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永 波, 唐 世 明, 王 宗 瓊, 蒙 富 強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
長河壩水電站泄洪洞進口邊坡地質條件復核及優化治理
劉 永 波,唐 世 明,王 宗 瓊,蒙 富 強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72)
摘要:對長河壩水電站泄洪洞進口邊坡進行了詳細的地質調查,根據前期勘探成果并結合初期導流洞和右岸交通洞開挖揭示的情況,詳細查明了邊坡的巖體結構、構造、變形破壞機制等,對泄洪洞進口邊坡按照“高清坡、強支護、低開口”的原則進行了設計優化,從可研階段邊坡開挖高度的315 m左右降低為目前開挖高度的125 m左右,根據邊坡監測數據得知,邊坡未出現異常情況。該設計優化大幅度降低了開挖高度,節約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風險。[1]。
關鍵詞:裂隙密集帶;穩定性分析;長河壩水電站;設計優化;施工監測;邊坡
1概述
長河壩水電站三條泄洪洞布置于大渡河右岸,從左至右依次為1#泄洪洞、2#泄洪洞和3#泄洪洞,其中1#為深孔,2#、3#為開敞式,洞長為1.3~1.5 km。三條泄洪洞大致平行布置,洞向為S13°~14°W。1#泄洪洞進口高程1 645 m,2#、3#泄洪洞進口高程1 663.5 m。泄洪洞進口邊坡高陡,前期勘探揭示,控制邊坡穩定性的主要因素為mj5破碎帶及其影響帶??裳须A段采取對mj5破碎帶及其影響帶全挖方案,開挖高度最高達315 m。在技施階段,通過對進口邊坡進行的詳細地質調查,結合初期導流洞和右岸交通洞對mj5開挖揭示的情況,詳細查明了邊坡的巖體結構、構造、變形破壞機制等,對mj5有了新的、充分的認識,認為在邊坡可以保留mj5破碎帶及其影響帶,遂對泄洪洞進口邊坡“高清坡、強支護、低開口”的原則進行了設計優化。
2泄洪洞進口邊坡基本地質條件
泄洪洞進口邊坡位于大渡河右岸象鼻溝上游坡段,自然斜坡在高程1 800 m以下,平均坡度為48°~54°。1#泄洪洞縱向坡自然坡度為63°左右,2#、3#泄洪洞縱向坡自然坡度為55°~65°。 坡體基巖裸露,局部發育植被,主要出露澄江~晉寧期石英閃長巖(δ02(3))和中粗?;◢弾r(γ2(4)),其下部公路邊見少量侵入細晶花崗巖脈(γl)。地表調查和勘探平洞揭示泄洪洞進口部位無區域性斷裂通過,地質構造以次級小斷層、節理裂隙為特征。進口巖體呈弱風化,強卸荷水平深度一般為20~35 m,弱卸荷水平深度為64~78.5 m。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潛水,受地表降水補給,向河床排泄,分布于裂隙巖體和斷層帶附近,受斷層或巖脈阻水而局部富集。工程區場地50 a超越概率10%的基巖水平峰值加速度為172 gal,相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工程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差。
3邊坡前期穩定性分析與開挖支護設計
坡體中主要發育J4、J7、J2、J6、J3、J1等多組結構面,裂隙性狀見表1。其中以J4、J7、J2、J6等組結構面較為發育,局部零星發育J5組裂隙。此外,發育Ⅴ1級結構面mj5,產狀同J4,由NWW向陡傾角長大裂隙平行密集發育組成,裂隙間距一般為1~3 m,長大裂隙裂面上常見壓碎現象,局部傾倒張開,延伸長度大于300 m,破碎帶寬30~40 m。受mj5影響,巖體較破碎,呈塊裂結構~碎裂結構,總體為“Ⅳ”類。
根據設計開挖坡比1∶0.5,泄洪洞縱剖面與地形線呈大角度相交,洞臉邊坡走向為N77°W,內外側邊坡走向為N13°E,采用赤平投影分析(表2,圖1)。
(1)洞臉邊坡:J4組陡傾裂隙與開挖面呈小角度相交且傾向坡外,傾角略大于開挖面傾角,延伸長度較大,間距較小,構成板裂狀結構,易發生傾倒拉裂破壞;J6組緩傾角裂隙為底滑面,J4組裂隙為后緣拉裂面,J7組裂隙為側向切割面,易產生滑移拉裂破壞。

