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 燕 閆博華
?
范菊華:熱愛成就紫砂藝術
FANJUHUAREAICHENGJIUZISHAYISHU
文/田燕閆博華
范菊華在義烏參展時接受義烏電視臺采訪
2009年12月《竹韻·心壺》榮獲第二屆中國(南寧)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 1年5月《云香壺》榮獲第六屆中國(莆田)海峽藝術品博覽會金獎;
201 2年9月《松鼠葡萄壺》獲第六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金獎;
201 3年《六方山水》獲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漢尊》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傳統藝術金獎;《雙線竹鼓壺》獲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南瓜壺》獲第三屆(大連)茶博會暨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金獎;《竹段壺》獲中國(深圳)第四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文化創意金獎;
《壽桃壺》《仿古壺》、《掇只壺》先后被無錫市博物館永久收藏;
《南瓜壺》被廈門市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3年《三足龍頭》被中國陶瓷博物館永久收藏;
《傳世帝王“中國龍”》被首都博物館和中國陶瓷博物館分別收藏。
2015年,范菊華很忙。
她借鑒商代文物的線條特點,創作了新款紫砂壺“祥龍戲珠”。與做花器不同,她要嘗試做減法,只用和面去突出造型的變化。她希望用這種設計感強的作品,與時代接軌;
她一對一幫扶學生,手把手傳授紫砂技藝;鼓勵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女兒,也從事紫砂創作。她范菊華紫砂藝術館裝修落成,同時成立了壺祖研究院,通過整理、挖掘紫砂藝術,進一步傳承、弘揚紫砂文化。
因為熱愛,才有成就。對于年過不惑的范菊華來說,正是心中對于紫砂藝術的這份愛,才讓她再一次走上了圓夢紫砂之路。
風卷葵
梅樁
龍珠
在歷史上,以西望村為重點的范家,出現了范章恩、范鼎甫、范莊農家(靜安)、范大生(承甫)、范錦甫等一批制壺高手與名家。作為范家的后人,范菊華從小就受陶藝熏陶,課余時間里跟著奶奶學習制壺技藝,并把紫砂藝術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
1980年,在別人眼里還是個“小丫頭”的范菊華,正兒八經地坐在泥凳旁,開始了她的制壺生涯。17歲的她中學畢業后,不顧父母繼續求學的要求,毅然決定的進入到紫砂二廠實習,后成為正式員工,自此踏上了壺藝之路。
但命運總是弄人,在紫砂創作上已經小有成就的她,為了幫丈夫共同創業,暫時放下了她熱愛的紫砂藝術。1996年,夫妻倆一起創辦了蜀古建筑陶瓷廠,企業生產紫砂外墻磚等產品。如今,她的企業在丁蜀也是頗具規模,但成為老板娘的她,依然惦記著紫砂藝人的身份。
“企業要一直辦下去,做壺也不能放棄”范菊華對丈夫說,企業的經營管理以他為主,她的主業還是做紫砂壺,她的位置還是在那泥凳旁。
重新坐回泥凳,范菊華嚴格要求自己,踏踏實實練習基本功,認真地研習大師的精品,為以后的陶藝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她的勤奮以及在陶藝上不斷進取的精神,被紫砂四小龍之一、著名的紫砂大師江健翔看中,并收為入室弟子。在老師的指點下,其制壺技藝躍上新臺階,形成了自己在紫砂藝林中獨樹一幟的風格。
今年,她如愿建立了“范菊華紫砂藝術館”,幾千平米的展館書寫著范菊華紫砂藝術情懷,濃縮了其30多年紫砂藝術路上的精華。
“做壺如做人。”范菊華說。關注品質,從細節入手是范菊華制壺的基本要求,“永遠堅持純天然原礦紫砂,純手工打造”是她對紫砂壺藏友的鄭重承諾。正是因為她的堅持和承諾,她的作品受到諸多藏家和紫砂愛好者追捧,在近幾年市場大環境蕭條的背景下其作品仍然供不應求。
2015年10月份在浙江杭州展覽中一款《松鼠葡萄》被藏友以30萬的價格訂購,范菊華還真有的舍不得,“壺做的越久,感覺出精品越難了”她說,要學會做壺很容易,花個一年半載的時間就行了,但要做好壺很難,也許花十年二十年的工夫也難以達到“好”的境界。
范菊華性格開朗,為人謙遜樸實,不拘小節,自稱“草根工藝師”,但其作品和人品備受各界認可。
《松鼠葡萄壺》、《南瓜》、《秦權》、《竹韻》、《仿古》等作品多次斬獲大獎并被廣大收藏家爭相收藏。《傳世帝王“中國龍”》被首都博物館和中國陶瓷博物館分別收藏。2013年,范菊華被中國收藏家協會紫砂專業委員會聘為常務副會長。
但光環的背后,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紫砂藝術創作上,她下了多少苦功。
為了讓壺上的“松鼠”動起來,讓“葡萄葉”飄起來,范菊華反復體會摸索。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制作的“笑櫻竹節壺”,壺身圓碩,形體飽滿,線條流暢,壺嘴與壺把彎曲有致,猶如一股清風徐徐吹來,竹枝竹葉在微微顫動。
“南瓜壺”以南瓜為壺體,瓜柄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包裹壺嘴,南瓜紋理清晰流暢,筋紋扣入壺內,南瓜之型表露無遺,尤其是筋紋與壺身精準配合,隔空觀之,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竹韻壺”形體似半月,一段竹枝帶著嫩綠的竹葉成為壺鈕仿佛在壺蓋上飄逸,與壺身上的竹葉構成一幅“竹畫”,讓人觀之直有一種“清風細雨聽竹韻、一壺香茗伴月歸”的美妙感覺。在制壺上,有人擅長光器,有人擅長花器,有人擅長筋紋器,而對于范菊華來說,光器、花器、筋紋器樣樣精通,其作品都獨具風格,被許多紫砂愛好者譽為制壺“全能手”。
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藝術節暨紀念紫砂泰斗顧景舟誕辰100周年的系列活動中,范菊華的作品《風卷葵》再次藝壓群芳,從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紫藝宏光”中青年實力派陶藝作品展。2015年,對于范菊華來說可謂捷報頻傳。在12月13日的一場紫砂專場拍賣會上,她的一款“松鼠葡萄”再次被眾藏友爭相舉牌,最終以7萬元價格成交。范菊華用心、用情、用智慧傳遞著紫砂作品淡雅高潔的氣質,詮釋著紫砂藝術品充滿靈性的價值。
“做壺必須做好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人要做有愛心的人”。也許是對紫砂藝術執著的追求精神,她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對女兒的期許更高。她把制壺技藝傳給了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女兒潘師敏。
當被問及為什么這么做時?“為了傳承”她堅定地回答,她希望女兒將來到宜興輕工學院做陶藝老師,可以幫助到更多的紫砂青年,她希望女兒將來能夠成為學院派實力型紫砂工藝師。這是她對女兒的愛,更是對紫砂藝術的深愛。
四方高足
近兩年,范菊華受邀到丁蜀鎮技術學校,教授青年工藝師制壺技藝,同時還接受婦聯的委托,一對一幫扶學生成長,將5名學生帶到自己的工作室和博物館,手把手傳授紫砂文化和技藝,她還資助兩名殘疾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并學會了生存的一技之長。
范菊華不計較個人名利,大愛藏天下,被評為市級三八紅旗手,先后被江蘇衛視、浙江衛視、宜興日報、環球市場信息導報、全球商業經典等多家媒體報道。
因為深愛,所以奉獻。未來,范菊華將繼續紫砂藝術之路上探索前行。
責任編輯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