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曉
【摘要】 目的 探討化療對老年胃癌患者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T細胞亞群的影響。方法 4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納入病例組。選擇同期40例在本院體檢中心接受健康體檢的健康老年人作為對照組。觀察化療前后患者白細胞計數(WBC)、NK細胞、T細胞亞群的變化情況。結果 病例組化療7、21 d時WBC明顯低于化療前, 先降低后升高, 且均低于對照組(P<0.05);NK細胞含量在化療前、化療7、21 d時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化療7 d時明顯低于化療前(P<0.05), 化療21 d時與化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化療7 d時CD3+、CD4+、CD4+/CD8+明顯降低, 化療7 d時CD8+明顯升高(P<0.05)。結論 腫瘤醫生在對胃癌患者進行化療時應重視可能存在的免疫抑制, 并適當應用免疫調節劑加以預防。
【關鍵詞】 化療;胃癌;T細胞亞群;自然殺傷細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38
胃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 其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的首位。雖然, 目前有許多研究涉及胃癌的發病機制, 但其具體機制尚未明了。大多數研究者認為, 胃癌的發生與環境、遺傳、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1]。胃組織血管網豐富, 即便在疾病早期亦可發生血循環轉移, 預后多不良[2]。若能在胃癌早期明確診斷, 并進行積極的手術、化療等治療, 尤其是術后化療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然而化療雖然能清除殘留病灶內的腫瘤細胞, 同時能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 一定程度影響了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對40例老年胃癌患者化療前后的T細胞亞群變化進行觀察, 以探討化療對此類患者T細胞亞群的影響, 為預防胃癌患者術后復發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8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0例胃癌患者納入病例組。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確診。均接受胃癌根治術及術后化療治療。排除標準:肝癌、胰腺癌、肺癌等非胃癌的惡性腫瘤或其他腫瘤轉移的胃癌患者;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術前接受過化療的患者。40例患者中, 男26例, 女14例;年齡61~83歲, 平均年齡(42.6±13.6)歲。另外選擇同期在本院體檢中心接受健康體檢的健康老年人40例作為對照組, 男25例, 女15例;年齡61~85歲, 平均年齡(43.0±13.8)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化療方案 病例組患者于胃癌根治術后30 d內接受化療, 化療方案以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 靜脈滴注奧沙利鉑130 mg/m2, 第1 d;卡培他濱1000 mg/m2, 口服, 第7~15天。3周為1個療程, 共治療3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 采集對照組對象靜脈血3 ml。分別于病例組患者化療前1、7、21 d時采集靜脈血3 ml, 離心獲得血清后, 測定其中的WBC、NK細胞含量和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及CD4+/CD8+變化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T細胞亞群變化情況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WBC變化情況比較 化療前兩組WBC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化療7、21 d時明顯低于化療前, 為先降低后升高, 且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NK細胞含量變化情況比較 病例組患者NK細胞含量在化療前1 d、化療7、21 d時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NK細胞含量化療7 d時明顯低于化療前(t=3.029, P=0.00<0.05), 隨后回升, 化療21 d時與化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22, P=0.37>0.05)。見表2。
2. 3 病例組患者化療前后T細胞亞群變化情況 患者在化療7 d時CD3+、CD4+、CD4+/CD8+明顯降低(P<0.05), 隨后升高, 在化療21 d時接近于化療前水平;患者在化療7 d時CD8+明顯升高(P<0.05), 隨后降低, 在化療21 d時接近于化療前1 d水平。見表3。
3 討論
化療作為腫瘤的有效治療措施之一, 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腫瘤的治療中, 且療效確切。然而化療在殺傷腫瘤細胞同時, 還會對患者機體正常組織細胞產生毒性作用, 尤其是對其免疫功能的影響已被許多研究者重視。細胞免疫在機體抗腫瘤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3]。
WBC在臨床上主要用來判斷機體釋放存在炎癥反應, 也是患者機體免疫平衡狀態的一個評估指標, 其值升高說明機體免疫反應處于激活狀態, 而降低則說明免疫抑制[4]。本研究結果顯示, WBC在化療前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在化療7、21 d時明顯減低, 提示化療對機體免疫狀態產生了抑制作用。
目前, 大多數研究證實, NK細胞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均參與了抗腫瘤過程。NK細胞屬于一種非特異性細胞免疫, 其抗腫瘤作用無需抗原激活即可產生[5]。NK細胞是一種多功能免疫細胞, 對各種腫瘤均會產生毒殺作用, 另外還對機體的免疫功能產生調節作用[6]。本研究結果顯示, 胃癌患者在化療前NK細胞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說明NK細胞可能在毒殺癌細胞過程中逐漸被消耗, 或由于手術的影響而使其活性減弱;在化療7、21 d時先降低, 隨后升高至化療前水平, 說明化療初期會因化療的毒性作用, 使其活性降低, 但隨著殘余腫瘤細胞被消除, 腫瘤負荷解除, 致使其活性逐漸恢復至化療前。
T淋巴細胞與NK細胞一樣在抗腫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需在相應的腫瘤抗原刺激和共刺激信號的共同作用下方可實現[7]。CD4/CD8反映了機體免疫狀態, 其值升高提示機體處于正向免疫調節狀態, 降低則說明處于負向免疫調節狀態[8]。本研究結果顯示, 化療7 d時患者CD3+、CD4+、CD4+/CD8+明顯降低, CD8+明顯升高, 說明在化療早期患者處于暫時的免疫抑制狀態, 隨著腫瘤病灶的清除, 在化療21 d時逐漸恢復至化療前。
總之, 老年胃癌患者在行根治術后進行化療, 會在早期產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 主要表現為WBC、NK細胞及CD4+/CD8+降低, 但在化療時間的延長, 其機體免疫抑制逐漸解除而恢復至化療前。這一結果提示, 腫瘤醫生在對胃癌患者進行化療時應重視可能存在的免疫抑制, 并適當應用免疫調節劑加以預防。
參考文獻
[1] 張靜, 丁士剛, 鐘麗君. 消化性潰瘍、胃炎與胃癌患者幽門螺桿菌蛋白質組的差異分析.中華醫學雜志, 2011, 4(38):2690-2693.
[2] 陳堅賢, 黃廣優, 鄧柑雀, 等.不同病理分型胃癌患者放療前后T細胞亞群及NK細胞的變化.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6(4): 72-73.
[3] 王凌云, 陳映波, 朱兆華. 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及臨床意義.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5, 9(12):59-61.
[4] Nichitailo ME, Bulik LM.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antibacterial prepar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surgical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Klinichna Khirurhiia, 2013, 5(1):37-39.
[5] 王濤. 黃芪注射液聯合胸腺五肽對胃癌輔助化療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和NK細胞的影響. 蘭州大學, 2013.
[6] 王湘平. 胃癌與機體免疫的關系.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8(9):1271.
[7] 杜秀坤, 聶會生, 梁瑜, 等. 胃癌根治術后化療對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NK細胞的影響. 河北醫藥, 2010, 32(1):49-50.
[8] 鐘曉鋒, 楊偉青.胃癌根治術化療對3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NK細胞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9):159-160.
[收稿日期: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