表1 泄洪洞進口段裂隙發育統計表

圖1 泄洪洞邊坡赤平投影圖

表2 裂隙產狀表
(2)內側邊坡:J2組和J1組裂隙走向與開挖面近于平行,傾向坡外,傾角小于開挖坡腳,以J4組裂隙作為側向割裂面;J7組裂隙作為后緣拉裂面,易發生滑移拉裂破壞;J7組陡傾角裂隙與開挖坡面近于平行,在淺表部易發生傾倒變形破壞。
(3)外側邊坡:沿J4組陡傾結構面發生傾倒拉裂破壞。
mj5發育在泄洪洞進口整個邊坡上,地表出露以卸荷張開、傾倒破壞為主,結構較松弛,產狀同J4。在上述裂隙組合模式中,多為mj5參與,對邊坡穩定極為不利。
工程前期,根據對mj5的認識并鑒于泄洪洞進口邊坡對于工程的重要性,設計采用的開挖坡比為1∶0.3~1∶0.5,開挖邊坡每25 m高差設一道3 m寬的馬道,將位于進口邊坡段巖體破碎部分(mj5破碎帶及影響帶)全部挖除,挖除后采取一定的支護措施。在前期開挖支護方案中,邊坡開口線較高,3#泄洪洞右側最大開挖坡高約為315 m。開挖和支護量大,邊坡高陡,施工難度較大,對邊坡擾動較大,安全風險較大,工期不可控因素較多。
4招標技施階段的勘察與設計優化
4.1招標技施階段實施的勘察工作
根據施工支洞、初期導流洞(初期導流洞位于泄洪洞下游,高差約150 m)開挖揭示的情況,對mj5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對邊坡進行了穩定性復核。
(1)mj5延伸長大(勘探平洞底板高程1 650 m、初期導流洞底板高程約1 481 m均有出露),密集帶寬度為30~50 m,主要表現為裂隙間距以5~10 cm發育,局部表現為破碎帶,一般破碎帶寬度為20~30 cm,呈現出靠山外側較寬,靠山里側較窄的特征。在1#泄洪洞洞臉邊坡出露較寬,在2#、3#泄洪洞洞臉邊坡出露較窄。
(2)密集帶內巖體多呈鑲嵌結構、局部呈碎裂結構(破碎帶處)。導流洞及施工支洞開挖初期揭示,在強卸荷洞室段巖體稍松弛,但成洞條件較好。mj5在地表出露時呈現為傾倒卸荷張開、裂隙密集帶、卸荷張裂縫、傾倒變形等破壞形式。裂面間壓碎現象不明顯。
未來世友將堅持“聚焦地板、以質立世”的策略,以全渠道拓展、全品類發力、雙模式運營的方式,打造更廣闊的品牌發展。
(3)mj5走向與泄洪洞軸線方向呈大角度相交,傾角為75°~85°,傾坡外,對左右側邊坡的穩定性影響不大,在洞臉部位易產生傾倒垮、塌破壞。
筆者通過前期對邊坡進行的穩定性分析,結合招標技施階段調查和分析,對邊坡穩定性進行了復核論證:泄洪洞進口邊坡整體處于穩定狀態,控制洞臉邊坡穩定性的主要因素為裂隙組合形成的較大不穩定塊體,組合機制為以J6組傾角裂隙為底滑面,J4組裂隙構成后緣拉裂面,J7組裂隙為側向切割面,易發生滑移拉裂破壞。
4.2設計優化情況
基于對mj5的充分認識并經穩定性復核得知,泄洪洞邊坡整體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局部存在mj5與其他裂隙組合形成的不穩定塊體,易產生滑移拉裂破壞和沿mj5的傾倒破壞。邊坡開挖支護設計按照“高清坡、低開口,強鎖扣”的原則進行了降低開口線的設計優化。邊坡支護設計采用一期支護、二期開挖支護。一期支護范圍為工程邊坡開口線外至第一級較緩地形處,支護前對自然邊坡松動危石、危巖體進行清理,清坡后針對不利組合形成的較大不穩定塊體采取錨索和框格梁支護,局部不穩定塊體采用隨機錨桿束支護。二期開挖支護邊坡開挖坡比由原來的1∶0.3~0.5調整為1∶0.25~直立,并將進口塔體外移了20~30 m,開口線高程約為1 730 m,最大開挖高度由原來的315 m調整為125 m左右(3#泄洪洞右側),開挖后深層支護采用系統錨索、框格梁,淺層支護采用系統錨桿、掛網、噴混凝土、排水孔等支護型式,進而將開挖高度降低了近200 m,大大降低了邊坡的安全風險,節約了工程投資,縮短了一定的工程工期。
5施工開挖揭示的情況
邊坡施工開挖揭示:在高程約1 730~1 710 m段巖體卸荷強烈,裂面多張開3~5 cm,以塊裂結構為主。由于mj5陡傾坡外,傾角略緩于坡角,因此,在開挖過程中,3#泄洪洞進口邊坡 高 程 約
1 710 m處mj5出露,以下受mj5裂隙密集帶中的陡立、傾山里的擠壓破碎帶(N70°W/SW∠84°)及中緩傾角裂隙(N55°E/SE∠20°、N80°W/NE∠30°~40°)的影響巖體較破碎、松弛,以碎裂結構為主,在施工過程中產生了垮塌,垮塌厚度為1.5~2.5 m,造成上部倒懸,對上部邊坡穩定不利??逅a生后,為避免產生進一步的不利影響,承包商及時采取了淺層支護并對倒懸部位采用貼坡混凝土回填,回填后及時采取了深層支護措施,支護完成后進行了下部開挖,確保了邊坡穩定。

