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舟橋

前不久,昆明一起骨髓捐獻者反悔事件在媒體上受到多方關注,媒體報道中稱她的反悔『恐加速患者死亡』,一時間輿論壓力極大。捐獻者臨時反悔,并不是第一次,骨髓到底是怎么捐的?對健康會有損害嗎?
荷蘭留學醫學博士,科普作者,科學松鼠會會員,果殼網醫藥領域達人
骨髓捐獻≠抽骨髓 骨髓存在于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的稀松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因為人體絕大部分的造血干細胞是分布在較大骨骼腔隙中的紅骨髓(剛出生時,骨骼腔內都是紅骨髓,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內脂肪增多,即為黃骨髓;紅骨髓造血功能活躍,而黃骨髓只是保有造血功能潛質),所以早期是采用抽取骨髓的辦法來獲取造血干細胞,不過這是較早前受技術所限而采取的辦法,現在已經較少采用了。目前臨床進行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和臍帶血移植。雖然“骨髓移植”一說深入人心,但專業的叫法應該是“造血干細胞移植”。也就是說,捐獻骨髓真正捐獻的是造血干細胞。造血干細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且能分化為各種血細胞的前體細胞,最終生成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血細胞成分。
骨髓是從脊髓里抽取嗎?很多人在想象中認為,骨髓移植是要在捐獻者的脊髓中抽取骨髓。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有兩個錯誤:首先,盡管都是名為“髓”,但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其組成乃無數的神經(彷如身體的中樞電纜線),而絕非“骨髓”,跟造血干細胞更沒有關系。其次,臨床上抽取骨髓的部位并非脊髓,甚至都不是脊柱。在真正的骨髓捐獻過程中,捐獻者捐獻時需要被麻醉,醫生用針刺入其髂骨(髂前上棘和/或髂后上棘)抽取一定量的骨髓用以移植。
除了紅骨髓中蘊含大量的造血干細胞以外,人體還有不少地方亦含有造血干細胞,例如外周血。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目前在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無關供者(unrelated donor)捐獻時大多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僅在外周血采集干細胞不足或某些親屬捐獻病例中才會聯合骨髓移植方法。而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時,是將捐獻血液抽出后流經細胞分離機,在把干細胞挑出來后,再將血液輸回捐獻者體內。這種方法能夠避免骨髓穿刺帶來的痛苦,使得移植對捐獻者的影響降到最低。此外,這一過程無需麻醉,和獻血很像。不過,因為正常外周血中造血干細胞數量極少,所以移植前需要利用藥物將捐獻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動員到”外周血中,以便更有效地收集造血干細胞。
●骨髓捐獻有損捐獻者健康嗎?人體內的造血干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獻造血干細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內,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可恢復到原來水平。但由于動員藥物的作用,捐獻者大多會有一些藥物帶來的短期不適感受,如輕中度的骨痛等。其他諸如過敏反應、脾損傷、咳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乃至死亡等副作用盡管在臨床上亦有報道,但對于健康的骨髓捐獻者而言十分罕見。除了上述與藥物有關的副反應之外,捐獻者還會有較明顯的頭痛、惡心等癥狀,且女性捐獻者發生率更高。另外在采集外周血干細胞時,捐獻者可能會出現一過性的低鈣血癥、手足麻木等表現,但都是短期、暫時的。在長期隨訪研究中并未觀察到干細胞捐獻對捐獻者存在任何長期的不良作用,捐獻者的癌癥發生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也與正常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