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恩照
【摘要】 目的 分析MRI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73例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患者臨床資料, 根據診斷時所采用不同方案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對照組30例行CT診斷, 研究組43例行MRI診斷, 比較兩組診斷結果及陽、陰性率。結果 研究組總檢出率較對照組高, 研究組檢出的陽、陰性率均優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RI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價值顯著, 且對改善陽、陰性率檢出率具有積極意義,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MRI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價值
彌漫性軸索損傷是一種腦組織性疾病, 其常是由于腦組織受到剪力作用, 而產生的神經性軸索, 所引發的彌漫性腫脹、斷裂而導致的, 為閉合性腦損傷的一種[1]。大多數患者在受到損傷之后, 會出現長時間昏迷, 本病死亡率非常的高, 并且治療之后患者預后也比較差, 常常導致患者殘疾, 甚至植物人狀態。鑒于目前臨床上多用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來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 為明確MRI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價值, 本研究將對MRI的診斷結果進行分析,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的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73例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患者臨床資料, 根據診斷時所采用不同方案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對照組30例患者, 男女比例14:16, 年齡20~72歲, 平均年齡(53.52±6.17)歲, 其中高空墜落11例、交通事故10例、其他9例;研究組43例患者, 男女比例25:18, 年齡21~72歲, 平均年齡(53.48±6.23)歲, 其中高空墜落10例、交通事故22例、其他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行CT診斷:于患者入院72 h內進行CT檢查, 儀器選用東芝64排螺旋CT機器予以診斷, 設置層厚為10 mm, 調整層間距于10~13 mm范圍。要求患者平躺, 儀器從顱頂至底進行無間隔化掃描, 并于疑似病灶部位予以5 mm行薄層掃描。研究組行MRI診斷:于患者入院24 h內進行MRI檢查, 儀器選用西門子3.0 T MR機器, 經患者顱腦予以平面掃描, 將頭部圈線調整至6 mm, 設置掃描層距為1.0 mm。隨后予以T1WI、T2WI掃描, 參數為256×170;其中T1WI參數為TE 12 ms以及TR 4400 ms, 而T2WI參數則為TE 120 ms與TR 4400 ms, 再將DWI參數更改為TR 4000 ms及TE 80 ms。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大腦皮層下病灶、腦深部區域病灶、非出血病灶、出血病灶;觀察記錄其陽、陰率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診斷結果對比 對照組診斷檢出大腦皮層下病灶、腦深部區域病灶、非出血病灶、出血病灶為6、8、1、3例;研究組診斷檢出大腦皮層下病灶、腦深部區域病灶、非出血病灶、出血病灶為16、20、2、3例。可見研究組總檢出率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 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陽、陰性率檢出情況對比 研究組檢出的陽、陰性率分別為86.05%(37/43)、13.95%(6/43), 均顯著優于對照組33.33%(10/30)、66.67%(20/30), 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多是因受到外力的作用所導致的, 進一步轉變為神經元、血管、軸索等部位的損傷。此類疾病具白質變性特性, 常伴有小面積的出血發生;其次由于神經軸索的不斷縮小, 致使小膠質細胞產生[2]。此外, 相較于其他腦類損傷, 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具較高死亡率;且此類病癥一旦發生, 將會快速蔓延, 致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3]。
本研究通過分析兩組診斷結果, 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表明MRI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價值顯著, 有利于提高病灶檢出率。分析可能是因為對照組所使用的CT診斷方法, 其特異、敏感性較低, 無法對患者軸索中出現的損傷予以正確體現, 僅可對病灶大小進行表示。然而研究組所使用的MRI診斷卻與之相反, 此類診斷方法能通過造影對軸索部位損傷予以清晰顯示, 且可有效檢出非出血型病灶以及細微出血點[4]。同時, 由于MRI診斷對患者水腫組織的變化具較強診斷能力, 加之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AIR)技術的使用, 進一步增加MRI的敏感度, 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 從而達到提高診斷效果的目的。
此外, 通過對比兩組陽、陰性率檢出情況, 結果顯示:研究組檢出的陽、陰性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表明MRI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患者可有效檢出陽、陰性率的分布情況。考慮可能因為MRI診斷使用的是自旋回波序列T1WI與T2WI進行檢查, 此兩種序列的值可反映腦組織中T1與T2的值。并且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后所產生的水腫多表現為低信號T1WI及高信號T2WI;同時, 出血性病灶中紅細胞的內氧合血紅蛋白亦發生變化, 進而促使腦組織中的T1和T2值均做出改變[5]。因此MRI中的序列可對腦組織中存在的水或血腫進行有效判斷, 并通過成像的清晰、敏感性較強的功效, 進而增強成像清晰度, 有效顯示周圍病變及陽、陰性率分布情況。
關于MRI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誤診情況, 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 MRI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價值顯著, 且對改善陽、陰性率檢出率具有積極意義,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漆強,劉曉,鄒玉林,等.常規MRI、CT檢查在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診斷中的價值比較.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31):58-63.
[2] 雷磊.顱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CT及MRI檢查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15(28):149.
[3] 王強. CT與MRI技術用于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診斷價值對比評價.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4, 6(4):64-66.
[4] 王斌,李軍,陳偉,等. MRI在急性彌漫性軸索損傷中的診斷價值.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4, 35(2):90-93.
[5] 李洲,李建軍,王飛,等. MRI在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中國CT和MRI雜志, 2015, 13(5):8-13.
[收稿日期:20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