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少校
?
刀隨心動見性情——徐慶華篆刻印象
DAOSUIXINDONGJIANXINGQING
文/董少校
徐慶華,1963年生于上海,師從韓天衡及浙美諸師。1991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先后獲中國美術學院碩士、博士學位,導師王冬齡教授。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員,上海中國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1986年作為藝術指導參加電影《篆刻藝術》的拍攝,2002年獲中國文聯“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出版有《徐慶華篆刻精選》等十余種,作品先后被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中華藝術宮、上海銀監局保監局、上海煙草集團、王朝藝術品有限公司等機構收藏。

山鳥一時喧
上海交通大學110周年校慶期間,兩方《思源·致遠》印章廣泛出現在網站、畫冊上,成為弘揚學校歷史文化和辦學理念的重要載體。這兩方印一朱一白,刀法大膽磊落,顯出一種敦重厚實又蓬勃奔放的氣象,與百余年老校上承悠久傳統、下啟未來進步的精神正相契合。對章的作者便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青年篆刻家徐慶華。

猴·肖形

木秀風摧
徐慶華早年師從韓天衡先生研習篆刻書法,1986年即作為藝術指導參加電影《篆刻藝術》的拍攝,后來他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深造。名家親炙、學院濡染加上個人的勤奮求索,徐慶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讀他的篆刻作品,能夠感覺到某種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概而言之有三個明顯的特征:結構大開大合的“奇”,線條樸拙爽朗的“辣”,細節靈動詼諧的“巧”。
從印面布局看,徐慶華不少作品奇峻凌厲,大氣磅礴,如駿馬馳于疆場,奔放浩蕩。如《觀天之章》和《大自在》,并非每個字大小均一整齊地排列,而是錯落有致,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歡天喜地之豪氣噴涌而出,自由自在之襟懷躍然石上。自秦漢至明清,結構工穩是一種延綿既久的追求,當今仍有大批篆刻者奉之為金科玉律,以致形成思維定式,不愿也不敢突破,與收藏市場對此種印風的追捧遙相呼應。在徐慶華心目中,章法并非一成不變的教條,它理應服從于篆刻藝術表現力的整體,傳遞出創作者的心性。他的作品結構安排不拘一格,同時又合乎篆刻的基本規則,法度森嚴,可謂穩中見奇。

佛造像
線條的豐富質感是徐慶華篆刻的又一亮點。對他而言,線條不僅是構成印面文字的基本材料,而且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是篆刻之為篆刻的必然要素。總體看去,徐慶華的線條力避纖細圓潤,不求粗細劃一,而是大刀闊斧,隨興所至,爽朗流暢。如果說秀雅纏綿的元朱文是和風細雨,那么徐慶華的刀法是暴風驟雨,充滿了摧枯拉朽的力量。他刀下的線條直則不盡直,曲則另有曲,邊角交叉處甚至有毛刺,但看上去卻有一種樸拙自然的美,那不是刮出來、磨出來、修出來的,而是快刀擊石撞出來的,剛烈老辣。《思源·致遠》中不難發現毛刺的存在,但它們和富于變化的線條一道,造就了印章的高古之意。如此刻法貌似隨意,實則須有扎實的刀法基礎、對印面的總體把握以及對線條表現力的深厚理解方能為之。金石的獨到韻味出來了,藝術家的內心性情也出來了。

王東齡

愛上層樓

所謂“巧”,是說徐慶華篆刻中帶著趣味的因子,叫人會心一笑。他的作品細節處理充滿了靈性,往往詼諧有趣。如《子康》仿佛一位謙謙君子,正在問道于人;《不盡意》下面的“心”僅露丁點,幾乎被碎邊吞沒,真個是“不盡意”。藝術需要童心,需要性情的融入,由此更好地與觀者對話,帶去感染。
徐慶華是一位跨界藝術家,他的篆刻從書法、中國畫、西方抽象藝術等方面得到滋養,眼界愈開,探索愈深,終于成就了作品的豪放之意、參差之美、靈巧之趣,在篆刻的世界獨步天下,活躍于印壇,成為韓天衡之后新一代篆刻家中的翹楚。韓天衡教弟子向名家大師學習,吸納精華推陳出新,而不是跟在他身后亦步亦趨,在這方面徐慶華無疑得到了真傳,堅守著“我者我也”的藝術箴言,厚積薄發,求變求新。
責任編輯蘇丹

無衣

佛造像

愛上層樓

平齊書印

徐慶華印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