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巖 金東起
【摘要】 目的 探究在顱內寬頸動脈瘤并發癥中應用支架輔助彈簧圈并對其并發癥進行護理所能獲得的臨床效果。方法 72例寬頸動脈瘤患者, 全部使用支架輔助彈簧圈進行治療, 然后按照掛號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6例。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措施, 研究組基于常規護理加以針對并發癥的特殊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的并發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支架輔助操作簡單、有較高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是臨床優選治療方法, 但術后可能會出現并發癥, 因此需要進行針對性的特殊護理才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彈簧圈栓塞;支架輔助;球囊輔助;顱內寬頸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 有35%的首次發病者于本年內再次出血, 其中又有40%的患者死亡[1]。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多為治療后出現了各種嚴重并發癥, 如動脈瘤破裂導致的二次出血、血栓或栓塞等。本文試對支架輔助治療后的并發癥護理進行相關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寬頸動脈瘤患者共72例, 其中男49例, 女23例, 年齡43~71歲, 平均年齡(61.89±13.78)歲。動脈瘤直徑2~12 mm, 瘤徑大小2~7 mm。全部使用支架輔助彈簧圈進行治療, 然后按照掛號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全部以支架作為輔助進行彈簧圈栓塞治療, 全身麻醉后在右股動脈穿刺, 置入導管, 放入支架, 在覆蓋瘤體、栓塞完畢后釋放支架即可完成治療。治療后進行不同護理,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如心理護理、一般護理、飲食護理等。研究組在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的同時還要針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對癥的預防性護理。具體如下。
1. 2. 1 動脈瘤破裂 術前情緒激動或用力過度可能誘發動脈瘤破裂, 因此術前應進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保持平穩情緒, 并告知咳嗽或屏氣不可用力過度, 以免血壓過高造成再次出血。一旦發生出血, 則要及時告知醫生處理, 或盡快使用魚精蛋白來中和肝素, 恢復凝血功能;或與醫生共同進行動脈瘤致密栓塞, 并在有必要時將患者轉入急診, 在開顱后對動脈瘤頸進行夾閉手術。
1. 2. 2 血栓或下肢動脈栓塞 在栓塞過程中動脈瘤內可能形成新的血栓, 還有血管內原有的血栓, 在導管的刺激下可能直接脫落, 進入血液后梗塞腦血管造成腦梗死。對此, 可以在釋放支架后靜脈推注肝素鈉來預防血栓, 也可以在術后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或氫氯吡格雷, 再輔以嚴密的生命體征檢測, 來觀察溶栓效果。針對下肢動脈栓塞, 可通過經常為患者翻身、對肢體進行按摩來進行預防。
1. 2. 3 血管痙攣 患者精神過度緊張、醫師操作手法不當、造影劑或導管、導絲對血管壁的刺激都是引起血管痙攣的主要原因。術前要為患者進行心理引導以消除緊張情緒, 術中仔細觀察影像, 發現血管痙攣后立刻撤回相關的導管導絲, 并動脈推注0.3~0.6 g罌粟堿。術后為患者進行提高血壓、血容量與血液稀釋度的操作, 使用尼莫通等拮抗劑來預防血管痙攣[2]。
1. 2. 4 血腫或出血 術后6 h左右可能在穿刺部位出現局部血腫, 這可能與拔管后的不當壓迫、反復進行的穿刺以及患者的躁動狀態有關。術后嚴密觀察是護理重點, 此外還要壓迫適當、合理搬運患者, 并保持患者平臥1 d以上, 尤其是穿刺側下肢, 必須保持6 h以上的伸直狀態, 以免穿刺部位出現血腫或出血。
1. 2. 5 支架或彈簧圈移位 支架或球囊的回撤操作若不恰當則有可能導致支架與彈簧圈的移位, 因此支架選擇應比實際稍大一號, 球囊擴張時必須達到最大壓力[3], 回撤時必須操作緩慢。若支架及彈簧圈已經移位, 則要使用導管取出支架或彈簧圈。
1. 2. 6 其他預防性護理
1. 2. 6. 1 一般護理 術前術后為患者進行血壓等生命體征的檢測, 控制血壓, 以免動脈瘤因血壓過大出現破裂。除此之外要為患者安排良好的住院環境, 使其心情舒適, 這樣可以更加配合護理措施, 有助于各并發癥的預防。
1. 2. 6. 2 心理護理 為患者實施健康宣教, 避免患者因擔心手術結果而出現負性情緒。告知家屬探視時應給予患者鼓勵, 給患者以強有力的精神支持。日常護理中避免護患糾紛, 以免患者因情緒激動而血壓升高, 進而導致動脈瘤破裂。此外, 應告知保持平穩情緒對預防動脈瘤破裂的重要性。
1. 2. 6. 3 飲食護理 為患者多安排果蔬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禁食高膽固醇、高熱量食物, 避免患者因不健康飲食而提高血栓的發病幾率。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1例患者出現急性血栓, 1例患者有腦缺血表現, 1例為血管痙攣, 并發癥率為8.33% (3/36)。對照組4例患者的彈簧圈出現移位, 5例發生缺血性腦卒中, 還有7例出現動脈瘤破裂, 并發癥率為44.44% (16/36)。兩組患者并發癥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08, P=0.00<0.05)。
3 討論
寬頸動脈瘤是一種較為復雜的顱內動脈瘤, 臨床具有較高的治療難度。臨床主要采取支架輔助或球囊輔助彈簧圈兩種兼具高成功率和高安全性的方法。翻閱大量文獻可知, 這兩種治療方法的有效率極為相近, 本文選擇支架輔助這種操作更加簡單的治療方法進行研究[3]。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結果可以發現, 在同樣使用支架輔助治療的情況下, 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4.44%, 針對并發癥的特別護理的研究組僅為8.33%,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是因為特殊護理針對術后可能發生的危險結果進行了預見性的防治, 因此患者接受手術時, 本身就具有了較高的手術成功率, 術后也會獲得良好的預后結果。
總之, 臨床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并發癥, 支架輔助可謂有效又安全。針對治療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 實施針對并發癥的對癥護理可以有效防治并發癥, 其臨床意義要比缺乏護理靶向的常規護理顯著。
參考文獻
[1] 劉永晟, 王峰, 李克, 等.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顱內寬頸動脈瘤的臨床研究.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12, 11(4):312-315.
[2] 巴華君, 蔡建勇, 陸川, 等.支架輔助下彈簧圈栓塞顱內寬頸動脈瘤長期隨訪分析.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5, 24(1):5-9.
[3] 王麗靜, 喬玉娟, 于曉波, 等.顱內寬頸動脈瘤破裂介入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觀察及護理.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10): 1184-1186.
[收稿日期:2015-09-15]