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影
【摘要】 目的 探討腸鏡下高頻電大腸息肉摘除術的護理配合及干預效果。方法 80例行腸鏡下高頻電大腸息肉摘除術患者, 給予手術全程護理干預, 包括術前心理干預、術中與術者密切配合及術后強化并發癥護理干預。評價手術成功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80例患者134枚息肉均成功摘除, 手術成功率100.0%。3例術后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3.8%。結論 腸鏡下高頻電大腸息肉摘除術中配合全程護理干預, 能進一步提出息肉一次切除率, 減少并發癥發生, 故建議臨床強化手術過程的護理配合, 確保護理效果。
【關鍵詞】 結腸鏡;高頻電;大腸息肉摘除術;護理配合
大腸息肉為下消化道常見多發病, 是人體大腸主要病變反應, 易引起腹痛、腹瀉及消化道出血等, 大量研究顯示腺瘤性息肉為癌前病變征兆, 腺體體積越大, 癌變幾率越高[1]。近年來大腸癌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 因此加強對大腸息肉的診治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 內鏡下高頻電摘除術已成為大腸息肉主流的手術方法, 不過手術過程中的護理配合對手術效果及預后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本文探討80例腸鏡下大腸息肉摘除術護理配合, 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腸鏡下高頻大腸息肉摘除術的80例患者臨床資料, 均經腸鏡檢查發現, 表現為(黏液)便血、腹痛、腹瀉、大便性狀改變等, 排除惡性腫瘤。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齡24~68歲, 平均年齡(47.2±6.9)歲;病程3~8年, 平均病程(3.5±1.5)年;息肉直徑0.4~4 cm, 平均直徑(2.5±1.0)cm。息肉部位:直腸34例, 乙狀結腸23例, 橫結腸13例, 升結腸5例, 回盲腸5例。
1. 2 方法
1. 2. 1 手術方法 80例患者均接受結腸鏡下高頻電摘除大腸息肉術, 術前清空腸道, 常規進鏡進行全結腸檢查, 根據發現息肉的多少、分布采取分次或分段切除。如懷疑息肉已惡變應先做病理檢查予以排除后再行高頻電治療。將息肉調整到視野 6點鐘的位置, 將高頻電圈套器或電凝頭自活檢孔道伸出, 對小的息肉予以電凝, 對有蒂及較大的息肉予以圈套切除。
1. 2. 2 護理配合
1. 2. 2. 1 術前護理 ①腸道準備。術前晚上進少渣飲食, 檢查當日早晨、中午禁食, 8:00起開始口服25%硫酸鎂150~200 ml或電解質溶液2000 ml。囑患者大量飲水, 直至大便如清水樣。另外, 術前肌內注射山莨菪堿10 mg減少平滑肌痙攣, 忌用甘露醇導泄。②器械準備。采用富士EG-410WM電子腸鏡、ERBE-ICC 80高頻電發生器、圈套器、夾子裝置等, 術前常規檢查上述器械完好性, 檢查各導電連接是否正常, 腳踏開關應放在醒目處。
1. 2. 2. 2 術中配合 治療前護士先用生理鹽水浸濕的紗布覆蓋在電極板上, 再將電極板綁在患者的左小腿上, 使電極板與小腿密切接觸, 避免導電引起皮膚灼傷。按息肉的大小形態采用不同的切除方法:對較大的息肉一次不能套入可采用分塊分期切除, 無蒂息肉要套在息肉基底稍上方并向腸腔提拉使基底形成天幕狀。收攏圈套器時動作要輕柔, 切勿收縮過快或過松。如蒂較粗要求電切電流較強, 時間較長, 護士應逐漸加大收緊力度, 使息肉中央的小動脈凝固達到止血目的[2]。護士要在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神志、面色、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及有無不適反應。在手術過程中, 護士應不時向患者詢問有無腹脹、腹痛等反應, 并囑咐勿隨意翻動身體, 并說明配合手術醫師的重要性, 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
1. 2. 2. 3 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主要針對并發癥干預。密切觀察有無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發生。術后出現一般有早期出血(摘除24 h內)和遲發性出血(摘除24 h后)之分。早期出現機械無電切割或電凝、電切電流所致, 可采取噴灑去甲腎上腺素處理, 遲發性出血主要因為電凝時間過長, 或術后活動過度所致, 因此術后要正確指導患者的休息和飲食, 并密切觀察糞便的顏色, 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的變化, 防止遲發性出血發生。穿孔是比較嚴重的息肉摘除后并發癥, 可出現在切除息肉的即刻, 也可能發生于術后數天內, 多因圈套器切割位置不當所致。當患者出現劇烈腹痛、腹脹、心率加快、血壓驟降等反應可判斷為腸穿孔, 此時護士應立即報告醫師對癥處理。
2 結果
80例患者134枚息肉均成功摘除, 其中一次性切除73例, 分次分段切除7例, 手術成功率100.0%。134例枚息肉送檢, 1例定性為癌變, 轉外科手術治療后隨訪2~4年, 未見復發。3例術后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3.8%, 其中2例為創口遲發性出血, 經噴灑去甲腎上腺素后成功止血, 1例輕度腸壁穿孔, 后自行恢復。
3 討論
以往治療大腸息肉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但外科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多, 對老年患者侵襲大, 且并不適用于多發性息肉。近年來, 內鏡下高頻電息肉切除術已成為大腸息肉的首選術式, 該術式具有操作簡單、痛苦小、標本可回收、一次可切除多個息肉且適用于各種形態息肉的優點。但是該術式要求術者技術熟練, 與助手密切配合。另外, 對于小息肉、無蒂息肉切除比較困難, 容易造成組織粘連、出血和遲發性穿孔等并發癥。相關報道顯示胃腸道息肉摘除術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為0.62%~2.00%[3], 并發癥發生率低除與息肉大小、 形態、操作方法是否得當、術者熟練程度有關外, 還與手術過程中護理配合有著密切的關系[4]。因此, 從護理配合角度上看, 必須全面、認真地做好術前腸道、儀器及搶救物品的準備工作;術中護士要有手術醫師密切配合, 手術醫師操作要穩、準、快。收攏圈套器要注意手感, 切勿收縮過快以防造成機械性切割而出血。術中發現腸管蠕動時要暫停操作。息肉切除后要密切觀察創面幾分鐘, 待確認無出血才能退鏡。護士要與手術醫師配合默契, 預判手術進程和操作需求, 提前做好準備, 避免出現延誤手術時間的現象發生;術后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細心護理, 加強并發癥預防和處理, 避免不必要的并發癥發生。同時對患者及家屬做好出院前的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 腸鏡下高頻電大腸息肉摘除術中配合全程護理干預, 能進一步提出息肉一次切除率, 減少并發癥發生, 故建議臨床強化手術過程的護理配合, 確保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武和平, 李萍, 鄭昱. 1032 例大腸息肉治療探討.中華消化雜志, 2013, 21(23):374.
[2] 張軼群, 姚禮慶, 徐美東, 等.結直腸大息肉的內鏡下治療.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2, 22(1):60-62.
[3] 曲宗明.鏡下高頻電切摘除術治療大腸息肉的療效分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3, 18(23):27-29.
[4] 熊學英, 吳小芳.腸鏡下高頻電大腸息肉摘除術的配合及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1, 25(7A):55-56.
[收稿日期: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