圖2 泄洪洞進口邊坡垮塌照片
6監測情況
在泄洪洞進口邊坡分別沿洞軸線方向布置了3條監測斷面,每條監測斷面在一期支護邊坡、二期開挖支護邊坡范圍內布設了4套多點位移計,多點位移計施工安裝緊隨開挖支護坡面進行。監測資料顯示:多點位移計實測孔口累計位移量在-3.45~19.16 mm范圍內,2013年位移年變化量在-3.45~18.83 mm之間。多點位移計各測點2013年累積位移值在1.54 mm范圍內,位移年增量均在1.54 mm范圍內,累積位移值較小,位移時間過程線趨于平緩??傮w來說,泄洪洞進口邊坡累積位移較小,變化亦較小,位移逐漸趨于平緩。
7結語
在前期勘探的基礎上,通過招標技施階段對初期導流洞以及施工交通洞中mj5發育情況進行的調查,對邊坡的巖體結構、構造、變形破壞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對影響邊坡穩定的mj5有了新的、較深入的認識。經過穩定性分析論證得知,進口邊坡整體穩定,控制邊坡穩定的為長大裂隙組合,mj5僅影響邊坡的局部穩定性。
因此,設計單位根據邊坡穩定性分析成果,按照“高清坡、強支護、低開口”的原則,采取了陡開

圖3 泄洪洞進口邊坡3-3剖面M49各測點變形時間過程線圖
挖、強鎖扣、強支護的開挖支護方案,在邊坡保留了mj5破碎帶及影響帶。開挖坡比由原來的1∶0.3~0.5調整為1∶0.25~直立,同時將進口塔體外移了20~30 m,使邊坡開挖高度由原來最大的315 m減低為95 m左右,大大降低了開挖高度,減少了對邊坡的擾動,降低了邊坡施工期的安全風險,減少了開挖工程量,節約了工程投資,同時有利于控制工期。
監測數據顯示:泄洪洞進口邊坡累積位移較小,變化亦較小,位移逐漸趨于平緩,邊坡處于穩定狀態。由此可見,泄洪洞進口邊坡設計優化合理。
劉永波(1981-),男,河南許昌人,工程師,學士,從事水電工程勘察技術工作;
唐世明(1958-),男,四川西昌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電工程勘察技術工作;
王宗瓊(1965-),女,四川成都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電工程勘察技術工作;
蒙富強(1980-),男,廣西百色人,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水工結構設計與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李燕輝)
作者簡介:
收稿日期:2015-12-21
文章編號:1001-2184(2016)01-0043-03
文獻標識碼:B
中圖分類號:TV7;TV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