行重慶談判,簽訂關于和平建國問題的《雙十協定》。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戰爭最終獲勝,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除臺灣、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陸領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與解放。“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使我們這個占世界總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在世界上站起來,而且站住了。”[2]
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不斷奮起抗爭,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新中國建立伊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的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956年,中共八大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由于實踐經驗和認識的不足,指導思想發生了偏差,錯誤地發動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出現了嚴重曲折。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黨和中央的領導集體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帶領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并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命題,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了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中華大地上又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十四大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成功地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全面推向了21世紀。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促進社會和諧,繼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從貧困實現了到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了“中國夢”這一戰略思想,并具體闡述了它的基本內涵、主要內容、實現路徑和核心目標。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波瀾壯闊歷史來看,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夢想像“中國夢”這樣鼓舞人心、凝聚人心,也從來沒有一個夢想像“中國夢”這樣成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之探索、為之奮斗的偉大追求。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習總書記說:“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那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有力地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和團結中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勝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和人民做出的正確選擇。青年大學生要把追求個人的美好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覺地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當代大學生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全面展現了中國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過程;突出表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而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過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歷史過程。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習總書記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進行了生動概括,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則用“長風破浪會有時”加以抒發,深情詮釋了“中國夢”的緣起、發展和內涵,表達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決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心,給人們以奮進的激情和力量。“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典范,把中國夢教育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青島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52
本文系青島理工大學名校建設工程教研教改項目“中國夢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路徑探究”(編號:MX4-017)的結項成果;青島理工大學名校建設工程公共基礎平臺課“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群”(編號:MX2-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