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維萍 李靜

【摘要】 目的 探討如何使氣道高反應性患者安全度過圍術期。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月進行麻醉的氣道高反應性患者64例, 作為對照組, 應用抗膽堿藥, 常規麻醉;2013年2月~2015年3月根據術前訪視為氣道高反應性患者64例, 作為實驗組, 應用抗膽堿藥、激素、利多卡因、麻黃堿、增加麻醉誘導時間及麻醉深度。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實驗組麻醉誘導前及氣管插管即刻血壓較對照組波動小,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哮鳴音、末梢血氧飽和度(SpO2)<90%的幾率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抗膽堿藥、激素、利多卡因、麻黃堿、增加麻醉誘導時間及麻醉深度預處理, 明顯減少氣道高反應性患者呼吸系統不良癥狀, 使氣道高反應性患者安全度過圍術期。
【關鍵詞】 麻黃堿;預處理;氣道高反應性;麻醉深度
氣道高反應性性是氣道受到某種刺激而發生縮窄, 引起了明顯的支氣管狹窄的癥狀。氣道高反應性性患者麻醉期間易出現支氣管痙攣。預處理是指未發生氣道狹窄之前, 通過藥物等各種手段, 阻止氣道狹窄的發生, 從而使患者安全度過圍術期[1]。據報道氣道高反應性發生率有增高趨勢, 因而如何使氣道高反應性患者安全度過圍術期是麻醉醫生的緊迫任務。本研究選取有氣道高反應性危險因素的患者, 通過術前訪視時及麻醉中給與適當處理, 以預防支氣管痙攣的發生, 以保證圍術期安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進行麻醉的氣道高反應性性患者64 例, 作為對照組, ASA分級Ⅱ~Ⅲ級, 男48 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50.5±16.5)歲, 急診手術18例, 擇期手術46例; 選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根據術前訪視為氣道高反應性患者64例, 作為實驗組, ASA分級Ⅱ~Ⅲ級, 男43例, 女21例, 平均年齡(54.5±17.5)歲, 急診手術24例, 擇期手術4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ASA 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實驗組入室后給予長托寧1 mg, 地塞米松20 mg, 然后給予丙泊酚4 mg/(kg·h), 10 min后依次給予誘導藥咪達唑侖2 mg, 舒芬太尼4 μg/kg, 持續靜脈滴注, 出現血壓明顯下降, 予以麻黃堿5~10 mg, 維持血壓在入室血壓下降的20%左右, 15 min后, 予舒芬太尼4 μg/kg, 順式阿曲庫銨0.15 mg /kg, 丙泊酚1.5 mg/kg, 利多卡因1.5 mg/kg后完成氣管插管。對照組麻醉誘導前給予長托寧1 mg, 然后常規誘導, 依次給予咪達唑侖2 mg, 舒芬太尼4 μg/kg, 順式阿曲庫銨0.15 mg/kg, 丙泊酚2.0 mg/kg;待肌松完全起效后氣管插管。維持給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兩組均在可視喉鏡下順利進行氣管插管, 均常規進行了血壓、心率、SpO2、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氣道壓監測。麻醉維持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憑靜脈麻醉, 圍術期出現氣道痙攣采用激素、茶堿等藥物處理。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麻醉誘導前后及拔出氣管插管即刻及稍后的血壓和心率變化情況及呼吸系統不良癥狀(哮鳴者及SpO2)不良癥狀。
1. 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 誘導前(T1), 插管即刻(T2), 插管后(T3), 插管后3 min(T4), 拔管時(T5), 麻醉誘導前后及氣管插管即刻的血壓和心率比較, 實驗組明顯較對照組平穩,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哮鳴音及SpO2<90% 的發生幾率, 觀察組為4.7%(31/64)和6.3%(4/64), 明顯好于對照組的17.2%(11/64)和21.9%(14/6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預處理的措施為應用抗膽堿藥、糖皮質激素、利多卡因、麻黃堿、增加麻醉誘導時間, 抗膽堿藥可以阻斷節后迷走神經通路, 降低迷走神經興奮性, 起到舒張支氣管、減少痰液分泌的作用[2]。但單獨應用抗膽堿藥, 不能明顯減少氣道痙攣的發生率;糖皮質激素及利多卡因的作用及機制已有報道[3-5];誘導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能有效地預防和改善支氣管痙攣的發生, 提高患者圍術期的安全性[6]。若氣管內插管時機不當, 比如淺麻醉下插管或拔管激惹氣管黏膜肌肉, 氣管插入過深刺激隆突等均引起神經節后膽堿能纖維釋放乙酰膽堿而誘發支氣管痙攣, 是主要的誘因; 麻醉深度不夠, 不能有效抑制氣管導管刺激或手術刺激引起的神經體液反射。
本研究通過增加麻醉誘導時間, 給予補液及麻黃堿保證生命體征平穩的同時, 增加麻醉深度, 使氣管插管順利進行。另外, 麻黃堿的優點還有舒張支氣管的功能, 減少了支氣管痙攣的發生。本研究實驗組麻醉誘導前后及氣管插管即刻的血壓和心率較對照組平穩(P<0.05)。實驗組患者哮鳴音及SpO2<90% 的發生幾率為4.7%和6.3%, 明顯好于對照組的17.2%和21.9%(P<0.05)。與張涵[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總之, 經過系統的預處理之后, 氣道高反應性患者完全可以順利通過圍術期的麻醉。對于氣道高反應性患者, 良好的術前準備非常重要, 同時適當的使用麻醉藥和合適的麻醉管理, 以避免支氣管痙攣在麻醉中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涵. 麻醉前預處理對氣道高反應性性患者麻醉期間支氣管痙攣的預防效果觀察.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4, 11(22):43-45.
[2] 陸再英, 鐘南山.內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95.
[3] Kasaba T, Suga R, Matsuoka H, et al. Comparison of epidural anesthesia and general anesthesia for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Masui, 2000, 49(10):1115-1120.
[4] 莊月容. 不同頻次針刺預處理對OVA致敏氣道高反應性小鼠的炎癥調節作用. 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5.
[5] 章榮贊, 陳吉華. 氣道高反應性患者的全麻處理. 中國醫刊, 2008, 43(11):67-68.
[6] 李翔, 王笑梅, 張堅松. 兩種氣道高反應大鼠模型的建立與比較.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9.
[收稿日期: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